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推廣普及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強語言文字法治建設、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構建和諧健康語言生活等方面做出全面系統部署。
《意見》提及,要加強對新詞新語、字母詞、外語詞等的監(jiān)測研究和規(guī)范引導。加強語言文明教育,強化對互聯網等各類新媒體語言文字使用的規(guī)范和管理,堅決遏阻庸俗暴戾網絡語言傳播,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huán)境。結合當下庸俗暴戾語言充斥網絡空間、網絡流行語泛濫、文字失語現象突出等問題,《意見》的出臺也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和熱議。
媒體聲音
別讓低俗語言弄臟網絡空間
多年來,庸俗暴戾用語充斥網絡,令人反感和擔憂,清理庸俗暴戾網絡語言的呼聲不斷。網絡語言良莠不齊,也對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文字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有的消解了中國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有的是純粹宣泄個人情緒、不顧網友觀感的庸俗暴戾語言,搞得網絡空間烏煙瘴氣。教育部、國家語委以及語言文字學家,曾就“人艱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澀的詞語,“綠茶婊”“草泥馬”等低俗庸俗的詞語表達憂慮,認為其不僅對社會語言生活產生了不良影響,還會對漢語系統造成破壞性影響,應予禁用。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透過網絡語言可見網民的素質,也可見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語言大眾化不等于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個性化表達也不是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網絡要對中國語言文字規(guī)范有起碼的尊重,對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有基本的敬畏。純潔網絡語言,也是為了純潔我們的心靈。每個網民都要有網絡共同體意識,有保衛(wèi)中國語言文字的自覺。不往互聯網上倒文字垃圾、潑言語臟水,就是在保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摘自《北京晚報》
摧毀我們語言能力的是我們不再思考
如今,我們刷朋友圈,冷不丁地就會冒出一個“破防了”“yyds(永遠的神)”或者“絕絕子”。使用網絡流行語或許是人們融入大集體,進而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方式,也或許是為了讓自己顯得有趣而時髦??蓡栴}就在于,復讀機式的有趣并不是真的有趣,甚至相當乏味。當一個熱詞反復出現在聊天記錄、綜藝字幕、電梯廣告、視頻彈幕里時,它的詼諧和巧妙之處也就被一次次稀釋了。
毫無技術含量的表達和缺乏趣味的文字,正在逐漸消磨我們的語言能力。許多人變得容易大驚小怪且拋棄了句號,因為句號意味著冷漠、不滿和譴責,只有感嘆號才顯得熱情。他們也放棄了遣詞造句,需要表達時就打開圖庫貼一張“說大事專用圖”“不配圖我總覺得不專業(yè)”“我是來湊圖滴”;寫文章要三行插入兩個表情包,文字不是用來講邏輯和故事,只呈現情緒和狀態(tài)。漸漸地,我們連100字的點評也湊不滿了,微博也都是零碎的囈語。閱讀和書寫長文更顯吃力,能夠領悟別人所表達的意思,并且精確表達自己的感受,逐漸成為一種稀缺的能力。然而,摧毀我們語言能力的并不是流行語,而是我們不再思考。復制流行語是容易的,精確地形容思想、感受、味覺、氣味,用別人未曾用過的表達,去觸碰那些存在卻未被注意和書寫的地帶,才是有價值的,也是永恒的。希望我們都能學會好好說話。
——摘自《中國青年報》
規(guī)范網絡用語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營造清朗、干凈的網絡空間,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最基本的底線。新聞媒體和網站擔負著引導社會、影響輿論、弘揚正氣、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自覺使用文明、規(guī)范、干凈的語言文字,是媒體擔負起各項職責使命的基本前提。同時,新聞媒體和網站也是接續(xù)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使用文明、規(guī)范、干凈的語言文字,是媒體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最低要求。
此外,新聞媒體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凈化網絡語言環(huán)境。第一,高度重視、區(qū)別對待網絡語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上把握好尺度,正確引導社會各界使用向上向善的網絡語言,借助新聞媒體的自身傳播優(yōu)勢,充分展現中華語言文化的精神魅力。此外,新聞媒體不應以吸引眼球為目的,應從新聞的源頭遏制網絡低俗語言的傳播蔓延。第二,新聞媒體旗下的網站、微博等,應加強對網絡評論的自查,過濾粗俗、帶有侮辱性的詞匯,積極清理低俗網絡語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第三,呼吁相關主管部門加強管理,完善制度規(guī)定,組織制定網絡語言使用標準和規(guī)范。
——摘自《光明日報》
相關鏈接
新浪微博要求用戶限時更改低俗昵稱
2021年12月1日下午,新浪微博管理員發(fā)布最新社區(qū)公告,要求昵稱中帶有明顯低俗或侮辱性詞匯組合的,如“二貨”“癟三”“娘炮”等,即日起限時一周內更改,截止日期為12月8日。未按要求更改的賬號,將予以刪除昵稱及階段性禁言處罰。
這意味著,過去那些占據首頁的不堪入目的昵稱將從新浪微博上消失。消息一出,立即引發(fā)網友熱議。大多數網友對新浪微博的此番做法表示支持,希望能借此創(chuàng)造更加文明、干凈的網絡環(huán)境。但也有部分網友表示不能接受,覺得新浪微博過于小題大做,因為取昵稱不過是個人的選擇和喜好。
對此,有媒體評論道:低俗并非個性,侮辱不等于幽默。取這些昵稱的人,需要分清二者之間的差異。現實生活中,沒人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地頂著“癟三”之類的標簽四處招搖。網絡空間亦該如此,不能因為它的虛擬性,就忽視了它作為公共環(huán)境所具有的集體規(guī)范。每個網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約束自己的言行,只有人人做到自覺與規(guī)范,才能凈化網絡環(huán)境,形成共同生活的良性社區(qū)。正如新浪微博發(fā)布的公告中所言,網絡文明建設需要從每一處細節(jié)入手,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形成良好、文明的社區(qū)生態(tài)。
“文字失語”現象引關注
心中所想難以用文字描述,張嘴只有“yyds(永遠的神)”“絕絕子”“無語子”……這是當下社會表達的現狀,也是 “文字失語者”們的無奈。此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所謂的“幫助者”。發(fā)朋友圈不知道說什么?別擔心!打開小紅書、豆瓣或者微博,搜索關鍵詞,就可以獲得眾多優(yōu)質文案模板。一邊是無話可說的人,一邊是源源不斷的素材制造機。當試圖發(fā)聲的人被千篇一律的模板包裹時,反而離真正的表達越來越遠。以至于有媒體感慨,如今人們的“文字失語癥”愈加嚴重,甚至直接“殺死”了表達欲。
值得慶幸的是,為緩解社會“文字失語”現象、規(guī)范漢語言表達,不少相關方面已經開始行動。2021年12月8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fā)布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yyds”和“絕絕子”等不少流行度與討論度非常高的詞匯并未入選,不少網友感到大惑不解。對此,《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解釋:“我們評選的是我們母語的年度流行語,為什么要選由西文字母組成的‘字母串’呢?而‘絕絕子’在構成上‘游戲化’傾向明顯,與典型的漢語構詞規(guī)律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