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探長
論中國最寵學生的大學,那么一定是廈門大學的專場。
其他學校的學生上選修課,都是籃球、足球、排球、游泳等這些大項目,而廈門大學不僅有潛水、定向越野等罕見選修專業(yè),還有爬樹——教你野外求生技能的專業(yè)。
若學生不喜歡室外,只想待在室內(nèi)安心做個吃貨,廈大:沒問題,安排!
自2020年開始,廈門大學開設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選修課。學生既能學會做海蠣煎,還能拿到學分。
再者,像學校食堂的免費米飯供應只是基本操作。為了滿足廈大學子的胃口,食堂阿姨發(fā)起了征集新菜式的活動??烧l想到,原本去圖書館的同學,紛紛停下腳步,認真寫下自己的答案,甚至配上了表情,一下子把食堂阿姨都看蒙了。食堂阿姨:自己出的題,哭著都得做出來……
吃飽喝足,只是廈大的地表層。詩和遠方,才是廈大的大氣層。
學校后門出來直接就是海,無敵海景房的宿舍,吸引了很多學生。全長1.1公里的芙蓉隧道,是最文藝的隧道。隧道里,廈大學子用一筆一畫,涂成中國最長的涂鴉隧道。吸引無數(shù)文藝青年和游客,駐足停留。
廈大不僅寵愛學子,還寵愛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
廈門老百姓有一個共識:廈大是比公園還要美的5A級景區(qū)。廈大被本地人稱為“廈門市人民公園”——芙蓉湖、演武場、情人谷、人類博物館、生物博物館、名人紀念館等。
如此的廈大,成了別人家的學校。可成為“別人家的學?!敝埃瑥B大的歷史,卻鮮有人知。而一切的故事,都要從100年前的一位愛國華僑說起。
1919年6月,曾在辛亥革命勝利之際,籌款5萬元接濟孫中山的愛國華僑陳嘉庚,決定回國創(chuàng)建廈門大學。
推翻清王朝后,陳嘉庚看著福建鄰省,紛紛建起高校。而偌大的福建,竟沒一所大學,不禁感慨道“閩省千余萬人,公私立大學未有一所”。
他多次發(fā)出創(chuàng)建廈大的呼吁,卻沒一人響應。就連一直被陳嘉庚敬仰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對此也持保留意見:“不宜速辦”。
無奈之下,陳嘉庚拿出自己壓箱底的家當,建立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思明校區(qū)演武場是最早的校址。雖然當時的演武場,是一處荒郊野地。可陳嘉庚歷經(jīng)兩年的艱苦談判,才獲得該地的所有權。
廈大是國內(nèi)唯一設立“校主”的學校。校主和校長不同,校主在前面擋住炮彈,籌集糧草,這樣校長在后方才能辦好治學。
毫無疑問,創(chuàng)始人陳嘉庚就是廈大校主。從成立之初,他就一直獨資承擔廈大經(jīng)費支出,哪怕碰上20世紀20年代末的全球經(jīng)濟危機,為了給廈大續(xù)命,他變賣自己的大廈和工廠。
1928年,曾持保留意見的蔡元培,簽下“中華民國大學院訓令”,稱“該校辦理,與私立大學立案條例完全符合”,經(jīng)歷多年風雨的廈門大學,才正式獲得官方認可。
后來艱苦的抗戰(zhàn)歲月,讓廈大鑄就了“南方之強”。薩本棟接受校長任命的第二天,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廈大遷到八百里外的山城長汀。山城長汀沒有電燈,校長薩本棟就拆掉自己汽車的發(fā)動機,改成發(fā)電機,給學校供電。
當時環(huán)境惡劣,學生的每日主食是糙米加青菜。逢年過節(jié),校長薩本棟都會自掏腰包,給每一位學生送去一片豬肉增加油水。而他本人患有嚴重的胃病和關節(jié)炎,為了能夠站著給學生講課,校醫(yī)不得不做了一件鐵衫來支撐他的腰部。
抗戰(zhàn)時期的廈大,不僅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簡化教學,相反還增設土木、機電、航空三系,為戰(zhàn)后新中國成立儲備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也沒有因為環(huán)境惡劣,而缺少對學子們的呵護寵愛,校園生活也沒因為戰(zhàn)事而變得沉悶,學生只管學習。
看到陳嘉庚先生和薩本棟校長對廈門大學做出的貢獻,不由得想到北宋文學大家張載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921年4月,廈門大學開辦時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同年7月,新校長將校訓改為“止于至善”。后來,校訓就演變成兩者的結(jié)合?!白詮姴幌ⅲ褂谥辽啤钡男S?,也把廈大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為985、211的廈大,一直默默無聞為新中國做貢獻。
1951年,從廈大拆分出來的航空系,與西北工學院和北洋大學的航空系,一同并入清華大學,成立了清華大學航空學院。1953年,廈大商學院企業(yè)管理系,被調(diào)整到上海財政經(jīng)濟學院(今上海財經(jīng)大學)。1954年,廈大文學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師范學院。1957年,廈大理學院海洋系,轉(zhuǎn)入山大后的第二年,山大遷至濟南,而這支海洋系留在了青島,發(fā)展成了今天的中國海洋大學……
除了不斷拆分自己,支援其他學校外,廈大還走在科技強國一線。上天的嘉庚一號、海絲一號二號,下海的嘉庚號海洋科考船。這樣的廈大,讓全世界看見了一所中國大學的“自強不息,止于至善”。
廈大,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
去年疫情暴發(fā)的時候,廈大人在實驗室里埋頭苦干。僅用49天,就研發(fā)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全球超80個國家和地區(qū)應用,成為我國五條新冠肺炎疫苗研發(fā)技術路線之一。
時至今日,廈大是全國唯一仍然保留著以鐘聲為作息提示的大學。
建校第一天,廈大就響起了鐘聲,即使在抗戰(zhàn)時期,鐘聲也沒停過一天。胡桂鑫是現(xiàn)在的廈大敲鐘人,從早上6點30分到晚上6點20分,她會在廈大校園敲19次鐘。
校鐘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預備鐘,就是一長兩短;上課鐘是咚咚兩聲;下課鐘是一長,比較緩慢的那種。
敲鐘人胡桂鑫說:“以后我退休了,人家問我,你在廈大干什么?我會說我在廈大敲鐘,還是人工的?!?/p>
這種融入廈大人血液里的東西,正如它的鐘聲一樣,一旦響起,便永不消失。
也許,我們都要向廈大學習,向廈大的敲鐘人學習——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洛清歡摘自微信公眾號“國館” 圖/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