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巍 蔣 強 李 寧 劉培杰
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1],具有發(fā)病隱蔽、進展快以及預后差等特點[2-3]。TACE是目前原發(fā)性肝癌的常見治療方法[4]。125I粒子是具有放射性的碘同位素,可通過釋放的低能量的γ射線破壞腫瘤細胞,同時還可抑制血管內皮增生[5]。白細胞介素-8(IL-8)作為多功能細胞因子,參與抗腫瘤免疫和炎癥反應過程[6]。γ-干擾素(IFN-γ)來自于Th1細胞,有研究證實其參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7]。因此本研究探討125I粒子植入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效果及對IL-8和IFN-γ水平的影響,為臨床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81例,年齡18~69歲,平均(59.43±9.12)歲。納入標準:①肝癌患者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8]中關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患者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②無放化療禁忌;③住院前未進行放化療以及其他相關治療;④患者簽署自愿受試同意書,患者及其家屬需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③合并其他器官嚴重性病變患者;④臨床資料收集不完整。
隨機分為觀察組(n=41)和對照組(n=40)。觀察組接受125I粒子植入聯(lián)合TACE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TACE治療。對照組:根據用藥指南和臨床經驗,以吡柔比星20 mg/m2與40%碘化油混合乳劑作為栓塞劑,奧沙利鉑80 mg/m2單純灌注化療。給予碘化油聯(lián)合明膠海綿顆粒行栓塞。觀察組:TACE治療后對患者進行I粒子植入術。局部麻醉后,于CT引導下采用引導針穿刺入肝,待針頭接近目標病灶最遠端1.0~1.5 cm處時,按照外周密、中間疏自遠而近依次植入粒子。
采用電話或門診隨訪,從患者手術時間開始,隨訪終止時間為患者死亡或2021年6月1日。詳細記錄患者因藥而致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各種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采用mRECTST標準評估局部療效,完全緩解(CR)為所有靶病灶消失;部分緩解(PR)為靶病灶直徑總和縮小≥30%;疾病進展(PD)為靶病灶強化直徑總和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疾病穩(wěn)定(SD)為靶病灶增強顯影變化介于PR與PD之間;計算總有效率,即(CR+PR)/總例數(shù)×100%。(2)評估IL-8、IFN-γ水平:治療后4周抽取患者的靜脈血5 ml,離心去上清,應用ELLISA法檢測IL-8、IFN-γ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勁馬生物,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2組臨床資料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年齡、性別、腫瘤直徑、淋巴轉移、TNM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5.37%(35/4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0%(24/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85,P=0.010),見表2。
2組患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情況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后,觀察組IFN-γ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IL-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IL-8、IFN-γ水平比較
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惡性程度高的惡性腫瘤,由于原發(fā)性肝癌存在肝內轉移和侵襲,導致其預后較差,具有復發(fā)率高、易轉移的特點,因此患者的總生存期較短,其病死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二位,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命健康[9-10]。采用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預后,但是其無法改善中位生存期較短的問題[11-12],因此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尋找合適的聯(lián)合治療策略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植入放射性I粒子治療屬于內照射治療,I能夠作用于不同時期裂變的腫瘤細胞以及腫瘤周圍的乏氧細胞,可通過影像學設備,在植入腫瘤部位的同時不損傷周圍正常組織,且不需要行開腹手術,具有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傷口恢復快的特點,已廣泛用于肝癌治療[13-14]。植入I粒子治療主要通過粒子衰變釋放γ射線產生治療作用,具有高度適形性和不依賴腫瘤血供的特點[15]。有研究證實植入I粒子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為可用于聯(lián)合TACE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16]。
IL-8作為主要的炎性介質,屬于趨化因子CXC基因家族成員,主要來源于單核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肝細胞等多種細胞,影響其生長、分化以及基因表達,可以增強腫瘤細胞的侵襲力[17-18]。有研究報道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8可能參與肝內以及腫瘤周邊的炎癥反應[19]。本研究125I粒子植入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IL-8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125I粒子植入聯(lián)合TACE治療可以抑制IL-8炎性因子的表達。Th細胞主要包括Th1細胞和Th2細胞亞群,其中IFN-γ屬于Th1細胞,是由T淋巴細胞被刺激分泌而成,具有高效抗腫瘤活性作用[20-21]。惡性腫瘤患者體內IFN-γ水平發(fā)生明顯下降,導致IFN-γ無法發(fā)揮殺滅癌細胞的作用[22]。有研究報道IFN-γ的表達與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療效相關[23]。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IFN-γ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125I粒子植入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控制腫瘤進展,從而達到減輕瘤負荷的目的。
綜上所述,125I粒子植入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效果顯著,可能與顯著改善患者血清中IL-8、IFN-γ水平有關,可作為原發(fā)性肝癌臨床治療中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案,值得推廣應用。但是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集樣本較少,觀察時間較短,應加大樣本量進行前瞻性研究,并延長隨訪時間,均衡干擾因素,從而進一步證實I粒子植入聯(lián)合TACE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