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
中國人好講“三”。
如:“禮讓三先”“事不過三”“三思而后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等等。
為什么中國人好講“三”?
這得從漢朝說起,當時就有人提出“三是數之成”的概念。一是數之始,十是數之終,這勿須討論,因為十一實際上是第二輪之始。三是數之成,意思是“三”是一個小的循環(huán)階段的結束,是一個“完成”。
如果境界有“三”,那么第三重境界就有了“進階”和“圓滿”的意思在里面了。
王國維和馮驥才兩位大家關于讀書和人生,分別各有一段著名的“三重境界說”,如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又如馮驥才——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化學雖屬自然科學,但其中亦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辨和人生哲理,你品、你細品,自是可以品出化學絕妙的學科味道和觀照人生的獨特視角。筆者是化學教研員,嘗試從化學的視角出發(fā),以酯化反應為例,提出“妙解”人生的另一“三重境界”,和兩位文學大師所言做一個對比和參照,給您笑看人生時多一些啟發(fā)。
俗話說:人生如戲,人生如夢。筆者認為,人生亦如酯化反應一般:
第一重——醇:欲“得”。心醉,癡迷,英雄無悔,像喝了酒;
第二重——酸:不“得”。心酸,悲戚,彷徨糾結,像吃了醋;
第三重——酯:舍“得”。心靜,淡泊,暗香自帶,像生成酯。
此反應乃“可逆”反應,醇、酸反應生成酯的同時,酯也在逆向水解,復生醇和酸,最終達到正逆兩股力量“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tài)。這個平衡狀態(tài)是如何建立的呢?
剛開始——醇的濃度大,享受心醉,靠進取心,迅速得突破;
接下來——酯化速率降,體會心酸,遇兩難事,躊躇亦徘徊;
最終了——狀態(tài)得平衡,回歸心靜,修和諧態(tài),怡然且自得。
人的一生,成長的心路歷程,何嘗不像這“建立化學平衡”的過程?如果再從積極的角度小結人生的“酯化”和“水解”,應該就是這樣的:
酯化:看前方,展未來,未來可堪期待?——是哉!
水解:想當年,憶往事,往事不堪回首?——非也!
再舉一個從化學視角看待人生、解釋生活的例子。
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對“生活”有他獨到的見解:“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糟。”對于莫泊桑這句充滿哲理的生活箴言,不妨用化學中的勒夏特列原理嘗試解讀:
在工業(yè)合成氨反應中,我們自然是希望N2和H2能按照1∶3的比例完全反應,全部轉化成NH3,但實際情況卻是——反應有“限度”,會達到“平衡”狀態(tài)。如果我們還想“進取”,繼續(xù)向平衡體系中再充入N2,平衡將正向移動,雖然NH3量會增多,但既不會將增加的N2全部轉化,也不會將體系中原有的H2全部反應——果然“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在得到NH3的環(huán)節(jié),經冷凝使氨液化分離,你以為只能得到這么多?不!氨分離之后經由循環(huán)壓縮機,可將未反應的N2和H2送回反應塔,后續(xù)還將得到更多的NH3。
其實,每個學科都會提供給我們一種別樣或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幫助我們去理解生活、感悟人生。
名師簡介
潘? 紅
佛山市化學教研員,中學化學高級教師,廣東省教育學會化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廣東省教育學會創(chuàng)新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廣州大學碩士生合作導師、《中學生報》編委。佛山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佛山市優(yōu)秀班主任、順德區(qū)首批優(yōu)秀教育人才,獲中國化學會第32屆、第33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組織突出貢獻獎等。在省、市、區(qū)開展評教評學、示范課和講座并擔任各級教學教研評比評委工作,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出版專著《核心素養(yǎng)下的化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主編或參編《高中化學主題教學研究》《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指導》《名師面對面》等著作5部,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化學教育》《化學教學》《化學教與學》《實驗教學與儀器》《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中國科技教育》《中小學實驗與裝備》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論文20篇,其中2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