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龍 尚建軍
高中階段的古詩往往是教師教學的難點,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旁證資料和輔助詩篇才能真的讀懂的詩篇,更是讓教師覺得難上加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常有三種:一是教師帶著學生一首一首地學;二是放手讓學生分組自學,查資料、做匯報;三是教師講一部分,學生自學一部分。如果既要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又要節(jié)約課時,三種方式皆有其弊端。第一種做法的效率高,但往往會將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結果常常是“教師陶醉了,學生快睡了”,因為學生沒有主動深度參與其中;第二種做法往往是把分組變成形式,“個別人出力氣,其他人跟著混”,匯報時場面熱鬧,實際上無人認真聽,因為學生往往只在意自己選的詩篇,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但弱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第三種做法是將前兩者結合起來,力圖揚長避短,但往往費課時,讓教師不堪重負。要想突破上述教學難點,既節(jié)約課時又保證學生充分自主研討,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讓其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支持。
一、信息技術條件下虛擬課堂整合現實課堂的優(yōu)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和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提高教師水平,發(fā)展教師特長,引導教師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有選擇地、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課程;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能適應社會進步新形勢的需要。
依據多年語文教學積累的經驗,按照新課標要求,筆者設計了虛擬課堂整合現實課堂的古詩專題教學課型。本文以“《登高》暨杜甫專題教學”為例,重點介紹筆者如何運用虛擬課堂(1課時)+現實課堂(1課時),高效完成傳統(tǒng)教學至少用4課時才能完成的任務。
所謂虛擬課堂,形象地說就是把語文課放在一間能上網的計算機教室來上,學生每人擁有一臺電腦,同時在線,以類似“BBS”聊天的方式,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和預先設定的討論問題、研究方向展開研討,最終形成共識。它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生生互動,實現生生的自主探究與自主合作,并能同時多人在線交互,因而可以節(jié)約課時,提高教學效率。同時,線上學生平等的參與權極大地釋放和激發(fā)了他們的熱情,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提前設定好的任務與提供的清晰方向,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學生放任自流。
然而在虛擬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易被弱化,學生的興趣點極易分散、認知可能會在低水平徘徊、發(fā)言過于隨意等,這恰恰是現實課堂所能避免的,所以第二課時回歸到現實課堂上。
正是因為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有不同的功能和取向,它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其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都與現實課堂不同[1]。這將在后文加以呈現。
二、古詩專題教學實踐具體分析
筆者以精讀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將進酒》和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為突破口,以期探索一條虛擬課堂整合現實課堂的古詩專題教學的新路子。在這三個具體的案例中,以“《登高》暨杜甫專題教學”最為典型,故本文以此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一)分析教學內容,預設研討問題,展開虛擬課堂教學
《登高》是杜甫晚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被人推崇為“古今七律之冠”,意象集中,情旨多元,意蘊深遠。但對于這首詩包含的豐富情感,在學界還存有爭議。高一學生大多只學過杜甫為數不多的作品,他們知道杜甫被奉為“詩圣”,但在學生的認知里,他是一個概念化的詩人。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難度。
在虛擬課堂上,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兩份資料——杜甫888字的八首古詩以及1996字的 《杜甫年譜簡編》。同時,設定三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的自由合作研討分為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步驟:
(1)泛讀《杜甫年譜簡編》,初識杜甫;
(2)泛讀《杜甫詩作八首》,再識杜甫;
(3)整合年譜、八首詩作,走近杜甫。
整個環(huán)節(jié)用時40分鐘,正好一節(jié)課。
(二)回歸現實課堂,教師引導提升
現實課堂是針對《登高》的精讀分析。有了虛擬課堂打下的基礎,學生的課堂學習門檻大大降低,有了主動參與的基礎,但教師還需要澄清和明確學生在虛擬課堂上遺留的問題。
在現實課堂上,教師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1.落實古詩誦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師生共讀,在誦讀吟詠中體會古詩之美,落實學生“五讀其詩”的設計。
2.落實詩篇解讀:通過第一課時的虛擬課堂,學生對杜甫的生平、思想有了一定的感性與理性認識,泛讀的八首詩中有四首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在《登高》前后,內容基本相近,因此成為理解《登高》的旁證材料。教學中,筆者的任務是不斷地把虛擬課堂的討論結果與旁證資料轉化為理解《登高》的佐證,借以明晰與推進學生的認識。
3.落實詩人解讀:這一環(huán)節(jié)體現了教師的引領作用。虛擬課堂上,學生對杜甫的理解囿于知識所限,有討論低水平、重復的問題。于是,筆者在本課的收官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在歷史坐標系中認識杜甫”的講讀環(huán)節(jié),成功地幫助學生提升對“詩圣”的全新認識。
(三)回到虛擬課堂,固化學習成果
筆者在虛擬課堂上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yè):瀏覽杜甫年譜、泛讀八首詩作、精讀《登高》以后,從以下四項作業(yè)中任選一項,在課后發(fā)至虛擬課堂“走近杜甫”欄目。
(1)請從景與情的關系角度“賞析《旅夜書懷》”。
(2)你有什么想對杜甫說的嗎?請以“筆者與杜甫的一次偶遇”為題,虛擬場景,與杜甫來一次跨時空的對話。
(3)你對杜甫又有什么新的認識嗎?請以“筆者看杜甫”寫一段理性的認識性文字。
(4)以“致杜甫”為題寫一首現代詩,以表示對“詩圣”的敬意。
以上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基本流程可以概括為:虛擬課堂泛讀研討、現實課堂精讀解析、虛擬課堂課下拓展。這一流程可作為此類整合課型的基本做法。筆者在李白的《將進酒》和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也有成功實踐,茲不贅述。
三、兩種課堂教學效果分析
依據虛擬課堂的數據統(tǒng)計以及現實課堂的教學實錄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均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虛擬課堂上,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討論,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完成了預期的泛讀研討任務。全班43名學生,共計發(fā)言135次(發(fā)帖135個),平均每人發(fā)言超過3次(發(fā)帖超過3個),以平均每人每次發(fā)言50字計算,學生發(fā)言共計6750字,相當于學生在虛擬課堂的40分鐘共同完成6750字的寫作量。
學生的發(fā)言質量雖然參差不齊,但不乏高質量的發(fā)言在虛擬課堂上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認同。在話題范圍內,幾個學生的發(fā)言引發(fā)同學間的熱烈討論,不斷有學生加入進來,也不斷有學生轉入其他組參加研討,還有很多學生提出了新的見解和觀點。幾個學習小組的討論同時進行,教師在關鍵處予以點撥,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其次,在現實課堂的40分鐘,由于有了虛擬課堂的鋪墊,師生對《登高》的分析達到一定的高度,共同研討了“杜甫為何成為‘詩圣”的命題,完成“讀透詩,讀懂人”的既定教學目標。這既在課堂實錄中有精彩的表現,也在固化學習成果環(huán)節(jié)有很好的體現。
最后,在虛擬課堂上,學生的課后寫作超過10000字,還有學生動情地寫下了613字的長詩。這都表明,虛擬課堂這種個性化、有選擇、能交流、能參考的作業(yè)形式是受學生歡迎的,也表明筆者的整個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四、教學總結與進一步反思
(一)對教學資源等的新認識
通過兩節(jié)課的探索,筆者對語文課有了以下一些新認識。
1. 學生本身就是一種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資源
我們都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往往苦于沒辦法落實他們的主體地位。虛擬課堂就是一個好的憑借,它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保證學生的平等參與權,只要教學預設合理、教學資料選取得當,學生就能在此生發(fā)出豐富的研討探究成果。這是來自學生可貴的、原生態(tài)的教學資源,應當予以足夠重視。
2. 教師要想辦法變“講資料指導”為“給資料引導”
在教學任務繁難的情況下,教師常常會有發(fā)資料、講資料的做法。這里有個潛臺詞,即不相信學生能達到教師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教師要扭轉這一現狀,敢于給學生“一個支點”,相信學生能“撬動地球”,在資源設計、任務安排上下功夫。
3. 教師要有招數變“挖陷阱造坑”為“搭臺階墊步”
教學中,教師有先天的知識優(yōu)勢,因而容易出現“人所共知的、現成的、無需理解力的、沒有生命的知識反復嘮叨,甚至人為地制造難點”[2]的做法,把語文教學變成“挖坑填空”的游戲,長此以往,必然是“坑了學生”。學生學習有困難、理解有障礙,那能不能變一種做法,給學生“搭一個臺階、墊一個步”呢?筆者以為,只要想,辦法總是有的,虛擬課堂的設計就是“墊步”而非“造坑”之舉。
(二)對信息技術優(yōu)化語文學習的新認識
1. 信息技術是優(yōu)化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要抓手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詩歌學習上,我們自然有很成功的傳統(tǒng)學習方法。從閱讀理解的角度來說,叫作“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從寫作的視角來看,叫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不管從哪個角度,都存在一個問題,即不求甚解,反復吟誦。這兩種方法都有其天然的弊病。第一,對好奇心重的學生來說,它未免有些枯燥,不符合其認知心理;第二,最大的現實困境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做保證。在講求效率的時代,教師和學生都沒有這樣的時間?!爸v壇式”的傳統(tǒng)課堂,其實是學生最喜歡的,因為學生不用思考,教師教學效率高。但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師生、生生互動不能實現,學生的體驗得不到充分保障,它是為了教而教,不是為了不教而教。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課堂上做了大膽嘗試,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網絡環(huán)境下的虛擬課堂,讓虛擬課堂整合現實課堂,充分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勢。
2.虛擬課堂可實現學生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
虛擬課堂的優(yōu)勢是可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其對話交流不受現實時空限制。面對同一些素材,學生可隨時或同時發(fā)表言論,互不干擾,互相促進,這是現實課堂無法實現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它體現了生成建構思想,讓學生在對給定材料的探究中建立對杜甫及其詩歌的認識和體驗。
帶著網絡課堂上的豐富體驗和問題,師生回到傳統(tǒng)課堂上,一起吟誦詩歌,領略詩人情懷,感受偉大人格,深入分析詩歌和詩人,彌補虛擬課堂沒有聲音、沒有表情、沒有肢體語言的不足。
可以說,兩種課堂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在“雙課堂”條件下,教學不一定采取單線推進的模式、一條線往下走。由于虛擬課堂突破了現實課堂的限制,非常適合組織多元的自主學習,反過來,現實課堂也有虛擬課堂不具備的優(yōu)勢,讓師生可以面對面交流,對于有統(tǒng)一要求的教學內容易于落實,較有效率。簡單地說,虛擬課堂特別利于解決個性問題,發(fā)展學生的個體思維,而現實課堂更利于解決共性問題,也就是學生需要共同掌握或者都有興趣的問題。因此,實現兩種課堂的優(yōu)勢互補,可以非常有效地優(yōu)化常態(tài)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3]。
(三)此種課型之弱點及不足
作為一種在研究的課型,我們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比如,學生在現實課堂上的狀態(tài)表明,兩種課堂的整合尚有進一步磨合的空間,如何用泛讀所得來支持精讀的理解?其關鍵在什么地方?教師講授的內容以多少為適度?等等。再如,學生的自主合作也是有條件的,在此過程中如果沒能引發(fā)小組學生自主命題,該怎么辦?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如何發(fā)揮作用?既然要引導有度、有法,教師就需要對“度”和“法”進行研究。事實表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給出既定資源的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很容易分散,因此,教師用怎樣的問題引導虛擬課堂的討論是合適的呢?其問題設計既不能太空、太大,也不能太碎、太小。那什么樣的度是合適的呢?而且,教師還需要思考為什么學生在虛擬課堂上的發(fā)言質量很高,在實體課堂則很難見呢?這都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研究。
然而,無論如何,這種以虛擬課堂整合現實課堂的古詩專題教學實踐是有研究價值的,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對李白、蘇東坡做了研究,今后還會用同一模式對李清照、辛棄疾乃至更多詩人及其作品進行深度研究,以期進一步地探索虛擬課堂整合現實課堂的古詩專題教學有效路徑。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語文‘雙課堂教學模型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CADA1807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3]顧德希.歸元返本 面向未來——語文專家顧德希教學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76,77.
[2] 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序.
(作者汪文龍系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尚建軍系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