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凡
近年來,由于交通事故等高暴力損傷逐漸增加,脊柱骨折、脊髓損傷發(fā)生率明顯增加,其中胸腰段多見于T11~L2段椎體,這部分是在人體腰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轉折點,因而是脊柱骨折的多發(fā)區(qū)[1],據統(tǒng)計,胸腰段骨折占脊柱骨折的64%~81%,由此可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為了研究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對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脊柱穩(wěn)定性的影響,本文選取本院2017年2 月~2019年2 月收治的54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均使用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2 月~2019年2 月收治的54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1例,女23例;年齡最大55 歲,最小21 歲,平均年齡(41.63±8.24)歲;其中壓塌傷患者7例,車禍傷患者15例,墜落傷患者32例;骨折部位:L2患者5例,L1患者15例,L1~2患者11例,T12患者13例,T11~12患者1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根據胸腰椎損傷分類及損傷程度評分系統(tǒng)(thoracolumba 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3]評分,評分<3分應考慮非手術治療,>5分應手術治療,而4分可考慮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利用后縱韌帶、椎間關節(jié)軟骨及椎間盤等解剖結構,正確擺放體位及有效內固定等手術原理使骨塊復位還納、維持骨折穩(wěn)定成為可能。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在進行手術時首先確定相應的進釘點,然后在骨折椎體上下分別打椎弓根螺釘,固定4 枚螺釘,鏈接鈦棒。在決定是否使用減壓術時對于術前無神經癥狀性患者按照骨折節(jié)段及椎管受壓面積比例決定選擇何種術式,若胸段椎管(T11~12)受壓面積>椎管面積的 35%,L1、L2椎管受壓分別>45%、55% 時需行椎板減壓,如不具備上述條件即行椎板減壓則極易導致遲發(fā)性神經損害發(fā)生[4]。對于手術前經檢查存在神經癥狀的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進行徹底減壓,這樣可以充分探測神經受傷情況行撐開復位。對于裸露出來的硬脊膜可以噴灑生物蛋白膠,也可以覆蓋明膠海綿。如果手術前CT 檢查表明脊髓不存在受壓情況就不需要進行椎管減壓,術中也未植骨。手術結束后患者需平臥6 h,進而壓迫止血。6 h 后患者可翻身,翻身時候保持身體成一條直線,禁止扭曲身體。保證負壓引流管的通暢,注意負壓引流顏色及液量,以免滑脫扭轉。在不持續(xù)出血的情況下可在48 h后拔出引流管。術后要服用3 d 抗生素,預防感染。手術結束后1 周內對患者的引流情況、神經功能進行常規(guī)檢查,注意手術并發(fā)癥。觀察患者肢體活動和肢體感覺等。
1.3 觀察指標 手術結束后1、3、6個月對患者拍攝X 線片,評估手術效果。測量比較患者手術前后Cobb角、椎體前后緣高度比值及椎體前后緣高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Cobb 角比較 術前,患者Cobb 角為(27.88±11.22),術后為(5.36±1.88)°;術后Cobb 角小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手術前后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比值比較 術后1、3、6個月,患者椎體后緣高度比值和椎體前緣高度比值均大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6個月,患者椎體后緣高度比值和椎體前緣高度比值與術后1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患者椎體后緣高度比值和椎體前緣高度比值與術后3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54例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比值比較(,%)
表1 手術前后54例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比值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2.3 手術前后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比較 術后3、6個月,患者椎體前緣高度和椎體后緣高度均大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患者椎體前緣高度和椎體后緣高度與術后3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54例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比較(,mm)
表2 手術前后54例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比較(,mm)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是外科十分常見的疾病,多是由于坍塌傷、事故傷以及墜落傷所致[5],這種疾病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傷害,因此必須引起臨床重視,積極探索有效的治療方式,減少患者的痛苦,提升治療質量[6]。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系統(tǒng)能夠有效完成脊柱的三柱固定,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學要求,已經成為常用的脊柱內固定系統(tǒng)[7]。對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治療的關鍵在于恢復和保持其傷椎椎體高度。當前,有研究認為,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對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脊柱穩(wěn)定性有著積極的影響[8,9]。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術后Cobb角小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3、6個月,患者椎體后緣高度比值和椎體前緣高度比值均大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3、6個月,患者椎體后緣高度比值和椎體前緣高度比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6個月,患者椎體前緣高度和椎體后緣高度均大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患者椎體前緣高度和椎體后緣高度與術后3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手術的長期效果很好。
綜上所述,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對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脊柱穩(wěn)定性具有積極的影響,可有效改善胸腰功能,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