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瀾,石 雷,楊 潤,胡文鳳,茹 霞,高 平*
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我國輪椅冰壺項目獲得冬殘奧會歷史首金,之后又斬獲2019年和2021年世界輪椅冰壺錦標賽冠軍。輪椅冰壺項目是我國在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的重點奪金項目(馮亞杰等,2020)。以“curling”“wheelchair curling”為主題詞,通過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EBSCO 等數據庫檢索到外文文獻1 324篇,其中,與輪椅冰壺競技能力相關文獻41篇。以“輪椅冰壺”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檢索到中文文獻19篇(截至2021年8月16日)。目前,國外研究主要從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學視角分析了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競技能力特征,但國內鮮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調研、實地調查與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國內外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競技能力特征及其訓練策略相關成果進行梳理,并提出相應訓練策略。
輪椅冰壺運動員的分級標準是對運動員殘疾程度的界定,運動員達到既定標準便可參賽,最直觀的標準是下肢有明顯損傷,日常生活必須依靠輪椅,不能獨立行走或僅能短距離行走。輪椅冰壺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前,須由世界冰壺聯合會(World Curling Federation,WCF)指定的分級員評估其是否具有參賽資格(世界冰壺聯合會,2020)。研究表明,國內外輪椅冰壺運動員的殘疾類型包括脊髓損傷、小兒麻痹癥和雙腿截肢等(蔣立,2016;Ber‐nardi et al.,2012;Laschowski et al.,2017)。
Bernardi等(2012)分析了1998—2010年4屆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殘奧高山滑雪、殘奧越野滑雪、殘奧冰球4個項目的75名精英坐姿運動員的基本信息,發(fā)現輪椅冰壺運動員平均年齡與體質量均高于其他項目運動員,身高與殘奧高山滑雪運動員相近,但高于殘奧越野滑雪和殘奧冰球運動員(表1)。Flueck(2020)對瑞士國家輪椅冰壺隊6名運動員的年齡、體質量與身高進行了分析,其結果分別為(51.0±2.0)歲、(74.9±8.9)kg、(172.7±3.6)cm,表明瑞士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年齡同樣較大,但體質量、身高低于Bernardi等(2012)研究的國際精英運動員。
表1 中外冬殘奧會坐姿運動員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itting Athlete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M±SD
對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周期中我國輪椅冰壺、殘奧高山滑雪、殘奧越野滑雪、殘奧冰球4個項目的69名國家隊坐姿運動員的基本信息進行分析,發(fā)現輪椅冰壺運動員年齡明顯高于其他項目運動員,身高與殘奧高山滑雪運動員相似,但低于殘奧越野滑雪和殘奧冰球運動員,體質量僅次于殘奧冰球運動員(表1)。輪椅冰壺運動員訓練年限最長,達到(8.7±3.9)年。與Bernardi等(2012)的研究相比,中國輪椅冰壺運動員年齡較小[(32.7±4.1)歲vs(42.0±8.6)歲],體質量較輕[(64.6±10.6)kg vs(82.3±29.3)kg],身高較矮[(170.3±9.1)cm vs(180.0±9.0)cm]。
Flueck(2020)采用雙能 X 線吸收(dual X-ray absorpti‐ometry,DXA)測試方法,對瑞士69名殘奧坐姿項目國家隊運動員進行體脂含量測試,發(fā)現輪椅冰壺運動員體脂含量為(25.3±4.9)kg,明顯高于其他殘奧坐姿項目運動員。Bernardi等(2012)采用皮褶厚度測試法得出國際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體脂率為26.20%±7.74%,同樣高于其他冬殘奧會項目精英運動員。
從基本身體形態(tài)指標來看,國內外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在殘疾類型、身高、體質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與其他冬殘奧會項目運動員相比,輪椅冰壺運動員普遍表現出年齡較大、體脂率較高的特點。目前,鮮見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特征的研究,由于研究對象的樣本量有限,且所屬國家和時期不同,殘疾人運動發(fā)展路徑以及輪椅冰壺運動員培養(yǎng)模式也存在差異,因此,還有待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和增加樣本量。
Bernardi等(2012)采用心肺功能測試儀(Quark b2,COSMED,Italy),通過遞增負荷實驗測試了輪椅冰壺、殘奧高山滑雪、殘奧越野滑雪、殘奧冰球4個項目75名坐姿運動員的相對峰值攝氧量,采用10 s的Wingate臂搖等功率測力計(Ergometrics 800,Ergoline,Germany)測試運動員上肢峰值無氧功和平均功率(表2)。該研究發(fā)現,輪椅冰壺運動員 V?V?O2peak/kg 為(23.40±7.60)mL·kg-1·min-1,在所有項目中最低,且精英運動員低于一般運動員[(16.90±5.38)mL·kg-1·min-1vs(25.00±7.43)mL·kg-1·min-1)]。輪椅冰壺運動員相對上肢峰值無氧功為(145.80±43.76)J·kg-1,平均功率為(3.60±1.13)W·kg-1,同樣在所有項目中最低,且精英運動員低于一般運動員[(107.30±54.14)J·kg-1vs(165.10±27.03)J·kg-1]。
表2 1998—2010年4屆冬殘奧會坐姿運動員身體機能測試值(Bernardi et al.,2012)Table 2 Physical Fitness Results of Sitting Athletes at Four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from 1998 to 2010(Bernardi et al.,2012) M±SD
我國輪椅冰壺項目較為重視運動員的有氧訓練,通常采用自推輪椅長距離拉練發(fā)展運動員有氧能力。國家隊調研資料顯示,在標準田徑場進行5 km推輪椅計時測試,男子精英(n=4)與一般(n=13)運動員測試值為[(26.1±2.4)min vs(26.4±2.5)min],女子精英(n=2)與一般(n=3)運動員測試值為[(29.8±1.2)min vs(29.9±1.9)min],我國精英運動員與一般運動員有氧能力基本接近。我國教練員也較為注重運動員上肢無氧能力的訓練,通常采用推輪椅爬坡訓練發(fā)展運動員上肢力量。
Behm(2007)認為,穩(wěn)定的軀干是運動員投壺過程中肢體產生扭矩的基礎,能夠抵消向單一方向投壺時反作用力致使的身體重心不穩(wěn)定。輪椅冰壺運動員在俯身投壺時,上半身不能出現大幅度晃動,甚至會通過憋氣來保持身體穩(wěn)定。Laschowski等(2017)研究發(fā)現,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需具備對投壺技術動作關節(jié)角度與力度的精細控制能力,要強化自身腦、眼、手及軀干的協同工作能力。袁建軍(2012)研究發(fā)現,長時間保持坐姿狀態(tài),對其背部及腰椎的壓力較大,容易導致背部肌肉勞損,背部伸展性與下背部疼痛癥狀的改善率呈正相關,良好的背部柔韌性能夠有效緩解背部疼痛,有利于輪椅運動員背部損傷的康復及投壺成功率的提高。
冰壺投壺技術可分為投準和擊打兩大類(Kivi et al.,2012;Lee et al.,2017;Park et al.,2013,2017)。其中,投準類包括進營、占位、旋進、保護、粘壺、傳進、分壺;擊打類包括擊打、打甩、打定、雙擊、清空、傳擊、放壺(表3)。Laschowski等(2017)采用慣性測量組合(MVN Suit,Xsens Technologies,Netherlands)對一名加拿大國家輪椅冰壺隊運動員(男,39歲,體質量87.9 kg;2013年世界輪椅冰壺錦標賽冠軍,2014年索契冬殘奧會輪椅冰壺項目冠軍)的投壺動作運動學參數進行了測試,發(fā)現肩關節(jié)在整個投壺動作過程中顯示出最大運動范圍為142.7°±3.1°,髖關節(jié)為 27.0°±2.9°,肘關節(jié)為 96.7°±3.3°,腕關節(jié)為 22.8°±1.7°。投壺動作平均持續(xù)時間為0.65 s,動作順序依次是屈髖、曲肩、伸肘、伸腕。
表3 輪椅冰壺投壺技術分類Table 3 Technical Classification of Wheelchair Curling
ЗАДВОРНОВ(2010)分析了2010年溫哥華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比賽中各支隊伍的投壺成功率,認為獲勝隊伍各壘運動員都必須保持較高的投壺成功率。穆亮等(2015)研究表明,從獲勝隊伍的整體表現來看,各壘運動員的投壺成功率雖有不同,但全隊需要保持較高的投壺成功率。盡管投壺成功率是輪椅冰壺運動員比賽發(fā)揮好壞的直接體現,但不能僅從投壺成功率單一因素來評價隊伍的競技表現。除了全隊投壺成功率以外,比賽策略的選擇與執(zhí)行,難度技術、關鍵技術的應用能力等都影響著比賽結果,尤其是四壘的比賽策略及其投壺技能對比賽獲勝至關重要(李建銳,2020)。
輪椅冰壺是一項注重戰(zhàn)術謀略的運動項目,即使技術能力稍有落后,也可能運用合理的戰(zhàn)術贏得比賽。Kim等(2016)認為,運動員需根據先、后手和比分情況來分析對手的戰(zhàn)術意圖,并選擇針對性的戰(zhàn)術方案。比賽中首局與末局有后手權的隊伍獲勝幾率更大(Park et al.,2017)。輪椅冰壺戰(zhàn)術通常分為進攻戰(zhàn)術和防守戰(zhàn)術。其中,進攻戰(zhàn)術包括自由防守區(qū)戰(zhàn)術和攻防轉換戰(zhàn)術,防守戰(zhàn)術包括進營戰(zhàn)術、擊打戰(zhàn)術和清空戰(zhàn)術。
Bae等(2016)研究表明,后手權隊伍在比賽中采用防守戰(zhàn)術失分概率較低,得1分概率最高。此外,最后一局比分占優(yōu)的后手隊伍一般采用防守戰(zhàn)術,將比賽簡單化,不給對手得分機會。后手隊伍若是采用進攻戰(zhàn)術,其目的通常是得高分,而不會以得1分結束當局比賽。若只能得1分勝出,后手隊伍也可以選擇“Blank End”(雙方均不得分)結束當局比賽,以便繼續(xù)保持下一局后手權。后手隊伍采用進攻戰(zhàn)術一旦失誤,很容易被對手抓住機會偷分。因此,失分概率與得分概率接近,失1分概率較高,失大分概率較低。
Bae等(2016)研究認為,先手隊伍采用防守戰(zhàn)術時,失1分概率最大,得1分和失2分概率相當,失2分或多分通常是因為其防守時失誤,造成對手得大分;先手隊伍采用進攻戰(zhàn)術則失分概率比得分概率高,一般是在比分落后時,為了爭取反超,扭轉敗局才采用進攻戰(zhàn)術。穆亮等(2014)認為,作為先手開局,通常采用抑制對方得分的戰(zhàn)術。先手在比賽中占據主動,控制比賽節(jié)奏,迫使對方只得1分,布置復雜局面促使對方失誤,使自己有效“偷分”。
李建銳(2020)將冰壺戰(zhàn)術分為常規(guī)戰(zhàn)術和非常規(guī)戰(zhàn)術。常規(guī)戰(zhàn)術通常被用來應對比分相持不下的情況,通過穩(wěn)扎穩(wěn)打,迫使對手失誤。非常規(guī)戰(zhàn)術主要應用于大比分領先或者落后的情況,通常采用促使場上局面復雜化或孤注一擲的打法,以保持優(yōu)勢或博取更多得分,抑或是根據對手弱點而采用的針對性戰(zhàn)術等。在常規(guī)戰(zhàn)術應用中,先手的戰(zhàn)術思想是“拼中區(qū)”“最多丟一分,奪回后手權”;后手的戰(zhàn)術思想是“清除對手壺,盡量多讓自己的壺留在大本營內”“保證不丟分的前提下盡量多得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禽蛋的品質日益關注。雙黃蛋由于營養(yǎng)豐富而倍受消費者青睞,其商業(yè)價值遠超普通的單黃蛋。但是,目前國內中小禽蛋生產企業(yè)大多采用人工檢測方法識別雙黃蛋,其結果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且生產效率低,檢測誤差大,給企業(yè)和消費者帶來很大影響。因此,研制一套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雙黃雞蛋自動檢測系統具有實際價值和現實意義。本研究采用1臺工業(yè)數字攝像頭,在暗箱內自動捕獲25枚雞蛋圖像,通過圖像處理獲取雙黃蛋圖像特征,探尋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雙黃雞蛋的檢測方法。
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的心理特征與情緒調節(jié)、抗壓能力、注意力、自信心、團隊凝聚力和意志力等因素高度相關(Joung et al.,2018;Kim et al.,2017,2019;Yoo et al.,2002)。賽前與賽中的焦慮、緊張情緒是運動員常見的心理現象。在激烈的比賽中,具備奪冠水平的隊伍可能由于未能及時調節(jié)好情緒狀態(tài)導致比賽失利。反之,水平次之的隊伍卻因為保持最佳心理狀態(tài)而最終獲勝(Pa‐quette et al.,2012;Yoo et al.,2002)。因此,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需要提高抗壓能力,發(fā)展情緒調節(jié)能力,以保證在賽期保持最佳競技狀態(tài)(Kim et al.,2019)。
輪椅冰壺與射擊、國際象棋等強調技術、心理與智慧的運動項目較為相似,都要求運動員比賽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要具備良好的注意廣度和注意力指向能力。運動員須充分自信,在比賽中善于抓住時機,應對各種復雜情境,快速、合理、果斷地做出戰(zhàn)術決策。輪椅冰壺作為團隊運動項目,良好的團隊凝聚力會讓隊員關系更親密,有更強的歸屬感,在比賽中彼此信任,全力配合,以獲得最終勝利(Kim et al.,2017)。
客觀認識專項競技能力特征是科學化訓練的前提?;诰⑤喴伪鶋剡\動員競技能力特征,本研究構建了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金字塔”模型(圖1)。
圖1 精英輪椅冰壺運動員競技能力模型Figure 1. Competitive Ability Model of Elite Wheelchair Curling Athletes
處于“塔尖”的技戰(zhàn)術應用能力是指輪椅冰壺運動員依據特定比賽策略,合理、有效地運用投壺技術的能力,是運動員綜合競技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實踐中常采用重復訓練法、加難訓練法與比賽訓練法對其進行訓練。
重復訓練法主要針對輪椅冰壺項目不同壘次的角色分工,使運動員在掌握全面的投壺技術基礎上,根據各個壘次投壺特點,不同時局戰(zhàn)術規(guī)律以及自身技術弱點進行強化練習。精英運動員常采用加難訓練法,即通過制造投壺障礙、規(guī)定投壺線路、縮小投壺落點范圍等方式加大投壺練習的難度,從而提高投壺準確性。Bla?ek(2014)證實了進區(qū)訓練和通過間隙訓練對提高輪椅冰壺運動員投壺成功率的積極效果。
“以賽代練”“以賽促練”“賽練結合”是當前高水平競技運動的普遍實踐模式,輪椅冰壺項目也適用。比賽訓練法包括教學性、模擬性、檢查性與適應性等多種組織形式,其目的各不相同。其中,教學性比賽可用于某種投壺技能或戰(zhàn)術能力的演練;檢查性比賽可檢驗特定技戰(zhàn)術應用能力的訓練效果;模擬性比賽可設置比賽環(huán)境、特殊時局、特定對手等條件,以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對真實比賽的預見性;適應性比賽是在真實比賽條件下進行的為盡快適應重大賽事環(huán)境而組織的訓練方法。如,2019年在北京舉辦的輪椅冰壺四國邀請賽(中國、俄羅斯、韓國、芬蘭),為新一屆國家輪椅冰壺隊診斷運動員競技能力與參賽能力提供了客觀依據,也為備戰(zhàn)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明確了訓練任務。
處于“塔腰”的心理能力是指運動員的心理驅動力和控制力。輪椅冰壺作為我國冬殘奧會歷史首金項目,在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周期屢創(chuàng)佳績,再加上“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時代號召以及主場比賽,為我國運動員形成積極的訓練動機與參賽自信提供了良好契機。我國輪椅冰壺運動員“為國而戰(zhàn)”的使命感、責任感與榮譽感,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參賽過程之中,并由此加快推進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
輪椅冰壺運動員的心理控制力主要體現于對參賽焦慮、緊張情緒、注意力、意志力等因素的控制。語言暗示、肌肉放松、音樂調控法等可有效幫助運動員減壓減負,提高其抗壓能力(李丹等,2015;楊波等,2018)。表象訓練法、凝視實物法、抗干擾訓練法等常用于訓練運動員的注意能力,可有效幫助運動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楊波等,2018)。比賽訓練法同樣適用于運動員心理能力訓練,如,俄羅斯全國輪椅冰壺錦標賽自2012年引入了“季后賽”模式,即兩輪循環(huán)賽后,成績排名第一與第四、第二與第三的隊伍分別進行比賽,使排名靠前的隊伍壓力更大,有利于提高精英運動員的抗壓能力(Batugin et al.,2012)。
Kim等(2019)為韓國輪椅冰壺國家隊運動員實施了12周、每周時長60~90 min的綜合心理技能訓練,內容包括放松訓練、自我管理訓練、注意指向性、提高自信心、談話療法等。接受心理技能訓練后,運動員在自信心、專注力、目標設定、意志力、焦慮、情緒控制等方面的表現有所提高,腦半球間不對稱指數在訓練前表現為負性情緒狀態(tài),訓練后轉變?yōu)檎郧榫w狀態(tài),焦慮程度下降,運動成績也有明顯進步。
處于“塔腰”的專項智能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進行技戰(zhàn)術決策的思維與應變能力。李建銳(2020)認為,輪椅冰壺比賽的全局性策略主要是培養(yǎng)運動員戰(zhàn)術思維能力,通常采用比賽訓練法和錄像分析法進行訓練。不同階段的戰(zhàn)術應對能力主要是發(fā)展運動員臨場應變能力,通常采用比賽訓練法以及戰(zhàn)例訓練法進行訓練。通過錄像回放與復盤,教練員可為運動員詳細分析比賽的細節(jié)問題,為其形成各種技戰(zhàn)術應用的意識奠定基礎。錄像解析不僅可用于分析重點對手的技戰(zhàn)術特點,還可以用來學習國際優(yōu)秀隊伍的技戰(zhàn)術打法。戰(zhàn)例分析法是指結合具體的比賽戰(zhàn)術案例,對其戰(zhàn)術謀略和戰(zhàn)術行動等進行全面剖析,以提高運動員對此戰(zhàn)術的認知、理解與應用能力(余銀等,2019)。比賽訓練法主要是通過教學性比賽、適應性比賽、邀請賽、熱身賽等方式,強化運動員戰(zhàn)術思維與臨場應變能力。
處于“塔基”的基礎能力是指運動員的基礎體能、基本技戰(zhàn)術能力。其中,輪椅冰壺運動員基本技戰(zhàn)術的訓練方法與多數運動項目常規(guī)技戰(zhàn)術訓練方法一致。盡管Bernardi等(2012)認為輪椅冰壺項目對運動員體能要求不高,但該項目運動員基礎體能訓練較為特殊,不能忽視。
較大負荷的臥推練習常被用來發(fā)展運動員上肢基礎力量。由于輪椅冰壺運動員投壺發(fā)力較為平緩,并非爆發(fā)式前推發(fā)力,中小負荷、多組數、多次數或者持續(xù)時間較長的力量練習也被用于發(fā)展運動員上肢力量耐力。相似的練習方法在冬殘奧會其他坐姿項目中也有應用。如,吳云鶴(2021)研究表明,坐姿殘奧越野滑雪運動員采用臥推杠鈴1RM發(fā)展上肢最大力量,采用1 min雙杠臂屈伸發(fā)展上肢力量耐力。
王坤(2020)認為,軀干穩(wěn)定性、協調性與柔韌性等可通過功能性動作篩查進行評估,并采用適合輪椅運動員的身體功能性訓練進行強化。由于輪椅冰壺項目比賽環(huán)境寒冷、賽程長、賽次密集,運動員單日在場比賽時間可達4.5 h,我國輪椅冰壺隊常采用自推輪椅長距離訓練發(fā)展運動員有氧耐力。為備戰(zhàn)2021年世界輪椅冰壺錦標賽,我國輪椅冰壺隊于2021年8月前往青海多巴高原訓練基地,開展為期40天的高原訓練,這也是發(fā)展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新嘗試。
Webborn等(2012)研究認為,輪椅冰壺運動員損傷類型多為過度訓練或拉傷,投壺時主要使用肩關節(jié),因此,要及時預防輪椅冰壺運動員肩頸部位的漸進性損傷。Chung等(2012)認為,輪椅運動員過度使用肩部而造成的損傷,是由下肢運動鏈缺失引起的。Fairbairn等(2019)認為,下肢產生的動力不足,是造成輪椅運動員身體不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下肢運動鏈的缺失使上肢產生更大補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上肢關節(jié)勞損。因此,康復性體能訓練與加強醫(yī)療服務是提升運動員基礎體能水平的重要舉措。
盡管國內外鮮見針對輪椅冰壺運動的理論研究,但相關研究從多學科視角為該項目科學化訓練提供了有力支持。得益于我國競技體育備戰(zhàn)模式的優(yōu)勢,中國輪椅冰壺項目迅速躋身世界強隊之列,自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以來屢創(chuàng)佳績。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周期,我國通過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場館條件,加強科技助力以及加快文化建設等措施,為輪椅冰壺項目備戰(zhàn)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提供強力保障。輪椅冰壺作為我國冬殘奧會優(yōu)勢項目,應進一步強化奧運備戰(zhàn)的科技助力,深研專項競技特征,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手段,以實現該項目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