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衡
快20年了,總有一個強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這不只是因為小學課本上就學到的柴達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為近年來西北開發(fā)的熱鬧。另有一個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為一首歌,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它的作者,像一個幽靈似的王洛賓。
今年夏末,才有緣去朝圣。汽車翻過日月山口的一瞬間,我像一條終于跳過龍門的鯉魚,像那個千磨萬難之后到達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當年藏王親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馬平川,綠草如茵,起起伏伏的一直漫到天邊,我不由得想起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古老民歌。遠處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來映照這藍天白云的鏡子。我們的汽車像撒歡兒的馬駒,追著天邊的云朵。路邊閃過一條金色的彩帶,那是一片片正在開花的油菜。微風掠過草面,送來一陣遠古的蒼茫。那首歌就誕生在這里,青海湖邊這片被稱為金銀灘的草原。
這里的草如毯如氈,將大地包裹得嚴嚴實實,除了水就是濃濃的綠。而這綠底子上又不時鉆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茸茸的香茅草,遠望金銀相錯,如繁星在空。牛羊漫過天邊,帳篷旁閃過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揚鞭,帶著他的歌聲翻過山梁……當年26歲的王洛賓云游到這里,只因那個17歲的卓瑪姑娘用鞭子輕輕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馬而去,他就癡望著天邊那一團火苗似的紅裙,腦際閃過一個美麗的旋律——在那遙遠的地方。
天才之作總是合天時地利之靈氣,妙手偶得。如王羲之的《蘭亭記》,如羅丹的《思想者》。據(jù)說《藍色多瑙河》是約翰·施特勞斯在餐桌上靈感一來,隨手寫在袖口上的,還差一點被妻子洗掉。卓瑪確有其人,是一個牧主的女兒。當時王洛賓在草原上采風,無意間捕捉到她的倩影,這倩影繞心三日,揮之不去,終于幻化為一首美麗的歌,永遠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瑪一輩子也沒想到她那輕輕的一鞭會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我突然想到這自然世界和人的內(nèi)心世界在審美上是多么相通。你看遙遠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長距離為人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如悠悠的遠山,如沉沉的夜空;朦朧的東西是美的,因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個美的輪廓,如月光下的鳳尾竹,如燈影中的美人;短暫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鮮花的盛開,如故人的邂逅;逝去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它留給我們“永不能再”的惆悵,也就有了永遠的回味,如童年的歡樂,如初戀的心跳,如破滅的理想。陳毅論國畫藝術(shù)有詩云:“大師撮其神,一紙皆留住?!蓖趼遒e真不愧為音樂大師,對于天地間和人心深處的美麗,做到“提筆撮其神,一曲皆留住”。他偶至一個遙遠的地方輕輕哼出一首歌,一下子就幻化出一個叫我們無法逃脫的光環(huán),美似穹廬,籠蓋古今,直到永遠。
(選自《中外書摘》總第130期)
【賞析】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在敘述的基礎(chǔ)上議論、抒情,題目“追尋那遙遠的美麗”實際上就是文眼。這一標題的韻味,可以從兩方面體味:
一、作者追尋的是“美麗”。這“美麗”包括了自然美(綠草如茵、牛羊遍地的金銀灘),人文美(帳篷旁閃過的姑娘的身影,牧人躍馬揚鞭的歌聲,當年卓瑪抽下的輕輕一鞭,她在王洛賓心中留下的倩影),藝術(shù)美(那首歌“美似穹廬,籠蓋古今”)。
二、這種“美麗”又是一種“遙遠”的美麗,表現(xiàn)為地域遙遠(金銀灘在遙遠的青海湖畔),時間遙遠(傳奇故事發(fā)生在遙遠的半個多世紀前,從那年月開始傳唱的歌兒距今也已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