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鐘
縱觀整個繪畫史,每個時代都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元朝畫家們面對前朝的繪畫實踐總結經驗,對隱逸的超然提出“散淡悠遠”的格調。因此,他們的繪畫也呈現出與前朝不同的境象。
《容膝齋圖》元·倪瓚 74.7cm×35.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朝的文人圈子有自己的研究,文人們走在時代的前沿,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但在當時,他們只是小眾的,并不廣為人知。就像畫畫材料,現在大多人認為元人用得最多的畫材是紙,而筆者推斷他們用絹更多,因為紙只在這個小圈子里流行。
元代畫家之所以創(chuàng)造了山水畫的高峰,是有原因的。當時優(yōu)秀的漢人(文人)不能參與政治,地位卑賤。他們沒有出路,只能修道和隱跡山林,思想必然是散淡、隱逸、無為的。他們從消極中生存,生出智慧,從山水畫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地。他們把心性放在山水中,借山林來抒情,并不著意于呈現自己的東西,這更加契合他們的心理。這就使得元代山水畫出現散淡面貌,在散淡里面尋找心靈的去處。
“淡”,既是元人的追求,又是他們藝術的特點?!暗狈从沉怂麄兏髯詫Α暗钡慕庾x和表達,如吳鎮(zhèn)溫潤圓渾、倪瓚險峻奇峭。與其說是不同情性對“淡”的呈現,不如說是元人呈現了“淡”的諸象,他們將書畫變成隱逸的世界、修為和成就的途徑。
讀書和畫畫都是學習修養(yǎng)的方式,圖像和文字是門徑,重要的是透過圖像和文字去參悟繪畫至理。元人的繪畫是智慧的結晶,是繪畫之道的一個現象,我們可以利用任何一種場景去體悟,就不會茫然無所適從。古代文人的氣節(jié)、精神不可侵犯,貧窮或富貴都不能移志,物欲都是過眼云煙,重在養(yǎng)其心智、養(yǎng)其情性。
《九峰雪霽圖》元·黃公望 117cm×55.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