李瑩
“大姐,您的米飯,不夠再盛?!?/p>
夏日的清晨,我坐在家鄉(xiāng)東光的一家早餐店前,熱情的店主笑盈盈地將一碗米飯端到我的面前。
“肉您要肥的還是瘦的?”“瘦的”,“好嘞!”
早餐吃米飯加燉肉?對!沒錯,就是早餐!為了填補空虛了一夜的胃,東光人自創(chuàng)了這一道百吃不厭的美味,據(jù)說已經(jīng)有幾十年的歷史。
伴隨著店主嫻熟的動作,就見拇指般大小的肉丁,齊齊地從高壓鍋飛奔到瓷碗里,急急趕來相會的還有水嫩嫩的豆腐、Q彈的肉丸和筋道的紅薯粉條,一小撮嫩綠的香菜碎和炸好的辣椒段也擠著來湊熱鬧,一大勺濃香撲鼻的肉湯最后來報到,一碗東光人的饕餮早餐就這樣齊活了。看著這一碗紅燒的燉肉,綠的香菜,白的豆腐,粉的肉丸,紅的辣椒,光這顏色就誘人垂涎,那擋不住的香氣,更叫人胃口大開。
大米飯小燉肉是東光獨有的特色早餐,小城大概有不下幾十家,較早的一家據(jù)說是在火車站出站口出攤的魯建強師傅,始創(chuàng)于1988年。我最喜歡他家的小燉肉,味道純正,香爛而不膩。
肉要選取上好的豬肉,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公分左右的肉丁,肥瘦摻雜,放上精心搭配的獨家香料秘方,提前一夜用高壓鍋燉好。燉好的肉香爛可口,特別是那帶著點肉皮的小肥肉丁,入口即化,肥而不膩,味道真是美極。小燉肉搭配水豆腐,東光人巧妙地把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結合在一起,上演了一場肉香與豆腐的相戀,肉的濃香軟爛,豆腐的爽口滑嫩,挑戰(zhàn)著人們的味蕾,再搭配上純正筋道的紅薯粉條和嫩綠的香菜,讓人大快朵頤,百吃不膩。
這一頓硬貨下肚,用我們東光人的話說就是:“真頂勁啊”,一直到中午肚子都不會覺得餓。這里邊還有個小秘密:米飯管飽,不夠再盛,添飯不加錢。這也許是人們青睞這一美食的另一個原因吧?吃飯管飽是什么概念?就是回到家里的感覺啊。樸實的東光人給“回家”做了一個最完美的詮釋。聽著鄉(xiāng)音,品著地道的家鄉(xiāng)美食,那才叫回家。
前陣子幾年未回的外甥女回到東光,我問她早餐想吃啥,她毫不猶豫地說:米飯燉肉。第二天清晨,帶她去吃了心心念念的大米飯小燉肉,看著她吃得頭都不抬,好笑地問:和以前味道一樣不?外甥女用力點了點頭:一樣!
東光美食眾多,最讓人念念不忘的還有縣城西街的老豆腐。西街有兩份經(jīng)營老豆腐的店家,一份以特有的炸醬配料有名,位于老浴池附近,另一份西行20米,以老骨頭湯和辣椒燒餅讓人惦記。兩家店雖都簡陋,但每日清晨食客云集,店內店外的桌上人頭攢動,低頭喝湯,大口吃餅,無論凜冬還是炎夏,那種對家鄉(xiāng)美味的眷戀,年年歲歲不減絲毫。每每有滄州同學好友回東光,便約我直奔這家有特色炸醬的老豆腐攤,大快朵頤地就著小米面窩頭喝上兩三碗,然后愜意地拍拍鼓鼓的肚皮示意我:“喏,合賬吧。”十幾塊錢就把老友照顧得舒舒服服。她咂摸著嘴說,滄州的豆腐腦雖然也不錯,但湯汁黏稠,喝不上口,唯有家鄉(xiāng)這種骨頭清湯帶有炸醬香味的老豆腐是心頭所愛。我則鐘情另一家老豆腐攤的辣椒燒餅,細細的青綠辣椒絲疊加在脆熱的燒餅里,帶著微辣的鮮、香、咸,喚醒了沉睡一夜的味蕾,讓人食欲漸開,不能釋手。
東光不僅有誘人的早餐,還有聞名遠近的全鹵面。涼面是炎炎夏日百姓餐桌上常見的吃食,但咱東光的全鹵面吃法尤其特別,一份面條能擺滿整整一桌,場面極其壯觀。東光全鹵面將家常飯菜與味道單一的面條相結合,搭配出了能夠滿足不同口味的多種醬鹵,除了鹵,還有一大桌子的配料,黃瓜、胡籮卜、白菜、豆角、火腿、辣油、蒜沫……所有配料,都是為了一碗面而來。一份菜碼豐富、蘸料齊備、葷素搭配、色彩艷麗的全鹵面,精美至極,像是一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藝術品。但真正等到面條入口之后,似乎一切又都歸于平靜,因為這種質樸的手搟面的味道過于熟悉,分明就是一種家的味道。
相傳,被譽為“古代水利專家”的晚清名臣丁寶楨,任山東巡撫期間巡查運河,途中在東光縣落腳,當?shù)毓賳T煞費苦心地準備了滿滿一桌的美食款待貴賓,然而一向清正廉潔的丁寶楨卻尤為隨意,只要了一碗清水煮面條,隨便用桌上的炒菜當做醬鹵飽餐了一頓,并頗有風趣的稱之為“全鹵”,從此全鹵面便名聲鵲起,在東光廣為流傳。河北電視臺經(jīng)濟頻道的《舌尖上的河北》欄目,曾專門講述過東光“全鹵面”的故事。前不久著名女詩人趙麗華來東光文化考察,對這里的特色全鹵面贊不絕口,專門拍攝了短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宣傳。
東光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說起高大上的硬菜,自然少不了著名的連鎮(zhèn)燒雞。正宗的連鎮(zhèn)燒雞店家是李家,由連鎮(zhèn)“李小辮”創(chuàng)于清代,因此又稱李家燒雞。李家燒雞制作方法考究,燒雞出鍋后顏色殷紅鮮嫩,味美肉爛,用手一抖,雞的骨肉即可分離,香氣四溢。
相傳清代大學士紀曉嵐17歲贏取夫人馬月芳(東光縣城馬氏家族人)時,其岳父馬永圖曾將李家燒雞作為禮物贈予紀曉嵐。紀曉嵐品嘗后怒贊其美味,遂將李家燒雞作為貢品送給乾隆皇帝品嘗,深受贊賞。
歷史悠久的李家燒雞如今其工藝已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饋贈親朋好友必不可少的禮物。我家在外地上學的兒子每次開學在即,總要帶上一兩只新鮮的特色連鎮(zhèn)燒雞給舍友品嘗。
與李家燒雞相配的餐桌美食還有連鎮(zhèn)的五香花生米,如今王記的五香花生米已被列為縣級非遺項目。創(chuàng)始人是連鎮(zhèn)三街的王金忠。他家制作的花生米以“酥、香、脆”為人稱道。相信同齡人腦海里都有晚飯時家里的老人暖一壺小酒,配一碟花生米的印象,那一顆顆香脆的花生米也成為我們打牙祭的美好記憶。至今我的一位朋友仍然有這習慣,每每聚餐,必點的一道菜就是連鎮(zhèn)花生米,少了它好像就少了一種味道。
米飯燉肉、窩頭老豆腐、全鹵面,連鎮(zhèn)燒雞、花生米等美食,帶有鮮明的運河色彩和東光特色,特別是產于運河水系的連鎮(zhèn)燒雞,是運河流域東光飲食文化的代表,通過小吃人們可以領略東光民間飲食古樸醇厚的文化底蘊。
眾多的東光美食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東光人,填飽了胃,溫暖了心,身體有了熱能,生活才有奔頭。獨有的故鄉(xiāng)味道深植在每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東光人的味蕾上,揮之不去,成為根的記憶。無論他身在何方,華發(fā)還是少年,這份永存在舌尖上的濃濃鄉(xiāng)愁都將把他召喚回家。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