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雁門關(guān)下,塞北左云,他心里裝著一抔“連根土”,年復(fù)一年,用充滿力量的生命,把荒原變?yōu)榫G野。他是1945年1月出生在山西左云縣張家場村的張連印。
2003年,張連印退休了。從河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崗位上退下來的他,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原來,退休前一年,張連印回到老家探親,看到很多鄉(xiāng)親住上了大瓦房,可村子依然處在一片灰撲撲中,幾乎看不到一點綠色。張連印一個念頭涌上腦際:回鄉(xiāng)植樹造林、綠化荒山。
有人對他的堂弟張連茂說:“你那個大哥真有意思,當(dāng)了那么多年官,年紀(jì)大該享清福了,咋想起種樹這麻煩事?不種樹咱們幾輩人不也過來了?”他們還想到的是,這處于京津沙源風(fēng)口的塞北苦寒之地,植樹種草并非易事。
可不是,由于種樹太難,花出去的錢似打了水漂。2004年春季,他開始修路、通電、打井、平整土地、修渠、育苗……由于土地瘠薄,沙塵暴危害嚴(yán)重,第一年,張連印買了10000棵樟子松苗,栽下,全死了;第二年,再栽6000棵,又死了……“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來就栽活了?”他的堂弟見到他,氣不打一處來。
可張連印只想著家鄉(xiāng)有青山綠水,有金山銀山。他帶來的30萬元積蓄很快花光了。他又多方籌措,三個子女拿出積蓄,湊了35萬元給他;再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又種,樹依然全死了,他傷心了,但仍是極不甘心。他開始購書自學(xué),上門請教專家……
不辭辛勞一次次鉆研、實踐,張連印終于摸索出適合家鄉(xiāng)氣候與土地的種樹方法。樹栽活了,山坡大片大片綠了,有人以為他這下發(fā)了。其實,張連印早已與鄉(xiāng)村兩級簽訂了造林綠化合同:“不要林權(quán),不要地權(quán),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生態(tài)建設(shè)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山坡綠了,鄉(xiāng)民的一顆顆心也變暖了。早在2005年,崇敬他的鄉(xiāng)親們自發(fā)捐款,在他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亭,欲立一塊刻有“將軍臺”的石碑。張連印得知后,堅決推辭,將石碑上的字改為“張家場鄉(xiāng)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jì)念碑”?!澳氵@么干不圖名、不圖利,到底圖個啥?”有人問他。他說:“我只圖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為后人留下一片綠蔭?!痹瓉?,他4歲時喪父,6歲時母親改嫁,只得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這兩位親人分別在他13歲和16歲時去世。“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我才能長大,鄉(xiāng)親們對我的恩情一輩子也忘不了?!彼龅倪@一切,只為感恩。
如今的左云,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過去的荒山滿目,風(fēng)沙遍地、太陽炙烤,變成了“車在林中走,人在畫中游”。
2003年以來,張連印共植樹1.8萬余畝、205萬株。2021年10月18日,中宣部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
“小苗帶著連著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長得才好。就像咱們?nèi)艘粯?,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边@是張連印回村植樹造林收獲的經(jīng)驗,也是他執(zhí)著人生的寫照。
根連土,土連根。心里裝著一抔“連根土”,就能“不忘本”,以奉獻(xiàn)、感恩之心扎根于腳下堅實的大地,生命始終郁郁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