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熙
那是一個盛夏的午后,我收到了來自南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捧著盼望已久的錄取通知書,我一次次地設想:我的大學,他會是什么樣子?我在網(wǎng)上搜索著他的倩影,找尋著他的蹤跡,傾聽大家對他的評說。南昌大學的本真面目,是何種模樣?
9月1日的清晨,動車一路向南,駛向贛江邊上的南昌城。南昌大學,我來了。
暑氣未退的校園是那樣的靜謐,香樟樹林、潤溪湖、九曲折橋、貝蓮噴泉、白求恩廣場,還有成群成片的教學樓、宿舍樓,立馬在眼前鮮活起來。盡管是剛?cè)雽W的新生,獨自徜徉在校園中,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對這一切居然毫不陌生。不僅不陌生,還生出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想,這就是世人所謂的眼緣吧。漫步潤溪湖畔,我不禁吟詠出英國“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的詩作: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云,高高地飄蕩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見大片的鮮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開放……
我的思緒被身旁匆匆而過的人群打斷。就在那一瞬間,我意識到,我不應該是徘徊在湖畔的游吟詩人,而應該去實驗室或圖書館追尋初心——于我而言,人生不是享樂而是奮斗。
我是帶著使命來到南昌大學醫(yī)學院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我的家鄉(xiāng)——武漢,不幸成了當時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我們高中冬季學期還沒有結(jié)束,就被宣布停課,剛剛趕回家里,就聽到了封城的消息。網(wǎng)絡上的短視頻一個接一個,讓人恐慌:各大醫(yī)院人滿為患,大廳里病人哭著、喊著,醫(yī)護人員奔跑著救人;平時車水馬龍的城市里,公交停運、私家車絕跡,只剩救護車在穿梭疾駛;超市里的蔬菜、米面被搶購一空……大家被禁足在家,憂心忡忡。大人們在擔憂家中儲糧還能支撐多久,我們高三班群里討論最多的則是下學期還開不開學,疫情之下高考還會不會如期舉行。
幸運的是,我們生在中國。華夏兒女中不乏勇敢者和堅毅者,每當災難降臨,我們總是被他們好好地保護著。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各地醫(yī)護人員馳援武漢(包括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團隊),大江南北捐助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建起來了,方艙醫(yī)院大規(guī)模收治病人,武漢在緩慢而堅定地回血。冬去春來,2020年4月8日,武漢市各行各業(yè)復工復產(chǎn);5月6日,高三學子再次回到久違的校園,重新投入緊張的復習備考中。
高考是人生命運的第一次抉擇。我發(fā)現(xiàn),身邊立志學醫(yī)的同學多了起來。以往“勸人學醫(yī),天打雷劈”的戲言,在飽受疫情沖擊的武漢,顯得那么地不合時宜,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注定要成為華夏兒女中的勇敢者和堅毅者,我們的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nèi)ナ刈o。
天遂人愿,我幸運地被我填報的第一志愿——南昌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錄取了,在這里,我將開始人生的新征程。
軍訓,是我的大學第一堂課。軍訓生活,是艱苦而充實的。我榮幸地被挑選為學院方陣的旗手,在受檢閱那天,高舉著學院旗幟,作為排頭尖兵,昂首走過檢閱臺。軍訓讓我切身感受到了挑戰(zhàn)自我、磨礪意志和與戰(zhàn)友團結(jié)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軍訓期間,我報名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卓越醫(yī)師班選拔考試。訓練期間,我每天早出晚歸,在自習室修行,歷經(jīng)筆試和面試兩大關卡,最終從141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大學第一堂專業(yè)課是人體基礎與細胞分子學,任課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深受觸動——不希望你們將來只成為一個小大夫,而要成為醫(yī)學科學領域的巨人,成為一名守望人類命運的科學家。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成為一名醫(yī)生,關愛生命、回報社會,這個理想當然是崇高的,但格局是不是小了一點兒?一個小大夫,一個病人接著一個病人地看下去,挽救的是一個一個的生命;一個醫(yī)學領域的科學家,一項重大的醫(yī)學突破,挽救的將是成千上萬個生命,這是多么偉大啊。我開始思考大學的意義,大學絕不是職業(yè)培訓機構,大學是知識匯聚、碰撞的海洋,是思想角力和播撒的源頭,是真理的殿堂。我們來到這里,不僅要腳踏大地,更要仰望星空。
大學生活的序幕已經(jīng)拉開,學習漸漸地步入正軌。晴朗的夜晚,漫步校園,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深遠的夜空。南昌城西郊的夜空月朗星稀,我對著夜空默誦著醫(yī)學生誓言,不計報酬、不畏生死,我將上下而求索,去摘取醫(yī)學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
(插圖:江思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