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電子競技在中國高校始終是最重要的土壤,從最初的發(fā)源地,到如今承載最大的觀眾群體,可是另一方面,高校對于電競的態(tài)度卻是百轉千回。從2010年之后,我真正開始認識到北美高校體育的模式和這其中蘊含的能量之后,一度很堅定地認為借由電競的學生基礎和市場化空間,可以為更多各個體育項目在高校當中扮演的角色做出示范??梢恢钡浇裉?,我們的教育系統(tǒng)仍舊沒有找到與電競合適的相處方式。
高校選手和職業(yè)體系的脫節(jié),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新規(guī)之前電競選手過度年輕化的俱樂部“軍備競賽”,反倒讓高校電競的關注度有走低的趨勢。這些進入高校的年輕人有著非常單純的參與動機,知道自己即便制霸高校,也不會迎來成為職業(yè)選手的機會,如此之下仍舊愿意讓電競可以成為青春里最重要的回憶。
這是構成整個行業(yè)非常重要的底色,可是參與其中的人們又很難登上更大的舞臺,自始至終他們都是電競選手中的小人物。我們沒法兒烘托一個宏大的場面,無論寫一個美國夢的轟轟烈烈,還是寫非常中式的“運去英雄不自由”。對于陳述這樣的故事,重新尋找定位,保持他們學生應有的狀態(tài),又能夠展示出圍繞小人物的糾結與決絕,那才能讓人們愿意更深入地閱讀這些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這些參與者們,既有學校身份歸屬的意義,又有電競選手的自我價值的尋找,這兩部分讓故事從一開始奠定了這些學生選手不同于每個大學宿舍都有的游戲玩家,又和每個大學宿舍并不算疏遠。從生活的微末,一點點的愿望,可以住在更好一點的宿舍,可以離上課的地方更近一點,可以站上學校操場的講臺,接受校長的鼓勵,從這些微末的地方出發(fā),是這篇文章保持可讀性的關鍵。
我們?yōu)榇艘沧隽艘恍┢系恼{整,讓故事基調維持在大學故事,而非選手故事上。這樣保證故事可以被讀下去,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讓人們讀完之后,覺得好像又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記者抽離出了這種特性,江西軟件職業(yè)技術大學在組織層面上的投入,和其他學校的曖昧態(tài)度不同。江軟找到了自己和電競之間的契合點,并且在很多的時間之內印證了這種可能性。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隨著中國職業(yè)教育的大發(fā)展,各個省份都會有學校復制江軟的模式。
從點到面,再從面中抽離一些有意義的線索,可以朝更長的時間線去延展,這是小人物故事的報道中非常重要的手段。這次的嘗試,也為處理很多腰部以下的電競賽事、俱樂部和選手選題,提供了參照的系統(tǒng)。
當我們可以明確地抽離出線索的時候,這種用人物連接的故事是非常有號召力的,因為閱讀體驗上的加分。如果不能,那么我們就得好好思考,這些人物和體系與更長時間線之間的關系,以此作為標準,可以很好地解決小人物選題的劃定。
從我個人的偏好上,我希望有非常多這樣的報道出現,這才是對于中國電子競技更為全貌的呈現。但這可能又顯得有點不合時宜,無論是讀者還是觀眾都在追逐最熱鬧的內容,只有我們把故事講得足夠好,提供更豐富的知覺體驗也許才能獲得想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