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巴倫周刊》4月15日文章,原題:經濟實力就是權力中國增長很快誰是世界的制造工廠?誰是大多數(shù)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誰是全球供應鏈中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出口商?誰是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者和消費者?根據(jù)中情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比較國家經濟的最佳尺度,誰是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一時回答不出上述問題的讀者,會覺得哈佛中國工作小組關于美中經濟競爭的最舞報告令人振奮。該報告記錄了21世紀頭21年中美經濟競爭的狀況。20年前,中國仍被歸為“貧窮的發(fā)展中國家”,為加入世貿組織而掙扎。當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AA)還不到今天的1/10。那時,上述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美國。
然而,過去40年來中國以平均4倍于美國的速度創(chuàng)造的經濟增長奇跡,帶束一個新的全球經濟秩序。中國被視為“接近于實力對等的競爭者”的日子——華盛頓一直試圖這樣稱呼一一已然過去。今天和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是一個全方位的對等競爭者。
經濟實力造就國際關系中的權力基礎結構。GDP不會自動轉化為軍事或經濟實力,但縱觀歷史可見,隨著時間推移,GDP較大的國家在塑造國際事務方面相應地具有更大影響力。用李光耀的話來說:中國正把各國吸進自己的經濟體系,因為它有扇大市場和不斷增長的購買力。如今有130個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與美國的,其中2/3以上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是與美國的兩倍。此外,中國正謹慎地減少對來自其他國家進口的依賴,同時全球對中國的依賴在加深。
中國已接受李光耀關于21世紀的構想,即“經濟力量的平衡將與軍事力量的平衡一樣重要”。在每個國家,領導人的執(zhí)政授權取決于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能力。進出口是國家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因此,中國選擇貿易作為其在世界推進利益的首選工具,并磨煉利用商業(yè)武器影響他國的技能。教科書式例子是2010年中國對日本的處理。當時中國暫停對日的所有精煉稀土礦出口,以回應日本扣押一艘中國船只及其船長。當時中國占世界精煉稀土供應量的97%,令人沒想到的是,日本很快釋放了中畝船長。
中國愿意動用經濟武器對那些想越過中方紅線的政府起到強大威懾作用。全球195個國家中有多少與美國外交官一起抵制北京冬奧會?只有5個。
今后呢?未來10牟,中國會繼續(xù)以美國的兩倍或更高速度增長嗎?鑒于風雨欲來,目前美國媒體和政界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會”。但一些最好的預測機構估計美國經濟每年增長不到2%,而中國在2030年前將平均增長4.5%至5%「因此,世界最有價值的公司(蘋果)、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以及最成功的汽車制造商(特斯拉)的CEO們都在賭“會”。圍繞經濟主導地位的21世紀奧林匹克競賽已拉開帷幕。▲(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