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繁 內蒙古師范大學工藝美術學院
“自金元以后絞胎陶瓷的生產漸漸中斷幾近絕跡,是因為政權的更替,頻繁不斷的戰(zhàn)爭。國內外已發(fā)現(xiàn)并公開的絞胎陶瓷器不足百件。”①黃凡:《中國絞胎陶瓷器藝術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其中聚集量最大,器型最豐富的是河南鞏縣窯、焦作當陽峪窯,以當陽峪絞胎陶瓷博物館和金谷軒絞胎研究院為主要考察地點進行實地調研,觀察近現(xiàn)代根據(jù)絞胎瓷片復原的仿古絞胎瓷和目前已經研制和開發(fā)出的新紋飾種類一百余種,了解河南焦作地區(qū)的古今絞胎紋飾所描繪的主要內容,著重觀察體驗紋飾變化帶來的裝飾效果的不同,以及營造氛圍的改變。
絞胎藝術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絞胎的裝飾圖案、紋樣種類與演變都與當朝多民族文化、裝飾藝術及制作工藝有關。以植物花卉類裝飾紋樣為例,此類作品是河北易縣現(xiàn)代絞胎藝術中非常獨特的一個品類。張保軍老師絞胎陶瓷的裝飾手法不同于其他陶瓷品類的裝飾圖案,他獨特的藝術形式給人以清新淡雅、樸素自然的藝術享受,可謂鬼斧神鑿、巧奪天工(如圖1)。筆者的作品《不渝》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很大程度受到張保軍老師絞胎風格的影響。
圖1 張保軍作品
絞胎的紋飾特點是由幾千年來裝飾發(fā)展不斷追求和探索運用符號描繪對象延續(xù)而成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具、圖騰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等,都是當時人們將大自然萬物用線條記錄下來表達族群意愿與思想的例證。經過這一時期的發(fā)展,紋飾具有了極重要的審美意義。
日本學者小山富士夫,曾將中國絞胎瓷成功引入日本,并由日本號稱“人間國寶”的松井康成融合當?shù)貙徝牢幕瘜⑵浒l(fā)揚光大。松井康成以大膽的想象力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使得絞胎陶瓷的裝飾形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圖2)。
圖2 松井康成作品
作品《不渝》的造型靈感來源于日本陶藝家Aya Murata(村田彩),村田彩老師對大自然的美麗與生命力深深著迷,她將這種對大自然的熱愛轉化成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動力,所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深海植物,色彩活潑鮮明,在造型的表現(xiàn)上根源于大自然中豐富多變的植物造型,透過形體與空間裝置的氛圍塑造出個人理想的烏托邦(如圖3)。
圖3 村田彩作品
“絞胎陶瓷工藝曾在時代的延續(xù)中沒落,在近現(xiàn)代的拾起、傳承與再造,說明了當下人們渴望可以世代傳承的手工藝,眷戀手工業(yè)文明。這是對機器工業(yè)制品泛濫的反抗,對手工文化情感缺失的自我修復?!雹俸陆ㄓⅲ骸洞竺乐髡摻g胎》,《中國陶瓷》2013年總第49期,第90-92頁。湖南工業(yè)大學藝術學院的郝建英老師融合了當代的“天人合一”理念、自然和諧理念、誠信文化理念,將絞胎瓷重組,帶領一批絞胎研究者步入新的絞胎藝術境界,欣賞郝老師的絞胎陶瓷器物,仿佛是在生活中悟道與修行(如圖4)。
圖4 郝建英作品
筆者從大三開始就一直圍繞“愛情”的主題創(chuàng)作,戀人們每一階段的關系,如互動、對立、相擁等都是奇妙且值得琢磨的。通過閱讀神話故事、原版的愛情傳奇故事、口口相傳的凄美戀情故事,思考、觀察每對戀人個體間產生的微妙關系。通過拆開重組的方式,用最簡單的幾何形體來代表復雜的人體結構,讓觀者可以不被復雜的形體打擾,直觀地感受戀人之間奇妙的關系(如圖5)。
圖5 《情侶座》 張繁/作
陶藝作品《不渝》我想表達的是愛情里的“不渝”,堅貞不渝、白首不渝、至死不渝說的都是愛情里彼此的關系,互相尊重、互相維護這份愛情,不為外物所動搖并以長長久久為約定,表達雙方間的忠誠之意。用絞胎陶藝來表達這一主題再合適不過,陶瓷雖脆弱易碎,但只要保存得當可上千年上萬年立于世間,像愛情需小心翼翼維護才能長長久久。絞胎的特點是由表及里、表里如一,像極了在愛情里開心時能從心里開出花來、悲傷時身心內外都要低到塵埃里,極其符合筆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同時,造型與絞胎裝飾的結合使形象更加富有生命,使觀者更有帶入感。
1.草圖繪制和元素提取
《不渝》的造型來源于如蘆薈般葉子短寬的植物,賦予其人的特點,以初識、相戀、熱戀、依偎等在愛情里甜蜜相擁、相互珍視的姿勢,表達同一個主題——永恒不變的愛。這種常綠植物形體以線為主,幫助筆者很快抓準特征,把控整體造型,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在絞胎紋飾上,利用四季的色彩效果表達在愛情中的不同階段人們的體驗,以抽象化的植物表達戀人們的狀態(tài),采用四季不同的色彩來表現(xiàn)擬人化植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狀態(tài),表達愛情中不同階段人們的心情、感受等體驗的微妙變化,強化“愛情”這一主題。同時在色彩上采用漸變的技法,如春是由白色漸變到綠色,意在說明冬的相依相偎一季結束(生命的結尾)轉化再到春天初識又一季的開始,四季輪回、生生不息的愛的傳遞,豐富了愛情中的“變”與“不變”,以此確定絞胎紋飾的設計過程。
2.印坯模具制作和絞胎編花
首先,制作了油泥小稿(如圖6),采取三組泥片不封口的構成方式完成形體,使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絞胎陶藝的奇妙之處在于內外花紋一致,但在燒制過程中形體出現(xiàn)重心不穩(wěn)的問題,偏離了本來設計好的角度,于是決定封口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然后打孔燒成。試驗成功后筆者做了放大的泥稿,因為二維與三維存在視覺區(qū)別,期間經過反復修整改動后確定了最終燒成的形體(如圖7)。最高的泥稿完成時是48cm,燒成后是45cm。
圖6 油泥小稿
圖7 泥稿1∶1
然后,在絞胎色泥的試驗中筆者進行了很多對比(如圖8),確定了用顏色較淡的色系來完成創(chuàng)作。如春的綠是暖綠,而過渡到夏的綠用冷綠來表現(xiàn),其余同理。與此同時用石膏翻制泥稿和晾曬石膏模具(如圖9)。
圖8 顏色的明度與純度實驗對比
圖9 石膏模具制作
接著,用配比好的色泥絞好需要的泥板,泥板分底板和花紋(如圖10),用編花的陶藝絞泥技法制作出漸變的自然紋底板,再將提前絞好的花紋用鏤空鑲嵌的手法替換掉相應位置的自然紋。用印坯的方式印出作品,待作品定型后取下陰干。
圖10 制作泥板與印坯
最后,干燥、素燒930℃后打磨出流暢的線條、上透明釉入電窯1240℃燒制完成(如圖11)。
圖11 干燥、素燒后打磨泥坯
3.成品展示(如圖12)
圖12
在筆者看來,現(xiàn)代陶藝就是加入現(xiàn)代性意識,經過學習和深刻反思的傳統(tǒng)陶瓷新形態(tài)。傳統(tǒng)陶瓷文化以其豐沛和富饒成為支撐現(xiàn)代陶藝的推手之一?!坝袝r連續(xù)論比簡單的斷裂論更富有啟發(fā)性,也更深刻地觸及問題的核心?!雹僦軕棧骸秾徝垃F(xiàn)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第269頁。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大自然的奇妙之處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每科動植物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了解原有的形體和基本特點后,需要以生靈為本的現(xiàn)當代創(chuàng)作理念,將反思性加入作品當中,運用抽象、表現(xiàn)、物化等審美現(xiàn)代性意識表現(xiàn)出來,豐富其創(chuàng)作感染力,才能稱之為現(xiàn)代陶藝作品。在制作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即便到了最終成品時,還能發(fā)現(xiàn)作品的缺陷和提升空間。
在不斷更迭的新時代藝術語境下,陶藝仍是現(xiàn)當代藝術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絞胎紋飾是陶瓷藝術家對自然萬物抽象的裝飾表現(xiàn)形式。絞胎技法作為我國傳統(tǒng)陶瓷的基礎技法,起源于崇尚自然、渴望返璞歸真的唐代,初唐創(chuàng)燒絞胎,不僅傳承了先古符號紋飾所蘊含的重要意義,還啟發(fā)了宋元陶瓷裝飾藝術的發(fā)展狀貌。絞胎陶瓷發(fā)展到現(xiàn)代形式可謂多變,都離不開絞胎的抽象性,絞胎用最基本的方法展示了裝飾美,探討內、外空間的關系。受社會潮流、絞胎陶瓷燒成率低等因素影響,絞胎技法很少被運用。絞胎陶瓷藝術是從未被外來藝術打擾的中國本土傳統(tǒng)陶瓷藝術。絞胎陶瓷裝飾工藝可以讓人們體會到先人感悟、觀察、描繪世界萬物的方式,包含了先人富有中國藝術特色、中國哲學與美學的感悟理解,具有強烈的民族化氣息和中國本土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使我們找尋到真正的民族特點,絞胎陶藝的抽象性表達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和價值追求,同時對裝飾藝術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