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成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李廣都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悲劇英雄形象。司馬遷以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心態(tài)為其作了傳,不僅僅是為李廣,乃至是為李氏家族做了傳。在傳記的最后,司馬遷用民間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度評價了李廣的為人,說明李廣是個好人,是司馬遷生活時代少見的好人,但就是這樣一個好人卻不得不以自殺而告終,而其后代也是運途多舛,幾乎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悲劇家族。自《史記》以后,李廣遂成千古悲劇英雄的典型。
在許多文人的筆下,在不少學者的文章中,李廣是個悲劇人物,他的命運值得同情,于是對其進行全面肯定、謳歌、贊美,這似乎早已成為對李廣的定評。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把悲劇分為三種類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導致的悲劇、盲目命運導致的悲劇和社會地位相互對立導致的悲劇。李廣的悲劇更多的應屬于性格悲劇。不可否認,他身上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優(yōu)點,如愛兵如子、與士兵打成一片,善于騎射,英勇無畏等等;但他身上也有不少缺點,正是這些缺點,才使得李廣屢敗屢戰(zhàn),最終導致了李廣引刀自剄的悲劇結局。
對于李廣的治軍簡易,千載以來人們與司馬遷一樣對其津津樂道,以至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為了最流行的言傳身教的代名詞之一。
從表面看來,司馬遷的確對李廣的治軍進行了全面的肯定,“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但是從另一角度進行分析,這可能正是李廣帶兵打仗屢次失敗的重要原因。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里所說的不僅僅是穩(wěn)固的營盤,更是軍隊鐵的紀律。在定襄之戰(zhàn)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李廣手下士卒“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其實這正是李廣平時不重視軍隊管理、不進行嚴格訓練的結果。這與前面的“咸樂為之死”正構成了尖銳的矛盾,在這樣的鮮明對比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亦佚樂”是真,“咸樂為之死”是假。司馬遷在突出烘托李廣的神威勇猛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李廣不會帶兵的事實。處于殘酷戰(zhàn)場中的士兵的表現已經告訴我們他手下的士兵是非常怕死的,一軍除李廣外,皆戰(zhàn)戰(zhàn)兢兢,急欲先逃,可謂軍心渙散,毫無戰(zhàn)斗力,這恰恰是其治軍簡易的惡果,由于李廣平時管理不善,沒有做到嚴格管理,因而使軍隊屢次陷入險境,他應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
如果說人們對李廣治軍簡易的理解還存有爭議的話,那么斬霸陵尉,卻是他地地道道的官報私仇了。
李廣雁門一戰(zhàn)吃了敗仗,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活捉,僥幸逃脫回來,朝廷判為死刑,于是李廣用財物贖了死罪。從這時起的幾年一直在家閑居,曾在一天夜里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貋頃r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呵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蓖の菊f:“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司馬遷對這件瑣事的記載,雖然強調了霸陵尉醉而“呵止”,但是無法掩蓋李將軍心胸狹隘的事實。因為“今將軍尚不得夜行”,告訴我們這是當時的制度規(guī)范,相當于今之“宵禁”,霸陵尉的舉動是在按規(guī)定辦事,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個奉公守法堅持原則的公務員,只是服務態(tài)度不夠好,但錯不至死。然而對待霸陵尉公正執(zhí)法之舉,在李廣恢復兵權后,“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這樣的做法讓人為之心寒,說明李廣無容人之量。
李廣之所以聞名的原因,主要來自于李廣的善射,后世產生了許多歌詠、贊嘆李廣神奇射技的詩歌。說李廣是個人英雄并無不可,然而說他智勇雙全,那就言過其實了。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zhàn),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鹿偬踊氐嚼顝V那里,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崩顝V于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李廣此時個人表演的痕跡很重,正是由于這樣的表演拖延了時間,給軍隊制造了險情,才導致了以后的冒險。幾千名匈奴騎兵出現,李廣鎮(zhèn)定自若,出“奇謀”退了敵兵,保全了部隊。我們認為這不是智謀,只是僥幸的一次冒險。李廣個人勇猛神威的英雄形象于整體作戰(zhàn)并無多大意義,正是因為忽略了團隊整體戰(zhàn)斗力,才最終導致了李廣難打勝仗的事實。
“廣訥口少言”,“專以射為戲,竟死”,短短幾句話透露出李廣學識水平不高、不善言語、不善交際的信息。
訥,《辭源》解釋為“語言遲鈍”。這不僅僅指語言,還包括頭腦僵化認死理,不懂得靈活變通。一個少言寡語、不善言談的人往往不善于推銷自己,不善于與人交流。
大將軍衛(wèi)青向南行軍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后,回到自己軍中。衛(wèi)青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wèi)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此次出擊未果,衛(wèi)青當然要搞清楚落后迷路的原因,以向重視事功的漢武帝匯報。衛(wèi)青只是要知道李廣遲到的原因,好對漢武帝做個交代。然而李廣“未對”,對衛(wèi)青不屑一顧,根本不把衛(wèi)青放在眼里。衛(wèi)青容忍不了李廣的目中無人,于是公事公辦,讓李廣的手下“對簿”,必須要說明情況。出于“義憤”,出于對士兵的“關愛”,李廣竟然自殺。如果與司馬遷遭受的宮刑侮辱做個對比,李廣的遭遇算不得什么。他的自殺應該是長期不得封侯的積怨的總爆發(fā)和總“控訴”,“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不可否認,時代環(huán)境是李廣悲劇的一方面原因,但話說回來,當時李廣部下封侯者多矣,為什么他們的上司李廣卻終生不得封侯呢?
除了時代政治環(huán)境因素外,并無十分特殊的原因,因為他的特殊性格,才使得李廣七十余戰(zhàn)中,少有勝仗,沒有完成朝廷規(guī)定的殺敵硬指標,所以終生不得封侯。李廣的悲劇是性格悲劇。
李廣的命運與項羽有著驚人的相像,二人都喜歡打仗,都善于打仗,都是以自殺方式而告終的;二人最后都是到死也沒有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一個人的命運喜劇或是悲劇,成功或是失敗,順境或是逆境,有時與客觀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有時就是我們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我們多喜歡怨天尤人,殊不知這樣根本無益于問題的解決。
(摘自《〈史記〉人生藝術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