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華 ,張志梅 ,陳 晨 ,宋培勇 ,何佩云 *
(1.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2.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的課程目標[1]。由于生物學在一些地方尚未納入中考,師生對其重視程度還不夠,教師缺乏深入探究教材相關健康知識的原動力,學生對課程中健康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也很碎片化和膚淺[2,3]。但“傳染病及其預防”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健康知識,其位于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健康地生活”的第一節(jié)[4]。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fā)呼吸道傳染病,因其發(fā)生在當下,尚未寫入教材,但鑒于當前其大流行的嚴重態(tài)勢,在生物教學中插入新冠肺炎及其相關知識的介紹,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能增強學生對傳染病的防控意識和能力[5]。根據《標準》的目標要求,筆者對“傳染病及其預防”在當?shù)爻踔猩飳W中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調查,并在細究其因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期望能對初中生物學教學有所助益。
以遵義市4所初級中學的400名學生和20名初中生物學教師為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和訪談對象。
1.2.1 問卷調查法:問卷共18個題(客觀題14個、主觀題4個),內容涉及學生獲取傳染病知識的途徑、傳染病專業(yè)知識、常見傳染病特點和預防傳染病的措施等,14個題中含9個“傳染病專業(yè)知識”題和5個“常見傳染病特點”題,每題2分,滿分分別為18分和10分。
1.2.2 訪談法:訪談共5個題,內容包括疫情發(fā)生前后教師對“傳染病及其預防”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方式和課堂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情況等。
1.2.3 數(shù)據分析方法: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結果用均值±標準差表示。
2.1.1 客觀題結果
由表1可知:A校和C校的學生對“傳染病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比B校和D校好,而C校和D校的學生對常見傳染病特點的掌握比A校和B校好。其中,傳染病專業(yè)知識平均得分最高的是A校(9.42分),A校與C校,B校與D校差異不顯著,其他兩學校間差異顯著?!俺R妭魅静√攸c”平均得分最高的是C校(6.84分),A校和B校,C校與D校差異不顯著,其他兩學校間差異顯著。
表1 學生對傳染病專業(yè)知識和常見傳染病特點問題的成績分析
筆者認為造成各學校之間成績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教師就本節(jié)內容確定的教學重點不同,如:A校側重教材知識的講授,而C校老師認為應教會學生學會判斷常見傳染病,因此A、C兩校分別在相應模塊得分最高。另一方面,問卷涉及的“常見傳染病特點”屬于課外知識,學??赡芷扔谡n時和考試的壓力,課堂上亦無暇顧及課外知識的拓展。
關于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由圖1可知,能正確回答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的學生分別占69.13%、76.85%和69.13%,但有34.56%的學生選了病原體,表明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的掌握不夠完整和準確,這與“學生獲取傳染病相關知識的途徑”的調查結果一致,課堂教學是多數(shù)學生獲取傳染病知識的唯一途徑,這也是學生在“傳染病專業(yè)知識”模塊得分低的主要原因。
圖1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結果分析圖
關于新冠肺炎的特點,由圖2可知,86.91%的學生認為新冠肺炎的特點是以發(fā)熱、乏力、干咳為主要癥狀;52.35%的學生知道重癥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低氧血癥;45.64%的學生知道嚴重者會出現(xiàn)急性呼吸道窘迫綜合征、膿毒癥,甚至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有33.89%的學生知道其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
圖2 新冠肺炎特點結果分析圖
關于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由圖 3可知,僅有31.21%的學生認為共用剃須刀會感染艾滋病,有51.34%和45.97%的學生認為共用餐具和蚊蟲叮咬會感染艾滋病,甚至還有24.50%的學生認為與感染者握手也會感染。
圖3 傳染艾滋病風險的行為結果分析圖
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對艾滋病常識缺乏了解,誤認為握手會感染艾滋病,但學生對新冠肺炎特點的了解比較全面,這主要得力于疫情防控期間媒體的大力宣傳,也說明學生對貼近生活實際的相關知識掌握較好,對其遷移能力也較強。
2.1.2 主觀題結果
(1)學生對傳染病的認知:52.68%的學生對流感、水痘等傳染病比較了解,但了解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2)學生了解傳染病知識的渠道:57.38%的學生通過初中生物課堂學習了解,55.03%的學生主要通過電視節(jié)目和網絡信息了解,3.69%的學生通過身邊的人、家庭教育了解。
(3)與艾滋病同學的相處方式:89.60%的學生會主動關心、幫助、安慰同學,3%—5%的學生會鄙視、遠離同學,并拒絕與他們的一切溝通交流。
(4)預防傳染病的措施:92.95%的學生認為預防傳染病必須要講究衛(wèi)生和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92.28%的學生認為要保證充足的睡眠,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2.2.1 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評價方式
疫情暴發(fā)后,參加訪談的老師多認為本課程的教學不僅要落實知識目標,也應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生命健康教育,他們表示會將新冠肺炎引入課堂教學,會以逆行者的典型事跡為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老師認為教學評價方式也可多樣化,除用試題對學生的知識獲得情況進行檢測外,也可從學生的課堂互動、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以及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的自我保護方法等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梢姡谛鹿谝咔榈臎_擊下,教師已改變了只求知識目標達成和試題評價的教學組織形式和評價方式。
2.2.2 學生應學會的知識
針對“傳染病及其預防”這一內容,老師對學生應學會的知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觀點有:學生應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學生應知道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4];學生應能解釋某些傳染病傳播迅速的原因,知道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2.2.3 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
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學科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調查發(fā)現(xiàn)年長教師基本不了解核心素養(yǎng),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傳授知識,認為初中生物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學業(yè)水平考試,學生無需花太多時間顧及其他。青年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有一定了解,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會滲透生命健康教育這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有老師提出在“傳染病及其預防”的講授中加入思政元素,把鐘南山院士、陳薇院士等最美逆行者的事跡講給學生聽,告訴學生現(xiàn)在的穩(wěn)定生活離不開他們的無私奉獻,我們應以此為榜樣,勇于肩負時代使命,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教學重點不應因教師的個人觀點或喜好而隨意調整,而應根據《標準》和教材做出統(tǒng)一的約定。鑒于健康教育對初中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性,教師在把握教材重難點內容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適時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基礎,有意識地滲透健康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從調查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看,各學校在“傳染病及其預防”的教學上存在明顯差異,無論是在“傳染病專業(yè)知識”還是“常見傳染病的特點”兩個層面均表現(xiàn)出差異性,但就同一學校而言,這兩個層面的成績并無明顯的相關性。
各學校在不同模塊的答題情況有一定差異,總的來說,若以總分的60%作為及格分,各學校在“傳染病專業(yè)知識”模塊的平均得分均未達到及格水平,而對“常見傳染病特點”模塊的平均得分均達到及格水平。顯然學生對“傳染病及其預防”這一內容的掌握不夠扎實。結果還體現(xiàn)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不足,不能夠很好地運用傳染病的基本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醫(yī)學問題。
訪談結果顯示:當前遵義市初中生物教師對《標準》的了解程度參差不齊。以疫情大暴發(fā)之后的教學轉變?yōu)槔咔楸┌l(fā)前大部分教師關于“傳染病及其預防”的教學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講解和考查,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挖掘不夠深入。在疫情暴發(fā)后大部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有所改變,開始重視這部分知識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地位及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開始強調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從調查結果看,遵義市4所初級中學的學生對新冠肺炎的了解較其他傳染?。ㄈ绨滩。┮?,這可能與疫情防控期間媒體的大力宣傳有關,更可能是由于學生對貼近生活的知識點掌握得更好。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初中生的認知水平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他們更傾向于學習有趣的知識。因此教師可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做到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積極主動學習,自覺養(yǎng)成生命健康意識[7,8]。
近兩年的春節(jié),本應熱鬧喜慶的中國卻因新冠疫情變得格外安靜。教師可利用學生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觀看抗擊疫情紀錄片,并結合疫情實時數(shù)據,讓學生初步了解傳染病,感悟學習“傳染病及其預防”的意義,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提供部分新冠肺炎的圖文資料,簡單介紹其病因、特征及危害后,可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傳染???學生可通過合作學習,利用教師提供的圖文資料總結概括出傳染病的概念。隨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出還有哪些傳染病,進而引出問題:引起這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各是什么?最后再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歸類,從而掌握病原體的種類及概念。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確診人數(shù)與日俱增,新冠病毒是經過什么途徑傳染健康人的,哪些人群更易感染呢?學生回憶相關信息,結合課本知識,初步推測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為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6]。針對三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采取哪些措施預防傳染病呢?學生回憶疫情期間我國采取的防控措施,如“封城”“設關卡”“戴口罩”以及“注射疫苗”等,總結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保護易感人群是有效預防傳染病的三個措施[6]。老師采用“問題串”和圖片教學,使學生經歷了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轉變,從而對本內容的學習更直觀、印象更深刻。
結合疫情的防控,向學生介紹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醫(yī)療人員和為疫情防控獻出寶貴生命的抗疫英雄的先進事跡,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社會責任和生命觀念。同時通過講授新冠疫苗的研發(fā)過程,讓學生知道疫苗的來之不易,需要科學家不舍晝夜、敢為人先的無私付出,從而激勵學生發(fā)展科學思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情景漫畫,例如“小明是艾滋病患者,好朋友小芳知曉后逐漸疏遠小明……”讓學生在觀看漫畫的基礎上,分析小朋友們的行為反應,引導學生學會應用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講解新課內容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生成含有新冠肺炎感染過程和預防措施的思維導圖,旨在通過這種方式引領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記憶,減少課下的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