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8年我國高中生近視率高達81%。學生戴眼鏡現(xiàn)象非常普遍,你若不戴個眼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過書的人。古代文人考科舉,終日枕典席文,近視的肯定也不少。那么,古人近視了怎么辦?會戴眼鏡嗎?
古代近視的人還真不少,《笑林廣記》里有不少關于近視的笑話。比如《蝦醬》篇,說有一人挑糞經(jīng)過一位近視者,近視者看不清挑的是啥,但聞那臭烘烘的氣味以為是賣蝦醬的,遂喚曰:“拿蝦醬來。”挑糞人以為這人有病呢,沒理會就走了。近視者以為“賣蝦醬的人”故意不賣給他,就趕緊追上,“將手握糞一把,于鼻上聞之,乃罵道:‘臭已臭了,什么奇貨,還在這等行情!”這個重口味笑話告訴我們:古人近視不僅耽誤學習,還影響智商。
古人稱近視為“不能遠視”,就是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古人也認識到用眼過度是導致近視的主要原因,如“數(shù)看日月,夜視星火,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等。但是,古人對近視的發(fā)病機理沒有科學的認知。近視的機理是眼球內(nèi)部的視網(wǎng)膜和晶狀體之間的距離拉長,光線不能在視網(wǎng)膜上聚焦,導致物體影像模糊。而古代中醫(yī)卻將近視的發(fā)病機理歸結(jié)為陽虛,因此對近視的治療方法竟然是補腎。即使到了清代,醫(yī)學家林佩琴依舊認為:“能近視不能遠視,陽氣不足也,治在膽腎。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治近視居然得吃“六味地黃丸”,這眼睛不一定能治好,治腎虛肯定是管用了。
為了彌補近視的問題,古人會使用放大鏡和眼鏡。我國已知最早的放大鏡,出土于東漢廣陵王劉荊墓,為水晶材質(zhì)。唐代,大量西域制造的玻璃材質(zhì)放大鏡進入中原,被稱為“火珠”或“火齊珠”。從名字便可以看出,唐朝的放大鏡主要用于聚光點火,并非近視者專用。用放大鏡觀閱文字的記載,最早見于北宋。《暇日記》記載:北宋提刑官史沆在查閱案卷時用水晶鏡觀看文字。為何放大鏡看字在宋代普及呢?可能是因為宋朝科舉制大規(guī)模擴招,讀書人用眼疲勞而導致近視增多,以至于放大鏡大派用場。今天高考制度下的孩子們要上各種輔導班,加班加點地學習,大部分人近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南宋時期,我國出現(xiàn)了雙鏡片的老花鏡,名為“叆叇”(ài dài),其外形和今天的眼鏡很接近?!抖刺烨邃洝分杏涊d:“叆叇,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這種眼鏡的鏡框用木片或牛角制成,中間有橫梁,架在鼻子上,沒有鏡腿,使用者可用細繩縛于腦后。
今人使用的有鏡腿的現(xiàn)代眼鏡源自西方,清代學者趙翼認為其在明朝宣德年間傳入我國。十三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眼鏡。隨后,眼鏡制造業(yè)迅速發(fā)展,意大利還出現(xiàn)了相關的行業(yè)規(guī)范。明朝仇英的名畫《南都繁會圖》就有戴眼鏡的人物形象。
到了清朝,眼鏡的使用更為普遍。那時的來華傳教士,很多人將眼鏡作為禮物獻給清朝皇帝。這里的眼鏡,既有老花鏡,又有近視鏡。清朝的雍正皇帝是個“眼鏡控”,僅雍正九年(1731)獲得的西洋眼鏡就有百副之多。不僅收藏,雍正見到新式眼鏡,還會命內(nèi)務府仿制。清朝內(nèi)務府下設有專門制造皇家御用品的造辦處,其中就有制作眼鏡的“眼鏡作”。雍正皇帝還經(jīng)常將眼鏡賞賜給大臣,算作一種特殊的福利。
清朝時期,民間制造眼鏡的作坊也開始興起。乾隆年間,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在廣州就見到了這種眼鏡作坊。使團人員在著作中記載道:“中國人不少戴眼鏡的,他們把眼鏡捆扎在頭上。他們的眼鏡片是水晶做的,廣州工人能用一種鋼鋸把水晶刺成薄片……中國工人大概不懂光學原則,他們不能按著人的視力缺陷把鏡面磨成相適應的凸度和凹度。他們把鏡面磨成各不同的凸度和凹度,放在那里,供顧客自己試驗配戴?!笨梢钥闯?,清朝人賣眼鏡沒有今天驗光的步驟,只是將不同度數(shù)的眼鏡放在那里讓顧客試戴選擇。這個方法和過去農(nóng)村集市上賣眼鏡一樣,沒有量身定做,自己試戴合適即可。
由于民間眼鏡作坊的發(fā)展,清朝文人和官吏戴眼鏡成為普遍現(xiàn)象。乾隆時期,有一知府進京面見皇帝。知府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市長,能見皇帝一面也是難得。這位知府在述職后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臣出發(fā)前啊,家中老母命臣務必瞻仰圣上龍顏,以便回去后向家母描述圣上的尊容,讓她老人家不虛此生!”乾隆皇帝聽后就樂了,下令道:“那你就看??!”可是這位知府是個近視眼,瞇縫著眼睛也看不清。“確認過眼神”,乾隆知道這位愛卿也是一個近視的人,便問道:“你有眼鏡嗎?”這知府還真從袖中掏出一副眼鏡,戴上后,將乾隆皇帝仔細看了一遍。瞧瞧古人這情商,多會拍皇上的“彩虹屁”。
眼鏡剛傳入中國時,其價格和一匹馬一樣昂貴。后來,眼鏡作坊普及,成本降低,五六錢銀便可買一副,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五百元。這樣的價格,也是眼鏡在民間普及的重要原因。
古人近視看不清字時,除了用眼鏡來解決問題,還會請人來幫忙讀書給自己聽。宋人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睔W陽修這操作相當于雇了個“人工點讀機”,哪里看不清就點哪里,估計文忠公得有好幾百度近視。(題圖為收藏于上海歷史博物館的清代眼鏡)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