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朱小玲
(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指出,要“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不只是一個歷史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建議大家把《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找出來再看看”②習近平.論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迄今為止,《歷史決議》(1945)發(fā)表已有76年,《歷史決議》(1981)發(fā)表已有41年。而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莊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值此,中國共產(chǎn)黨在重大歷史轉折期分別出臺了三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決議”。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之際,筆者認為,回溯《歷史決議》研究的學術史,顯得尤為必要。對此,筆者借助知網(wǎng)計量分析系統(tǒng)對CSSCI數(shù)據(jù)庫中關于《歷史決議》研究的抽象信息和具體數(shù)據(jù),轉化為可視化的知識圖譜,以期作為一種學術研究的探索、比較科學地反映該課題研究的趨勢、熱點、規(guī)律以及未來研究的邏輯進路。
為確保所選數(shù)據(jù)的學理性、代表性與可操作性,筆者將數(shù)據(jù)來源確定為中國知網(wǎng)的CSSCI數(shù)據(jù)庫,在2021年11月15日將“歷史決議”作為篇名(詞)進行數(shù)據(jù)檢索,1999年至2021年間共檢索出59篇期刊論文,通過篩選和排除兩篇①注:排除的兩篇文章分別是《論〈古田會議決議〉歷史價值的三維考察》和《胡喬木關于兩個歷史決議書信三封(一九四五年四月——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前者排除的原因是因該篇名含有“歷史決議”四字而被收錄在搜索范圍,但文章內容與本研究無關;后者排除的原因是此文作者為胡喬木先生,只能作為史料披露,而不能視為學界研究成果。與本文研究無關的期刊,因而共計57篇CSSCI文獻,文獻數(shù)據(jù)下載格式為“.txt”。筆者將這些文獻信息作為樣本數(shù)據(jù),進而對我國20多年來《歷史決議》研究成果展開計量分析。
文獻計量法是一種采用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知識描述和評價文獻,并在此基礎上預測學術發(fā)展的方法。②高俊寬.文獻計量學方法在科學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圖書情報知識,2005(02).筆者利用中國知網(wǎng)的文獻計量方法對“《歷史決議》”問題研究的57篇CSSCI文獻成果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實現(xiàn)該課題研究的縱深推進。在文獻計量方法的運用基礎上,研究框架主要包括《歷史決議》研究的總體趨勢、來源分布、作者分布、機構分布等文獻外部特征。此外,筆者運用歸納分析方法對所選文獻研究內容進行學理分析,以明晰學界對《歷史決議》研究的現(xiàn)狀、熱點與趨勢,把握《歷史決議》研究的基本規(guī)律與未來研究可關注的重點領域。
《歷史決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重大歷史關頭總結自身經(jīng)驗的范式文本,是國內國史、黨史、馬克思主義等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和熱點話題。為分析學界對該問題研究的成果產(chǎn)出情況,在中國知網(wǎng)對篩選和整理出的57篇CSSCI文獻作計量分析,依據(jù)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生成了1999年至2021年《歷史決議》研究的發(fā)文時間分布圖(圖1),進而比較直觀地呈現(xiàn)出20余年來學界對“決議”問題研究的總體趨勢。
圖1 《歷史決議》研究發(fā)文時間分布圖
圖1顯示,1999年至2021年《歷史決議》研究的相關文獻為57篇,相對而言,這一時期整體上形成了4個發(fā)文“高峰”,各是2001年的7篇、2011年的10篇、2014年的7篇、2021年的9篇,分別各占總數(shù)的12.2%、17.5%、12.2%、15.7%。據(jù)此可知,學界主要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周年之際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研究熱潮,分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而2014年發(fā)文量明顯增加,主要受201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影響,這直接推動“決議”研究的主要焦點是“深刻把握《歷史決議》(1981)精神”。相較于前10年,在2011年至2021年這十年間,學界關于“決議”的研究熱度呈現(xiàn)指數(shù)不斷遞增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和《歷史決議》(2021)的出臺,學界將會形成前所未有的“決議熱”趨勢,這將有利于突破以往存在的階段性“10周年紀念”的路徑依賴,這將有助于拓展《歷史決議》的學理性研究空間。
發(fā)文作者之間的合作率在一定意義上能夠反映該研究領域群體智識發(fā)揮的程度。但由于《歷史決議》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總體有限,僅57篇CSSCI文獻,故筆者未采用現(xiàn)階段比較熱門的Cite Space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筆者運用中國知網(wǎng)對《歷史決議》研究的作者分布和機構分布進行可視化分析,據(jù)此形成了20余年來《歷史決議》研究的主要作者概況分布圖(圖2)。
圖2 1999—2021年《歷史決議》研究的主要作者概況分布圖
由圖2可知,陳翔宇、宋月紅、譚彩霞、陳東林是《歷史決議》研究的主要代表者,其發(fā)文量分別占總數(shù)的10.53%、5.26%、5.26%和5.26%。個人發(fā)文量最高的是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翔宇教授。筆者通過對已保存的文獻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譚彩霞、李曉培、馮帆三位學者師從于陳翔宇教授,其博士論文主題都是關于“歷史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陳翔宇教授對《歷史決議》研究的系統(tǒng)性與集中性,對提升《歷史決議》的學理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筆者還發(fā)現(xiàn),宋月紅和陳東林兩位作者單位都是當代中國研究所,這反映了學界關于《歷史決議》研究的主要視角主要集中在歷史領域(國史和黨史),這為我們把握《歷史決議》形成的歷史脈絡和歷史意義等,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準。
發(fā)文機構的分布數(shù)據(jù)能夠反映我國不同機構在某一學術領域的前沿水平和普及范圍。對已選的57篇CSSCI文獻發(fā)表的機構分布進行可視化分析,據(jù)此形成如下1999—2021年《歷史決議》研究的主要發(fā)文機構分布圖(圖3)。
圖3 1999—2021年《歷史決議》研究的主要發(fā)文機構分布圖
由圖3可見,20余年來學界對《歷史決議》研究的高頻發(fā)文前五位分別是當代中國研究所、湖南大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發(fā)文量分別占總數(shù)的14.4%、10.53%、10.53%、8.77%和7.02%。這表明,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具有相當水平的國史、黨史研究的科研機構。湖南大學位列第2,這反映了其作為第三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對“決議問題”的前沿研究。整體而言,該領域研究群體比較集中,適宜進行重大課題的攻關研究,反映了高等院校和權威研究所對該領域研究的極大重視。
對某一研究領域論文文獻的期刊分布現(xiàn)狀進行分析,可以明確該領域的主要核心期刊。而對該領域研究的CSSCI文獻分析,則能夠更深入反映這一領域研究的成果質量和影響程度。為了確保學界關于《歷史決議》研究成果的質量,直接選取中國知網(wǎng)的57篇CSSCI文獻為研究對象,對其研究的期刊來源進行可視化研究,據(jù)此形成了1999年至2021年《歷史決議》研究文獻期刊的主要來源分布圖(圖4)。
圖4 1999—2021年《歷史決議》研究文獻期刊的主要來源分布圖
依據(jù)圖4可知,20余年來學界關于《歷史決議》研究的CSSCI文獻來源主要來自《當代中國史》《黨的文獻》《中共黨史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和《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這五大權威期刊。根據(jù)上述對發(fā)文作者分布圖和發(fā)文機構分布圖的分析,學界對《歷史決議》研究的領域和群體比較集中,體現(xiàn)了《歷史決議》是中共黨史學、國史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和研究熱點,對這兩門學科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意義。此外,圖4也比較直觀地反映了學界對《歷史決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領域,且以歷史研究為主要考察方式。
近年來,具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者、教師和研究員對黨的《歷史決議》相關研究問題保持著較大的關注,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這為我們深化該課題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學理基石。
所謂歷史視角,主要是指學界以比較翔實的歷史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決議》展開了比較系統(tǒng)的歷史考察。當然,在所選取的CSSCI文獻中,存在著“歷史考察”與“理論論證”相互滲透的研究特點。據(jù)此,筆者主要將《歷史決議》形成前后的歷史考察歸納為“歷史視角”的框架內,旨在把握兩個歷史決議形成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等歷史脈絡。需要指出的是,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全面深刻闡釋了兩個歷史決議的制定背景和文本內容等,這為我們整體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面。①曲青山.兩個“歷史決議”的制定背景、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J].黨建,2021(11).
關于《歷史決議》(1945)形成的研究。第一是“決議”形成的研究視角。戚義明認為,1935年遵義會議并沒有在思想上清算“左”傾教條主義思想,直至十年后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才真正肅清。②戚義明.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起草前的十年“等待”[J].黨的文獻,2008(01).第二是“決議”形成后的研究視角。亦水提出,根據(jù)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歷史決議》的起草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其中包含兩層含義:從內容來看,“決議”本身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從歷史角度來看,“決議”通過后仍應該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使之不斷接受歷史的考驗。③亦水.第一個歷史決議通過之后[J].黨的文獻,2006(01).這兩種觀點都闡釋了《歷史決議》(1945)“何以需要”的邏輯,而后者側重彰顯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關于《歷史決議》(1981)形成的研究。第一是以“思想史料整理”為考察方向。宋月紅認為,起草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的思想史料整理主要包括四個部分:關于鄧小平醞釀、發(fā)起和主持起草工作的思想史料、關于陳云指導決議起草的思想史料、關于胡喬木負責起草決議的思想史料、關于決議文本的史料。④宋月紅.起草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的思想史料整理與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2014(04).這些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凸顯了鄧小平、陳云和胡喬木是《歷史決議》(1981)形成的主要貢獻者,同時也為我們繼續(xù)考察這一“決議”提供了系統(tǒng)的、翔實的史料基準。第二是以“鄧小平與‘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評價’的歷史過程”為考察方向。肖建平認為,《歷史決議》(1981)反映了鄧小平與‘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評價’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主要體現(xiàn)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此作出的六次戰(zhàn)略調整:①1977年前后提出要完整準確把握毛澤東思想;②1978年8月提出要盡快將評價問題凝聚成共識;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不糾纏、不匆忙”的處理方案;④1979年葉劍英在國慶講話中提出中共中央將以“決議”方式作出評價;⑤1980年黨中央提出,“決議”的核心是維護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⑥以新黨章和“八二憲法”的崇高形式進一步鞏固了“決議”精神。①肖建平.鄧小平與“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評價問題研究[J].現(xiàn)代哲學,2018(05).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在本質上反映了《歷史決議》(1981)形成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幾大重要階段,彰顯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卓越的政治智慧。
所謂現(xiàn)實視角,主要是指學界在研究“決議”過程中所聚焦的現(xiàn)實要素。通過抽象分析和凝練總結,認為在既有研究成果的現(xiàn)實視角中,主要包括“中國實踐”和“中國共產(chǎn)黨實踐”這兩大現(xiàn)實要素。
關于《歷史決議》與中國實踐歷程的研究?!稓v史決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路標”,對中國實踐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界在相關方面的研究主要呈現(xiàn)兩個趨勢:一是《歷史決議》(1981)與中國道路的研究;二是從整體上來看《歷史決議》(1945&1981)對中國實踐意義的研究。就前者而言,學界主要有以下觀點:在建黨80周年暨《歷史決議》(1981)發(fā)表20周年之際,著名黨史專家龔育之提出,第二個《歷史決議》標志著黨基本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進一步開拓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②龔育之.在黨的歷史決議的基礎上前進[J].中共黨史研究,2001(02).陳理認為,《歷史決議》(1981)正確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是黨探索“有中國特色道路”的起點;在思想上完成撥亂反正,為黨探索“有中國特色道路”指明方向;通過正確總結“三中全會”以來的建設經(jīng)驗,為進一步全面探索“有中國特色道路”奠定了基礎。③陳理.試論第二個歷史決議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地位[J].黨的文獻,2001(06).程中原認為,《歷史決議》(1981)第一次明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的階段”,初步回答了“走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為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命題,奠定了認識基礎。④程中原.《歷史決議》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J].中共黨史研究,2011(11).鄭謙認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當時明確了《歷史決議》(1981)起草的中心任務,實際上就是奠定了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基石,指明了漸進式改革的基調和方向。而中國30多年的轉型和取得的成就,就是對《歷史決議》歷史意義的最好證明。⑤鄭謙.《歷史決議》與中國的漸進式改革[J].中共黨史研究,2011(11).可見,以上學者們的觀點主要闡釋了《歷史決議》(1981)與新時期中國道路、中國改革、中國國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關于從整體上看前兩個《歷史決議》與中國實踐的研究。第一,兩個《歷史決議》對中國實踐的整體意義。張神根、唐莉通過回顧兩個歷史決議起草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認為兩個“決議”分別彰顯了黨肩負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⑥張神根,唐莉.兩個歷史決議與中國革命和建設[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1(03).第二,把握兩個《歷史決議》是推動中國實踐發(fā)展的重要路徑。陳宇翔、譚彩霞從反思角度認為,我們必須繼續(xù)站在黨和國家發(fā)展的角度,遵循《歷史決議》(1981)精神,堅定認識和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正確立場。⑦陳宇翔,譚彩霞.兩個《歷史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2).
關于《歷史決議》與中國共產(chǎn)黨實踐歷程的研究?!稓v史決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總結自身歷史實踐經(jīng)驗的重要文本和范式依據(jù),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肩負民族偉大復興使命而接力探索的“歷史路標”。學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呈現(xiàn)以下三個趨勢:一是《歷史決議》(1981)與樹立正確黨史觀的研究;二是前兩個《歷史決議》與中國共產(chǎn)黨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研究;三是前兩個《歷史決議》與黨內民主研究等。
關于《歷史決議》(1981)與樹立正確黨史觀的研究。從研究的時間節(jié)點來看,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未來趨勢,主要是受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講話精神的助推影響。石仲泉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和第二個《歷史決議》發(fā)表40周年之際提出,這一“決議”并沒有過時,而是我們樹立正確黨史觀的樣板。①石仲泉.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黨的百年華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07).作為著名黨史專家,其在建黨90周年之際就提出“決議”與樹立正確歷史觀的重要觀點,認為在態(tài)度上,要堅持反對淡化和否定“決議”精神的兩種傾向,堅持黨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②石仲泉.堅持和弘揚《歷史決議》的科學歷史觀[J].中共黨史研究,2011(11).李捷認為,《歷史決議》(1981)對我們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啟示,即必須尊重歷史的客觀性,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堅持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③李捷.總結過去、開辟未來的經(jīng)典之作——重溫《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1).當然,回過頭來看,此前學者們關于正確把握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評價問題的觀點也是樹立正確黨史觀的具體內容。逄先知認為,歷史應該要抓住主流,應該堅持“決議”精神以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警惕西方敵對勢力的顛覆性企圖。④逄先知.按照歷史決議的精神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06).聞言認為,要正確把握決議中的核心問題,堅持“決議”對“文化大革命”所作的結論,根本目的在于統(tǒng)一思想、以史為鑒,為中國夢而努力奮斗。⑤聞言.用科學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黨的歷史——重溫《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于“文化大革命”的論述[J].黨的文獻,2016(03).
關于前兩個《歷史決議》與中國共產(chǎn)黨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研究。張健、任春峰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對兩個決議的起草,體現(xiàn)了其對自身歷史的科學態(tài)度:充分發(fā)揚民主,以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自身的歷史;堅持實事求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評價自身歷史;站在黨和人民的全局上分析自身的歷史教訓;以長遠的發(fā)展眼光總結自身正反兩方面的歷史。⑥張健,任春峰.中國共產(chǎn)黨對待自身歷史的科學態(tài)度——以兩個《歷史決議》的起草為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黃廣友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邏輯理路就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邏輯;自覺探求對自身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歷史邏輯;以做好偉大事業(y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旨歸。⑦黃廣友.中國共產(chǎn)黨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幾個維度——基于兩個《歷史決議》的思考[J].人民論壇,2021(17).陳宇翔、馮帆認為,兩個《歷史決議》都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高度自覺和善于總結經(jīng)驗的政黨,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典范,對統(tǒng)一全黨思想以接續(xù)奮斗起著重大作用。⑧陳宇翔,馮帆.兩個《歷史決議》:中國共產(chǎn)黨總結歷史、接續(xù)奮斗的經(jīng)典篇章[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5).以上學者的觀點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堅持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善于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這對于我們理解“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重大時代課題,具有重要啟發(fā)意義。
關于前兩個《歷史決議》與黨內民主發(fā)展的研究。相對而言,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尤為匱乏。任玉秋認為,從黨內民主角度來看,兩個歷史決議是黨內民主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不同時期對于推進黨內,民主建設起了重大歷史作用。其中,第一個決議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創(chuàng)造了民主、統(tǒng)一和團結的思想條件;第二個決議推動黨內民主進入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這對于汲取經(jīng)驗以更好實現(xiàn)十八大以來發(fā)展黨內民主要求,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①任玉秋.兩個歷史決議與黨內民主的發(fā)展[J].學習論壇,2013(08).
所謂主體視角,主要是指學界闡釋黨內重要人物對《歷史決議》起草貢獻的研究視角,主要包括任弼時對《歷史決議》(1945)起草的貢獻、鄧小平和陳云對《歷史決議》(1981)起草的貢獻、胡喬木對前兩個《歷史決議》起草的貢獻。當然,根據(jù)最新研究成果顯示,也有學者深刻詮釋了鄧力群對《歷史決議》(1981)籌備、起草工作的歷史貢獻。這比較全面地闡釋了黨內重要人物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歷史決議》形成所作的突出貢獻。②徐軼杰.鄧力群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1(05).
關于任弼時對《歷史決議》(1945)起草貢獻的研究。王成家認為,任弼時受中共中央委托、起草《歷史決議》(1945)的歷史緣由是,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之風在黨內盛行。從起草的主體緣由來看,一方面,主觀上,任弼時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豐富的實際斗爭經(jīng)驗、較高的黨內威信;客觀上,任弼時具有極強的原則性,與王明集團無任何關系。就任弼時起草《歷史決議》(1945)的歷史貢獻而言,主要包括:①明確提出六屆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時期黨中央路線是錯誤的;②對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作出了具體、系統(tǒng)的分析。③王成家.論任弼時與《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形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S2).韓同友、羊森則認為,任弼時對起草《歷史決議》(1945)的歷史性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受命于然、傾力而備、精心組織、思想貢獻,這體現(xiàn)出任弼時的政治風范、科學思想、崇高品格與務實作風。此外,任弼時在確立毛澤東的領袖地位、贏得共產(chǎn)國際支持、推動六屆六中全會克服錯誤等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④韓同友,羊森.任弼時與《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J].中共黨史研究,2014(04).依據(jù)這些研究成果可知,任弼時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成為“決議”起草的主要推動者,對毛澤東同志在黨內核心領導地位的確立,扮演了“內外聯(lián)動”的重要角色。
關于鄧小平對《歷史決議》(1981)起草貢獻的研究。學界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三個貢獻”說。陳東林認為,鄧小平對《決議》起草的貢獻有三個:①在歷史關頭,提出評價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正確原則;②主持起草“決議”,堅持“博采眾議”又“力排眾議”;③對黨史、國史提出科學的論斷和分析方法、對當代史研究、進行愛國教育,提供了正確指南。⑤陳東林.鄧小平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04).第二,“四個貢獻”說。劉金田認為,“站在全局高度,適時總結了‘文化大革命’”;領導了“決議”起草的全過程、率先批評“兩個凡是”;提出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提出“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應該集體負責,不應歸咎毛澤東一人”,是鄧小平的四個主要貢獻。⑥劉金田.鄧小平領導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的歷史貢獻及其啟示[J].黨的文獻,2011(03).第三,“思想理論貢獻”說。宋月紅認為,鄧小平主持起草“決議”的思想理論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明確了“決議”起草的主題,即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二是提出了科學的方法論,即實事求是分析歷史,作出比較公正的歷史評價;三是指明了起草的目的,即總結歷史是為了團結一致向前看。①宋月紅.鄧小平主持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的思想理論貢獻[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05).第四,“啟示意義”說。韓曉青認為,鄧小平從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準確把握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這對于我們樹立正確黨史觀、把握歷史前進大勢,具有重要意義。②韓曉青.重溫鄧小平對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的指導——基于樹立正確黨史觀的視角[J].黨的文獻,2021(04).
關于陳云對《歷史決議》(1981)起草貢獻的研究。陳群、孫東升認為,陳云起草《決議》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陳云提出,從國際共運經(jīng)驗來看,正確評價毛澤東的功過關乎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整個歷史;第二,陳云建議增加建國以前28年的歷史回顧,為“毛澤東功績是第一位”評價提供歷史依據(jù)。③陳群,孫東升.陳云與第二個歷史決議的起草[J].黨的文獻,2001(05).宋月紅認為,陳云對起草《決議》指導性意見的思想基礎包括:本身具有的歷史觀,具有唯物辯證法意義的“交換、比較、反復”的思想方法,以及對待錯誤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的運用和發(fā)展。④宋月紅.陳云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導性意見的思想基礎與來源[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06).可見,陳云自身的主體條件為《決議》的起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關于胡喬木對《歷史決議》(1945&1981)起草貢獻的研究。程中原認為,胡喬木是《歷史決議》(1945)起草的重要參者,也是后來《歷史決議》(1981)起草的主持者,這為解決黨的歷史問題、統(tǒng)一全黨思想作了重大貢獻。具體來看,胡喬木在任弼時的基礎上起草了第一個《歷史決議》草案,并協(xié)助毛澤東修改了這一決議草案;主持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對“文化大革命”進行歷史的、客觀的評價,親自執(zhí)筆撰寫決議的這一部分,對毛澤東思想作出完整準確的理解。⑤程中原.胡喬木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兩個《歷史決議》[J].黨的文獻,2002(03).
關于《歷史決議》(1981)對國史研究影響的研究。由于《歷史決議》(1981)是在黨和國家面臨關鍵抉擇的歷史關頭而形成的,因此,這也成為國史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陳東林認為,《歷史決議》(1981)對國史研究具有奠基和指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標志著國史研究的起步和國史學科的開創(chuàng)、為建國以來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基本方法。今后國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依然要以《歷史決議》(1981)精神為指導。⑥陳東林.論《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國史研究的奠基和指導作用[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09).朱佳木在《歷史決議》(1981)發(fā)表20周年之際提出,正是因為在這一《歷史決議》和黨中央的推動下,20年來年來國史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百科全書》的出版。⑦朱佳木.加強國史研究,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和《歷史決議》發(fā)表20周年[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04).
關于《歷史決議》(1981)對中共黨史研究影響的研究。郭曉平認為,兩個決議的起草過程就是研究黨史的過程,為黨史的進一步研究確定了辯證唯物史觀等基本要求,明確了實事求是總結黨史經(jīng)驗等基本規(guī)范,是黨史研究者的治學標本。⑧郭曉平.黨的兩個歷史決議與中共黨史研究[J].黨的文獻,2014(06).當然,還有學者從整體的歷史學角度出發(fā),認為《歷史決議》(1981)對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陳東林認為,第二個《歷史決議》對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具有重要價值,主要包括:研究歷史特別是研究中國當代史要有大局觀、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分析、研究歷史不能孤立地下結論、提出了“宜粗不宜細”的研究歷史方法。①陳東林.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與歷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04).也有學者提出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對黨史研究和國史研究都極具重要意義。其中,肖光文認為,我們應該把《歷史決議》和深化歷史認識統(tǒng)一起來,使之成為我們研究和宣傳黨史和國史的重要課題。②肖光文.中國共產(chǎn)黨對第二個《歷史決議》的若干新認識[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比較視角。穆兆勇認為,由于《歷史決議》(1945)與《歷史決議》(1981)是在不同歷史背景、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故其內容和解決重大問題的方法也各有側重。首先,兩個歷史決議都是關于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地位問題。但前者側重于“確立”,而后者側重于“恢復”;其次,兩個歷史決議都明確回答了繼續(xù)前進的道路問題。但前者側重重申和系統(tǒng)闡述中國革命道路的內容,而后者側重明確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方向;最后,兩個歷史決議都是分清歷史是非。前者總結了黨成立以來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的經(jīng)驗教訓,后者概括總結了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對建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做了基本估計,全面總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經(jīng)驗教訓等。在內容和框架上,第二個歷史決議中的黨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發(fā)展主線、結構框架更加合理、更加清晰。③穆兆勇.旗幟·道路:黨的兩個歷史決議的比較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2014(04).
理論視角。第一,《歷史決議》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時代化。陳紅軍認為,兩個《歷史決議》實現(xiàn)了從革命話語體系到建設話語體系的轉變,“革命”“路線”等政治話語具有不同內涵,也促進了“俄式”語境的時代化。④陳紅軍.從兩個“歷史決議”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時代化[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2(02).可見,這一觀點將兩個《歷史決議》中的政治話語進行對比,較為清晰地梳理了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下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時代化的歷史軌跡。第二,《歷史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陳宇翔、李曉培認為,兩個《歷史決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重要文獻,具有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歷史邏輯和理論特征,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獨特貢獻。⑤陳宇翔,李曉培.兩個《歷史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南京社會科學,2017(01).宋月紅基于認識論的角度認為,黨的思想路線正確與否,至關黨和國家事業(yè)興衰成敗。兩個《歷史決議》系統(tǒng)總結了這方面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是黨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運用于認識和研究黨的歷史、探索黨的建設規(guī)律的重要判斷。⑥宋月紅.兩個《歷史決議》的認識論基礎[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04).
時代視角。這一視角主要是學者們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來考察中國共產(chǎn)黨在《歷史決議》(1981)發(fā)表的若干年后對決議中原有論斷的認識深化。張保軍認為,隨著歷史不斷發(fā)展,黨對《歷史決議》(1981)若干論述的認識也在不在深化,如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地位論斷、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歷史的新估價、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⑦張保軍.近二十年來黨對《歷史決議》若干論斷認識的深化[J].中共黨史研究,2000(05).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之際暨第二個《歷史決議》發(fā)表30周年之際,桑東華對這一問題進一步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對《歷史決議》中的有關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主要表現(xiàn)在:在《歷史決議》所提出的“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的階段”基礎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在《歷史決議》所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jīng)濟,同時發(fā)揮市場輔助作用”基礎上,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在《歷史決議》提出的“國營經(jīng)濟和集體經(jīng)濟是我國基本的所有制形式”基礎上,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①桑東華.三十年來黨對《歷史決議》幾個重要論斷認識的深化與發(fā)展[J].中共黨史研究,2011(12).這一觀點實際上是把《歷史決議》與中國共產(chǎn)黨此后的實踐內容相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與時俱進的實踐特質。
《歷史決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重大歷史關頭進行思想升華、經(jīng)驗總結與理性反思的獨特范式,其中包含了“以史為鑒”與“轉識成智”的雙重價值意蘊。綜合上述的學術研究成果可知,學界關于《歷史決議》問題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佳績,呈現(xiàn)出多視角、多層次、寬領域的研究特點。然而,時代在不斷發(fā)展,這要求我們對《歷史決議》問題的研究應與時俱進,不斷優(yōu)化該課題研究的邏輯進路。
關于《歷史決議》問題的研究,在提出未來研究展望之前,首先需對理論學界既有的研究成果進行評析,特別是提出現(xiàn)有研究的局限,以期為學界同仁齊力補闕提供一定的學理論據(jù)。在筆者看來,學界既有研究成果存在以下幾個局限。
第一,研究群體較為單一。從上述有關作者分布數(shù)據(jù)圖可知,在所選取的研究主體對象中,CSSCI文獻發(fā)表篇數(shù)前四位作者分別是陳翔宇、宋月紅、譚彩霞、陳東林,這四位作者的單位屬性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而當代中國研究所CSSCI文獻發(fā)表高達十余篇。在以上可視化的數(shù)據(jù)分析基礎上,由此得出,《歷史決議》問題研究的群體較為單一。據(jù)此可判斷,目前學界關于該課題研究存在明顯的路徑依賴問題。
第二,研究視角多樣,但研究結構失衡。通過對上述學界研究內容的分析,可知闡釋《歷史決議》與中國實踐和中國共產(chǎn)黨實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包括樹立正確的黨史觀等問題,是學界的研究重心。其次是關于黨內重要人物對兩個歷史決議起草貢獻的探究,反觀比較視角方面的成果顯得比較匱乏。據(jù)此可判斷,目前學界關于《歷史決議》的研究視角呈現(xiàn)多樣化,但研究結構失衡。筆者認為,比較視角與科學視角依然是理論學界進一步相攜努力的著力點。
第三,研究方法較為窄化,出現(xiàn)史料與結論反復,缺乏對新規(guī)律的學理闡釋與新概念的創(chuàng)新構建。如前所述,《黨的文獻》《中共黨史研究》和《當代中國史研究》是“歷史決議”研究CSSCI文獻期刊的主要來源,這側面反映了學界關于《歷史決議》問題的研究存在“史料—路徑”依賴問題。因此,平鋪直敘的闡釋方式必然造成對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探尋的漠視與忽視。例如,通過交叉學科方法的運用,可以揭示兩個歷史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耦合規(guī)律;通過“古今中外”法的運用,又可以揭示兩個歷史決議視閾下馬克思主義政黨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通過靈活運用比較法,進一步揭示中國共產(chǎn)黨現(xiàn)代化與世界政黨現(xiàn)代化路徑的“同”與“異”;抑或如某兩個歷史決議之間進行比較分析,揭示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革命黨與執(zhí)政黨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此一來,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可以推動《歷史決議》問題研究的學理性與政治性的價值歸一。
隨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和《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的公開發(fā)行,“決議熱”的學術研究趨勢昭然若揭。對此,筆者對理論學界關于《歷史決議》研究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明晰未來研究的邏輯進路。
第一,匡正價值立場,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是推動“決議研究”學理化、合理化的俱優(yōu)路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這要求理論學界應該匡正研究價值立場,聚焦“決議”所蘊含的時代問題,深入挖掘中國共產(chǎn)黨與“決議”之間的“何以要”“何以能”“何以好”“何以在這一時代”等系列問題。此外,切勿把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簡單歸為“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這一看似辯證統(tǒng)一的闡釋,實則是一種形而上的關系之中。而是要注重把握三個《歷史決議》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展過程中和新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的“角色探析”,適度揚棄現(xiàn)實中存在的“后見之明”等研究現(xiàn)象,堅持以問題為研究導向,勇于解碼“決議”蘊涵的時代問題。
第二,加強史論結合,堅持史料論證與概念闡釋相統(tǒng)一,是增強“決議”系統(tǒng)化研究的重要抓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了大好時機。在把握時代機遇的同時,理論學界也要兼顧史料論證與概念闡釋相結合。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有關“決議”問題研究的史料數(shù)據(jù)庫和在線檔案館都為我們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因此,如何深入挖掘“決議”問題,創(chuàng)新研究思路,關鍵在于概念的建構與闡釋。譬如,通過把握“政黨現(xiàn)代化”內涵,繼而闡釋“決議”與中國共產(chǎn)黨現(xiàn)代化機制之間的關系。再如,深刻把握不同階段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演變,進而揭示不同時代下的“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互動規(guī)律。
第三,豐富研究方法,是提升“決議”研究結構平衡性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首先,要注重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事實上,“決議”不僅同黨史學、國史學科發(fā)展密切相關,還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發(fā)展相聯(lián)系。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而言,“決議”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決議”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決議”與黨的領導建設問題、“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階段性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等,這些都是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點加以探索與回答。這同前者所述的學科關系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應自覺將“決議”問題“請”進本學科內,建構起本學科所屬的問題與解決系統(tǒng),這也有助于推進“決議”研究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的雙向互動。對于公共管理類的學科而言,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個歷史決議中的“建國”“治國”等范式問題,通過更加學理的方式闡釋“決議”與現(xiàn)代國家建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也值得相關領域的前輩重點關注。其次,還要加強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譬如,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個歷史決議在不同時代的“何以需要”“何以能”“向何去”等歷史與現(xiàn)實的邏輯比較問題,就值得學界進一步深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