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倫英
讀罷朋友寫的《砍樅樹柴》,勾起了我對充滿松脂香味的童年時代的回憶。
老家下竹坪,門前屋后對面山,都是郁郁蔥蔥的樅樹林,寨子邊、土坎上,就連山坳上都有幾人合抱的大樅樹,還有一座大山叫樅樹山,遍山遍嶺都是樅樹,無一雜樹。
那時候小,還沒力氣砍柴,放學回來,就背上柴刀去大山砍樅槁。這樅槁(學名叫松明枝),是大人們砍掉樅樹枝后,留在樹枝上的枝丫樁。這枝丫隨著樅樹的生長,有松脂油堆積在枝丫上,或凝固或從枝丫處流出,長年枯而不腐,經(jīng)年朽而不爛。剖開枝丫,短短的松節(jié)上全是木質(zhì)化的松脂油,紅中透紫,像琥珀、像瑪瑙,更像臘肉里的“精肉”。我們那兒把砍下來的樅樹枝丫叫樅槁,再將其破成一條條松明枝,曬干,然后捆成一小扎,用時取出一兩根,火柴一點,就呼呼著火。晚上用來照明,白天用來引火。
50年前的故鄉(xiāng)還沒有電燈,照明靠的是煤油燈,但一般人家也舍不得多點一盞燈。夜間出門,用得起馬燈和手電筒的人家畢竟很少,大多靠樅槁和用向日葵秸稈曬干后做成的火把來照路。樅槁就地取材,是村民們用得最多的材料。夜晚,曲折的山路上、田野里,那一晃一晃、星星點點、閃閃爍爍的亮光,是樅槁在照亮前路,驅(qū)趕黑暗。
砍來的樅槁多了,就裝進背篼里。夏末秋初,小溪里螃蟹正肥。夜幕降臨前,父親就用鐵絲扎成一個籠子,帶上我,背上樅槁去八斗河壩捉螃蟹,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刻。父親把裝在鐵籠子里的樅槁點燃,火光又把小溪里的螃蟹照得清清楚楚,一抓一個準,剝掉蟹殼后放進我背的小笆簍里。靜靜的小溪里,兩個人、一團火,慢慢地往前飄移;鮮蟹腥、松脂香,久久地在山澗里飄蕩。
大背篼的樅槁漸漸地淺下去,小笆簍的螃蟹漸漸地滿起來。父親看看樅槁所剩無幾,說聲回家吧,留些作為回去的路上照明用。有了這一次以后,每天放學回來,我砍樅槁更加起勁。
砍不到樅槁,就撿樅樹屎。這樅樹屎就是從松節(jié)上滴下來的松脂油,日積月累,它們干后堆積在樅樹腳下,白如米脂,一坨一坨的非常明顯,可以撿起來裝進衣服口袋里?;氐郊遥靡粋€破了半邊的鍋子在火爐上把這些樅樹屎熔化,再倒進一個大竹筒里,往里插上一根筷子大小的枝條作為燈蕊,待凝固后破開竹筒當蠟燭用。夜晚來臨,點上用樅樹屎做的蠟燭,不僅屋里充滿了松脂的香味,還省去了一個晚上的煤油錢。
當年,那點亮夜空的樅槁和樅樹屎做的蠟燭,其實燃燒的都是松脂油。松脂的芳香,是我混沌童年中的一簇火焰,是帶我走出故鄉(xiāng)的一片亮光。
(常朔摘自《懷化日報》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