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1936年夏,建筑學(xué)家、詩人林徽因從北平來到山東。同行的還有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建筑學(xué)家劉敦楨及兩位助手。他們這次是應(yīng)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之邀,專程來考察古建筑。兩周后,他們來到了古城青州。
林徽因在寄給梁思成的三妹梁思莊的信中,寫到青州:“上星期勞苦功高過后,必到個好去處,不是山明水秀,就是古代遺址炫目驚神,令人忘乎所以!青州外表甚雄,城跨山邊、河繞城下、石橋橫通、氣象寬朗,且樹木蔥郁奇高?!?/p>
在這樣的語句里,我們看到了那個建筑學(xué)家,怎樣地從疲憊中來到了青州,眼前一亮,流連于青州的南陽河畔,徘徊于青州的文廟古宅,看到了窗子以外的風(fēng)景,也書寫了不一樣的青州詩行。
《窗子以外》,是林徽因散文中的代表作。她寫道:“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yuǎn)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隔著一個窗子你還想明白多少事?這里你迷糊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會明白的?!?/p>
在青州,林徽因看到了窗子以外的風(fēng)景。
林徽因和梁思成,從臨淄踏上青州土地,連日來的勞累和酷熱讓他們早早入睡了。清晨,一行人在當(dāng)?shù)毓賳T陪同下,來到始建于北宋的萬年橋,他們被驚到了。
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古城?。?/p>
雖說經(jīng)歷了多少朝代的戰(zhàn)爭的洗禮,青州城依然是古城的樣子,氣勢不減。站在萬年橋上,古城的氣韻氤氳升騰,就像晨早河面升起的霧氣,云蒸霞蔚,氣象不凡。南陽河抱城如偃月,南陽城、東陽城隔河對峙,高家園還有一段城墻,據(jù)說是東陽城的城墻。古城西南有群山連翠,勾勒著連綿的天際線。
林徽因不禁吟哦起一首詩,那是4月在北平寫的《無題》:什么時候再能有,那一片靜; 溶溶在春風(fēng)中立著,面對著山,面對著小河流?什么時候還能那樣,滿掬著希望;披拂新綠,耳語似的詩思,登上城樓,更聽那一聲鐘響?什么時候,又什么時候,心才真能懂得,這時間的距離;山河的年歲;昨天的靜,鐘聲,昨天的人怎樣又在今天里劃下一道影!
當(dāng)?shù)厝烁嬷毫忠恍校呵嘀莩巧杏斜4嫱旰玫拿髑骞沤郑笨慈?,就是?dāng)?shù)刈罟爬系谋标P(guān)街。青州城有過古都的歷史。十六國時期,南燕國以青州為首都,在青州城區(qū)西北隅,建起了一座廣固城,作為行政中心。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南燕國滅,廣固城破。隨后,羊穆之成為青州刺史,于北陽河?xùn)|另筑新城,就是青州的東陽城。那時的北關(guān)街已經(jīng)是東陽城的重要街道。至明初,青州的行政中心遷到了南陽城,原東陽城改稱北關(guān),北關(guān)街依舊保留。
來訪者跟著當(dāng)?shù)厝耍刂閸绲氖迓纷呱狭吮标P(guān)街。
北關(guān)街北起鎮(zhèn)武廟,南止萬年橋。街上有許多老字號,由北向南,太原酒店、泉盛酒店、福盛羊肉館、阜源酒店、新聚羊肉館、祝家點(diǎn)心鋪、邱家鐵鍋鋪、金城衡藥店等,沿街店鋪密集,人流如織,市場繁榮,還有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老店鋪數(shù)十棟。
明清時期,北關(guān)街是連接旗城與南陽城的必經(jīng)之路。北關(guān)街北端路西有一書香門第,俗稱“陳家大門”。北關(guān)十字口西,明清時期稱“柴禾市街”,在清代乾隆年間,街民何潛修、劉文遠(yuǎn)、房潭三人同時考中貢士,鄰里引以為榮,將此街改為“三貢街”。
十字口東,東端是鴨子灣崖,曾有彌陀寺。明衡王第三代衡王之弟商河王重修該寺時,把文物大齊碑移至此寺內(nèi)。清乾隆年間又將此碑移至文昌宮。
北關(guān)大街南端人稱橋壩崖子,順斜坡大青方石鋪路向上向西,就是宋代遺址表海樓了。此樓原為紀(jì)念姜太公所建。宋朝青州知州范仲淹、歐陽修和好多名人都在此留下了吟詠青州山水、懷古感嘆的詩詞??上П砗且呀?jīng)不在了。
隨著戰(zhàn)火的焚毀和青州府治所益都縣治所南遷南陽城,寺廟樓宇古跡多數(shù)不存了,黃金地帶的橋壩崖子左右成為青州名人與大戶的府邸、公館和商鋪。梁思成嘆息道:“可惜了,又一個殘缺的古城!”
這本也不是太出眾的縣城,在山西、河南、陜西,營造精妙、歷史久遠(yuǎn)的古建筑太多了。那些,卻多是宮室、寺院和世家,是生發(fā)著崇高威壓氣息的磚瓦木石。如今,這小城的逼仄的街巷里,庭院深深處,不知居住著多少平民百姓,隱沒著多少如夢的往事。販夫走卒走過來了,叫賣聲不絕于耳。梁林感受到了久違了的煙火氣息。她不禁時時駐足,拍照下一個獨(dú)特的山花造型,也記錄下此間的木結(jié)構(gòu)卯榫的排列方式,看青州府人家的門樓、影壁、屋脊。歲月在青石板街留下的印記,是溝溝壑壑,是不平整的石塊布局,是打磨得光滑如鏡的石面。林徽音忍不住眼角濕潤了,這樣的民間,這樣的古城,沒有帝王大宦、富商巨賈,那平凡的痕跡卻直接戳進(jìn)了人的心窩窩。
這已經(jīng)被強(qiáng)光曬出太陽色的女子,雖不事修飾,卻還是太扎眼了,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的喧嘩。人們小聲地議論著,客從何處來?有和善的大嬸上下打量著林徽因,露出一抹微笑。一處茶肆的老板,熱情邀約,主客一行人且做歇息,喝了一碗大碗茶,談?wù)撈鸸沤值囊萋勅な?,老板似乎啥也知道,滔滔地訴說著。林徽因有些走神:這是立體的構(gòu)畫, 描在這里許多樣臉,在順城腳的茶鋪里,隱隱起喧騰聲一片。各種的姿勢,生活刻劃著不同方面。茶座上全坐滿了,笑的,皺眉的,有的抽著旱煙,老的,慈祥的面紋,年輕的,靈活的眼睛,都暫要時間在茶杯上停住。不再會擾亂心情!這是立體的構(gòu)畫,設(shè)色在小生活旁邊,陰涼南瓜棚下茶鋪,照樣熱鬧的又過了一天。
返程回到橋上,向南望去,是赫龍宮,是北門里古街。赫龍宮供奉的神靈是赫龍帝君,鎮(zhèn)鎖橋下的水患,保障萬年橋的牢固。山門前有三孔牌坊,正對橋北的廟宇山門。赫龍宮的院內(nèi)有高大的黑松,枝葉繁茂,樹冠高大,高出了城垛。所以林徽因曾說過這里樹木蔥郁奇高。北門城墻巍然聳立著,在南陽河的靜靜水波映襯下,更加雄壯。橋面不寬,只有七孔。林徽因看了下面的水獸構(gòu)件,踱步來到了橋南,登上了城墻,向北一望,林徽因“啊!”一聲喊叫了起來。
在高處,才看到此時的東陽城故址上古建從南往北層層抬高,一步步高上去了。仔細(xì)一數(shù),竟然就有七八級的樣子。那些住戶依照土地形勢隨意而建,房屋并不規(guī)則,卻有了一番自在的意味,夠閑適的。眼前有屋面的仰合瓦,有屋山,有幾戶人家的敞開的院落,清晰可見,隨意卻不顯雜亂。明清的、民國的,各個時期的建筑堆疊在一起。順古街而上,看得到尖尖的屋頂向北方延伸,夾雜著電線桿。這宏大的場景??!林徽因忙取出了畫板,在城墻的垛口上支好,把這煙火的人間定格在自己的畫頁之上。林徽因作畫的間歇,激動地講起來:這是我見過的不一樣的古城??!好就好在山與城、城與河、人與城的無縫隙的連接。建筑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古建更是重視整體感。你們看,這氣勢真是獨(dú)一無二的啊。上千年過去了,造城的基本形勢還在,古城曾為一方都會的氣場還是這么強(qiáng)大!隨行人也都嘖嘖稱奇。
一行人走進(jìn)了北門,高高的城樓里面,藏著北門的甕城。外門并不起眼,是一個歇山式的小樓,蹲坐于城墻之上。進(jìn)得外門,就是甕城了,青石板路面旁側(cè)兩邊是低矮的民房,東西各有七八間鋪?zhàn)?,青石板路面極窄,鋪?zhàn)拥奈蓍芙诲e地搭著棚架,上面遮蓋著蘆席和白布,也好遮陽,也好避雨。仰望就是內(nèi)門樓了,內(nèi)門城墻頂上,是重檐歇山頂?shù)臉怯?,讓人眼前一亮?進(jìn)了內(nèi)門,東西兩邊,是東馬道和西馬道通往城樓,鋪?zhàn)拥恼信坪突献?,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向前走去,街道稍微疏朗一些,是一些住戶和商鋪,分不清是住人的還是做買賣的,或者本來就是商住一體的。包子鋪、羊肉館、雜貨店、鐵匠鋪、點(diǎn)心鋪、刻字鋪、西藥房、五金店、鞋鋪等等,店面林立著。行人擦肩,叫賣聲不斷。當(dāng)?shù)仉S行人介紹:北門城樓兩邊的城墻,西高東低,東邊有東北角樓、馬虎臺,中間是北門敵樓,西邊還有水門頂子和鐸樓廟。這些門頭鋪?zhàn)?,白天營業(yè)就是店鋪,晚上門板一上,就成了居家了。
當(dāng)?shù)厝死^續(xù)介紹,這年頭世道不太平,這個軍隊那個軍隊的,可說是“城頭變幻大王旗”。青州城西南為連綿的群山,土匪不少,他們滋擾百姓、綁票殺人,搞得人心惶惶,大家不得安生。現(xiàn)在,靠的是白天有州府的武裝守城,晚上把城門一關(guān),在城墻上面安排青壯年巡城守夜。這樣,城里的公館商鋪、街坊住戶們也安頓了一些。
一行人順馬道拾級而上,走上了城墻,來到了城墻北線的制高點(diǎn)—水門頂子。這里和青州古剎鐸樓廟相對,廟后有大灣,水滿則溢,從城墻的一個泄水口流到城外的南陽河中。這個泄水口就叫作水門,像個小城門,裝有鐵柵欄。水門上方,有個城墻瞭望臺就是水門頂子。站在水門頂子上,遙望東南,州衙縣署和祠堂文廟都在眼底了。北望,文昌宮的院落齊整,背靠東陽城城墻,滾水橋在其下,也氣勢儼然。大家喊道:好一個青州古城啊。
古街仿佛有太多的秘密,吸引著人們往前走。北首“中山街”的街牌已經(jīng)銹蝕斑駁。繁華的老街,隨時會拐進(jìn)一條僻靜的巷弄。眼前會出現(xiàn)一個大門樓,水磨青磚,整齊的屋脊。菱角出檐,講究的盤頭稍子,花卉的磚雕。大門兩旁廊墻就有斜方磚心的雕飾。大門緊閉著,黑底紅線的油漆門面,貼著楷書撰寫的對聯(lián)。從門縫里望進(jìn)去北屋正房,青磚嵌縫的墻壁,高挑瓦脊的房頂,古色古香的門窗。不需要去問,這一定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家。建筑會透露出多少家族的信息呀?這里面會住著世家的子弟。就算是家道中落,也不會失去當(dāng)初的禮數(shù),舉手投足之間寫滿了家族曾經(jīng)的過往。庭院深處還有幾處兩層的小樓。木頭扶梯,木頭扶手。踩著木樓板上樓,會有很大的聲響。一行人忍不住敲開門,上了二樓去感受一下那些遙遠(yuǎn)的記憶。
此情此景,讓林徽因的思緒回到了她的一首詩中:張大爹臨街的矮樓,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運(yùn)的夢。矮檐上長點(diǎn)草,也結(jié)過小瓜,破石子路在樓前,無人種花,是老壇子,瓦罐,大小的相伴;塵垢列出許多風(fēng)趣的零亂。但張大爹走過,不吟詠它好,大爹自己(上年紀(jì)了)不相信古老。他拐著杖常到隔壁沽酒,寧愿過橋,土堤去看新柳!
古城的中心街道上。家族祠堂,公館,商鋪,還有衙門都在此匯集。青磚瓦房齊整了很多。林徽因喊道,這應(yīng)當(dāng)就是古城的中心地段了。這氣派不減當(dāng)年??!
在全國各地奔走,文廟是不少見的建筑。益都縣文廟又是怎樣的呢?只見縣文廟欞星門牌坊,三門三樓,巍然屹立于縣學(xué)洼以西。欞星門以南,剪刀巷(今北營街)北首,也有一木質(zhì)牌坊,更為高大。
縣文廟,舊時系廟學(xué)合一,故又稱“縣學(xué)”??h文廟初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其后多次重建增修,明代就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重修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民國時期,利用縣文廟內(nèi)的殿宇房舍,先后辦過縣民眾教育館,縣簡易師范,縣圖書館等,故縣文廟內(nèi)的大部分建筑,一直保存較好。多數(shù)建筑尚存。雖然說規(guī)格比府文廟略低,但聳立于繁華鬧市的縣文廟,收獲了不少的注目。文廟,就像是一個戲臺,無法預(yù)知之中,更替著場景,變幻著幕布,改變了道具,看角色你方唱罷我又登場,夕陽和晨光掃過人們臉上的粉墨,燕子在梁間穿過。此時,“益都縣民眾教育館”和“益都縣政府第五科”的牌子赫然,遮蓋了孔子的光芒。而臺下,浮掠過世間形形色色過客的身影,高矮胖瘦,老幼男女,歡快的,悲傷的,無痛無感的。
林徽因一到此處,立即飛奔了過去,像一只小鳥。在正定古城,在章丘,他們已經(jīng)訪問了一些文廟。但每次和文廟的相逢,都會重燃起對于這類建筑的激情。盡管天下的文廟布局大體相同,建筑相似度也高??墒牵看?,林徽因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眼前的縣文廟,欞星門敦厚、莊重、典雅,琉璃覆頂,有一種浩蕩的氣度。柱前臺基之上,蹲伏神獸。一行人忍不住去撫摸那些構(gòu)件,它們光滑閃亮。林徽因思忖,年初寫的一首《深笑》倒是寫給了這文廟!詩中說:是誰笑得那樣甜,那樣深,那樣圓轉(zhuǎn)?一串一串明珠大小閃著光亮,迸出天真!清泉底浮動,泛流到水面上,燦爛,分散!是誰笑得好花兒開了一朵?那樣輕盈,不驚起誰。細(xì)香無意中,隨著風(fēng)過,拂在短墻,絲絲在斜陽前掛著留戀。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讓不知名鳥雀來盤旋?是誰笑成這萬千個風(fēng)鈴的轉(zhuǎn)動,從每一層琉璃的檐邊搖上云天?
按照梁思成的分工,一行人馬上各就各位去工作了。有的測平面,有的查碑文,有的量斗拱,有的畫橫斷面、縱斷面。梁思成早已習(xí)慣了去爬梁上柱,他搭上梯子,沒有幾下就爬到了殿堂里的房頂,拉開了皮尺,一邊測量一邊繪圖。一幅幅的圖樣就繪制出來了。來往的行人好奇地打量這些“飛檐走壁”的人,看他們的白布衫被汗水打濕了,卻全然不覺得。
丈量記錄完畢,大家走出了文廟,聽到鐸樓廟方向傳來了幾許鐘聲。西南方向,出現(xiàn)了幾處高聳的哥特式建筑的尖頂。主人介紹說:那里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附近還有培真書院,1893年英國夫婦捐建的校舍小樓。教堂東側(cè)有清初大學(xué)士馮溥的私人花園。這里還是膠濟(jì)線上的京劇的大碼頭,陽歷年后街上還有畫子鋪呢。戲曲內(nèi)容的畫子很好賣!
林徽因記憶中的一首詩,跳躍了出來,那是《年關(guān)》:那里來,又向那里去,這不斷,不斷的行人,奔波雜遝的,這車馬?紅的燈光,綠的紫的,織成了這可怕,還是可愛的夜?高的樓影渺茫天上,都象征些什么現(xiàn)象?這噪聒中為什么又凝著這沉靜;這熱鬧里,會是凄涼?這是年關(guān),年關(guān),有人由街頭走著,估計著。孤零的影子斜映著。一年,又是一年辛苦,一盤子算珠的艱和難。日中你斂住氣,夜里,你喘,一條街,一條街,跟著太陽燈光往返,-----人和人,好比水在流人是水,兩旁樓是山!
主人介紹說:從此處往南不遠(yuǎn),就是青州東關(guān)了,有元代真教寺,為元代三大伊斯蘭教寺之一,保存完好。林徽因和梁思成不約而同地說道:這邊倒是有一位前輩??!趙太侔!山東益都東關(guān)人。是啊,趙太侔就生在東關(guān)的青龍街。1925年趙太侔留學(xué)美國研究戲劇回國,應(yīng)聘為北平藝術(shù)專門學(xué)校教授,兼戲劇系主任,同時兼任北平大學(xué)講師,主講戲劇課。不經(jīng)意間,趙太侔和林徽因在戲劇上有了交集。
1924年5月初,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徐志摩的新月社排練并演出了泰戈爾的抒情歌劇《齊德拉》。趙太侔就擔(dān)綱了舞臺設(shè)計。這一方面是為了歡迎泰戈爾的到來,也是為了實踐徐志摩的主張:“我們想做戲,我們想集合幾個人的力量,自編戲自演,要得的請人來看,要不得的反正是自己好玩?!?/p>
這個劇本的故事,是由印度史詩摩河德婆羅多的情節(jié)衍變而成,齊德拉是馬尼浦國王的女兒,馬尼浦王系中,代代都有一個男孩傳宗接代,可是齊德拉卻是他的父親齊德拉瓦哈那唯一的女兒,因此父親想把她當(dāng)成兒子來傳宗接代,并立為儲君。公主齊德拉生來不美,從小受到王子應(yīng)受的訓(xùn)練。鄰國的王子阿順那在還苦行誓愿的路上,來到了馬尼浦。一天王子在山林中坐禪睡著了,被進(jìn)山行獵的齊德拉喚醒,并一見鐘情。齊德拉生平第一次感到,她沒有女性美是最大的缺憾,失望的齊德拉便向愛神祈禱,賜予她青春的美貌,哪怕只有一天也好。愛神被齊德拉的誠心感動了,答應(yīng)給她一年的美貌,丑陋的齊德拉一變而成為如花似玉的美人,贏得了王子的愛,并結(jié)為夫婦??墒沁@位女中豪杰不甘冒充美人,同時,王子又表示敬慕那個平定了盜賊的女英雄齊德拉,他不知他的妻子就是這位公主。于是,齊德拉祈禱愛神收回她的美貌,在丈夫面前顯露了她本來的面目。
在《齊德拉》一劇中,徐志摩飾演愛神,女主角齊德拉則是由林徽因飾演,男主角王子阿俊那則由張歆海扮演,好幾位名人都參與其中,如蔣百里(演村民)、林長民(演春神)、丁西林(亦演村民)、袁昌英(演村女)、梁思成(繪景)、張彭春(導(dǎo)演)、陸小曼(發(fā)售說明書)、胡適(主持),可謂一時盛極!有人評論:“光這些布置,就叫人瞧著肅穆起敬,另有一種說不出的靜美?!边@一夜,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禮堂應(yīng)該說是新月社戲劇活動的一次極漂亮的展示。這成功的舞臺設(shè)計,就打上了趙太侔的太多的印記。
帷幕徐徐落下。劇終。觀眾激動地站起來,掌聲,掌聲,四壁只有掌聲的浪潮回旋著。泰戈爾登上臺去,拍拍林徽因的肩膀:“馬尼浦王的女兒,你的美麗和智慧不是借來的,是愛神早已給你的饋贈,不只是讓你擁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隨你終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輝?!?/p>
燕京劇社,林徽因創(chuàng)作的四幕話劇《梅真同他們》搬上了舞臺,看彩排的來了,這里面就有劇作家趙太侔、丁西林、余上沅,作家沈從文、楊振聲,作者林徽因。這場戲,李家的二少爺從外地要回來了,李家的小姐們要籌備一個家庭舞會歡迎他,把書房改成未來派的休息室??吹轿枧_上的對白,大家一起喝彩起來。趙太侔說:“開場就不錯,臺詞寫得太漂亮了,人物性格全出來了?!?/p>
在房間的一角,唐元瀾正在向梅真表白自己的愛意,他說自己常來李家的原因,不是為了文娟,而真是傾心于梅真,這讓梅真感到驚愕,也陷入了痛苦中。她不得不和盤托出了:自己已經(jīng)有了意中人,她一直愛著的是二少爺文靖,但總是有意地躲避著他。
梅真說:“因為我,我只是個沒有出息的丫頭,值不得你的--愛,--你的好奇!”唐元瀾說:“你答應(yīng)我,讓我先幫助你離開這兒,你要不信我,你盡可讓我做個朋友--我們等著二少爺。”梅真急了:“你別,你別說了,唐先生!你千萬別跟二少爺提到我!好,我的事情沒有人能幫助我的,你別同二少爺說?!薄?/p>
臺下的人已經(jīng)議論得火熱。丁西林說:“從文,你該寫篇文章。題目就叫《梅真的悲劇同悲劇中的梅真》?!鄙驈奈牡溃骸斑@可是一片大文章??!梅真的悲劇,在于自知悲劇的角色而無力挽回改變。這是梅真的個人悲劇,也是社會釀造的悲劇。”
林徽因說:“我寫梅真的時候,就像在寫我的一個朋友。我喜歡她卻無法改變她。這不是靠別人的施舍可以改變的悲劇?!?/p>
趙太侔深有觸動:“是啊,沒有什么可以超越命運(yùn)的力量,劇中的人物也應(yīng)該是這樣?!蔽枧_上的演出,進(jìn)入了高潮。不知不覺間,演員們出來謝幕了,客人們卻忘記了鼓掌。他們在思考,梅真走后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大家說起趙太侔,都是由衷欽佩的:他教學(xué)認(rèn)真,很受學(xué)生尊重。他治學(xué)嚴(yán)謹(jǐn),廣納人才。他對戲劇有超人的領(lǐng)會和熱情。他是山東大學(xué)的盡職的校長。
1932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青島大學(xué)為國立山東大學(xué),調(diào)整院系。9月30日,正式任命趙太侔國立山東大學(xué)校長。他非常重視聘請教師,他有一本小冊子,專記中國知名學(xué)者,或自聘,或托聘。延聘不遺余力。在他任校長期間,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dá)、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tǒng)照等都在山大任職。山大一時名滿天下,令眾人向往。
山大的經(jīng)費(fèi)來源絕大部分為山東省和膠濟(jì)鐵路協(xié)款,1930年,僅為48萬元。盡管經(jīng)費(fèi)不足,但趙太侔還是盡量用來購置圖書、儀器,興建科學(xué)館,以改善教學(xué)條件。1936年,山東省主席韓復(fù)榘為了鎮(zhèn)壓山東大學(xué)的愛國學(xué)生運(yùn)動,以停撥協(xié)款相威脅,并無理干預(yù)學(xué)校人事調(diào)整,他憤而辭去校長職務(wù)。他離開山東,改任北平藝專校長。
趙太侔主要是作為戲劇教育家而活躍,同時精于舞臺設(shè)計。他首先使用布幕代替硬片布景,還使用有色燈光,在當(dāng)時都屬先進(jìn)。但此時,青州城已經(jīng)沒有了趙太侔的身影,也許還有一處破敗的老宅吧。林徽因又是一陣唏噓。這一首題目《“九·一八”閑走》的詩,載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詩刊》第三期,注明了是1936年暑中在山東鄉(xiāng)間步行時候?qū)懗傻?,卻切合了林徽因此刻的心境。
天上今早蓋著兩層灰,地上一堆黃葉在徘徊;惘惘的是我跟著涼風(fēng)轉(zhuǎn),荒街小巷,蛇鼠般追隨!我問秋天,秋天似也疑問我:在這塵沙中又掙扎些什么,黃霧扼住天的喉嚨,處處僅剩情緒的殘破?但我不信熱血不仍在沸騰,思想不仍鋪在街上多少層;甘心讓來往車馬狠命的軋壓,待從地面開花,另來一種完整。
對于建筑,她常常有著敏銳的感受。登臨佛塔,她會覺得:西方的教堂里,那種穹窿會讓人覺得離上帝很近。而在塔上遠(yuǎn)眺,佛卻與人越來越遠(yuǎn)了。這或遠(yuǎn)或近的感覺,就如同1936年的夏日,當(dāng)林徽因一行人登上了青州府南陽城北門城墻,面向西南悵然遙望的時候,可以看得到幾里之外的云窟,那里是青州十景之一的“云洞天開”。但也只能是遠(yuǎn)眺一下了,云門山的隋代雕像,林徽因是無緣親自面見了。
“他們原計劃還要調(diào)查益都云門摩崖雕像,云門雕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但已破壞得很厲害,同時途中經(jīng)常有土匪出沒、搶劫。益都當(dāng)局極力勸阻,他們也就只好作罷?!保咒ǎ骸读核汲闪只找蚺c我》)此后,青州市有關(guān)部門驚喜地收集到了梁思成的幾幅照片,照片上寫著:1936年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拍攝的云門山窟像;1936年梁思成先生拍攝駝山石窟像。這,讓梁思成登上了云駝這一經(jīng)歷基本證實。其間,從當(dāng)局極力勸阻,到梁思成終于還是登臨,有過什么故事,沒人知曉。究竟是幾人上了山,林徽因為何沒有去成,也是未知。
齊魯之行,也在沖刷著林徽因的浪漫的想象。林徽因看到了青州的美景,短暫的喜悅后是一些失落?!坝绕涫沁@幾天在建筑方面非常失望,所謁大寺廟不是全是垃圾,便是已代以清末簡陋的不相干房子,還刷著藍(lán)白色的‘天下為公’及其他,變成機(jī)關(guān)及學(xué)校?!?/p>
她是來看建筑的,而任意的改建和紛亂的時局,已經(jīng)改變了青州古建筑的原貌,或者讓很多的古建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臨淄的廟統(tǒng)統(tǒng)毀光,云門雕像損害嚴(yán)重。文廟街上的府文廟,荒廢了,徒留了殘墻敗瓦,后院成了國術(shù)館,前面成了污穢的馬廄。但是,幸好有文字留下了記載,林徽因?qū)υ崎T造像是有過關(guān)注和研究的。
《平郊建筑雜錄》中,林徽因比較幾處石刻的風(fēng)格,說:“山東青州云門山,山西天龍山,河南龍門,都有不少的石刻。這些相距千里的約略同時的遺作,都有幾個或許多共同之點(diǎn),而絕非天寧寺塔像所有。近來有人竟說塔中造像含有犍陀羅風(fēng),其實隋代石刻,雖在中國佛教美術(shù)中算是較早期的作品,但已將南北朝時所含的犍陀羅風(fēng)味擺脫得一干二凈,而自成一種淳樸古拙的氣息。而天寧寺塔上更是絕沒有犍陀羅風(fēng)味的?!?/p>
在比較中,林徽因把云門山石窟和天龍山石刻、龍門石窟相提并論,歸于一種風(fēng)格,同時把云門山放在第一位,說明了云門石刻在林徽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那是詩意畫意建筑意俱在的。林徽因夫婦踏遍青山,走鄉(xiāng)野,林一邊考察,一邊會關(guān)注老物件,一處山村的古戲臺、一方鄉(xiāng)村秀才的硯臺、一個陶土罐,總會令她心動??吹叫〉膼鄄会屖值木唾I下來帶走,大的就要求梁思成拍照。云門山和駝山石窟造像,林徽因人沒有去現(xiàn)場,心怎么不會在場,梁思成自然領(lǐng)會她的心思,拍下照片,給她研究揣摩的依據(jù)。
以上的種種遺憾,讓人嘆息。而讓林徽因最為心痛的是祖國的淪陷和外族的欺侮。
1936年6月,他們沿膠濟(jì)鐵路考察,青青未了,意盎然。
1937年9月,他們沿膠濟(jì)鐵路流亡,家國破碎,鳥驚心。
林徽因在給子女的信中,流露了她對于抗戰(zhàn)的堅定信念。
盧溝橋事變后,她回到北平時,孩子還在北戴河度假,她跟寶寶(孩子梁再冰)說:如果日本人要來占北平,我們都愿意打仗,到時候你就跟著大姑姑那邊,我們就守在北平,等到打勝了仗再說。我覺得現(xiàn)在我們做中國人應(yīng)該要頂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頂有決心才好。媽媽同爹爹都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1937年,林徽因還在給沈從文的信中,講到了對于戰(zhàn)爭的看法:說到打仗你別過于悲觀,我們也需要吃苦,可是我們不能不爭到一種翻身的地步。總有法子,往大處看還是樂觀的。
在山東的2次經(jīng)歷,可以說是梁林全國古建考察的重要經(jīng)歷。她那些對于民族建筑遺產(chǎn)的關(guān)照,轉(zhuǎn)為對民族生存命運(yùn)的關(guān)注。隴海全線的激戰(zhàn)讓她興奮,她說過想在陜西隨軍。
仿佛是一種預(yù)感,林徽因1936年在山東的旅途中,覺得該回去了(北平),“什么怪時候、什么怪車都愿意”。
我們怎么來了解林徽因的這一份心思?她曾經(jīng)積極地鼓動梁思成,完成《中國建筑史》的寫作,當(dāng)時可見的中國建筑史竟然是出于日本人的筆下。這還不算什么。圖書的插圖,中國的古建前面是日軍,耀武揚(yáng)威地手持著軍刀。林徽因怒了。在英美留學(xué)時,他們就萌生了一個愿望,自己執(zhí)筆編寫《中國建筑史》,這第一部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建筑史。多少年來,走城鄉(xiāng),收集資料,這一份寫作早就開始了。
幼年時的林徽因,站在大嘉山南麓李綱的墓前,南宋的滾滾紅塵縈繞在心頭,救國殺敵的聲音在耳畔響起,父親正在身邊,肅立的身姿讓她也不禁肅然起來?!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30年,朱啟鈐籌措營造學(xué)社的經(jīng)費(fèi),鼓動梁思成、林徽因加入學(xué)社,他卻為袁世凱登基做籌備大典,梁思成、林徽因態(tài)度明確,不愿同他合作,拒絕了加入學(xué)社的邀請。
梁啟超在林徽因父親離世后,揮筆寫信給兒子梁思成,卻無意間勉勵了林徽因:她要鼓起勇氣,發(fā)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xué)問,將來與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shù)界有點(diǎn)貢獻(xiàn),才不愧為林叔叔的好孩子。
林徽因曾經(jīng)對費(fèi)慰梅夫婦說起:今秋的野餐和騎馬,使整個世界對我來說都變了,想一想假如沒有這一切,我怎么能夠經(jīng)得住我們頻繁的民族危機(jī)所帶來的所有的激動、慌亂和憂郁!出了西華門,只是日本人和他們的獵物。所以那騎馬也是很有象征意義的。一身騎馬裝的她,揚(yáng)鞭策馬那一瞬,簡直是變了一個人,身邊掠過小徑、無邊的平原、銀色的樹枝、靜靜的寺院。人們抱著自豪感跨越小橋。這一刻,她像一個出塞的將軍。
1942年11月,美國老友費(fèi)正清跋涉四天,來到了李莊,看望林徽因。見到她一刻,那病容令人心疼,屋里的資料卻堆成了山。費(fèi)正清說:“林,我已經(jīng)明白了,你的事業(yè)在中國,你的根就在中國?!边@一代知識分子,真的是一種不可移植的植物。他們,離不了故鄉(xiāng)的土壤??!
日本投降了,1945年8月15日,林徽因走出了李莊的居室,坐了一頂轎子,來到了茶館,以茶代酒,歡慶!梁思成回來李莊,林徽因買酒痛飲了幾杯。
1946年,林徽因?qū)懥艘环庑?,給費(fèi)慰梅:“正因為中國是我的祖國,長期以來我看到它遭受這樣那樣的罹難,心如刀割。”在林徽因心底,祖國的受難,就是自己的受難。她一心盼望著的,是抗戰(zhàn)勝利這個最大的“勝利日”。
這樣的流亡的日子,林徽因真切地感受著。1937年7月12日,林徽因一行到代縣,得知發(fā)生了“盧溝橋事變”,匆匆返回北平。8月,從天津乘船去煙臺,從濟(jì)南乘火車南下抵達(dá)長沙。11月,日機(jī)轟炸長沙,林徽因一家險些喪生于炮火。1938年初,流落到昆明。1939年年初,因為日機(jī)轟炸,林徽因一家搬到昆明郊區(qū)龍泉鎮(zhèn)麥地村。1940年初冬入川,住在李莊鎮(zhèn)。1946年7月,返回北平。
整個抗戰(zhàn)期間,林徽因一家流離失所,漂泊在凄風(fēng)冷雨中的茫茫中國。
1941年春,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在對日作戰(zhàn)中身亡?!爸袊€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銈兘o的真多,都為了誰?你相信,今后中國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頭,比自己要緊;那不朽中國的歷史,還需要在世上永久?!?948年5月,林徽因發(fā)表了《哭三弟恒》。(未完待續(xù))
In the summer of 1936, the fa- mous architect and poet Lin Huiyin, accompanied by the architects of Liang Sicheng and Liu Dunzhen and two assistants, left Peiping for Shandong to investigate ancient buildings at the invitation of He Siyuan, the head of Shan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wo weeks later, they arrived at the ancient city of Qingzhou.
Lin Huiyin mentioned her trip to Qingzhou in a letter to Liang Sizhuang, the third sister of Liang Sicheng. “After all the hard work of last week, we finally arrived at a good place, where you could indulge yourself in either the picturesque scenery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or the amazing sites of ancient building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mountains and surrounded by rivers with numerous stone bridges, Qingzhou is a majestic city with favorable climate and lush trees.”
From these words, we can see how the fatigue architect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beauty of Qingzhou. She lingered beside the Nanyang River, strolled nearby the Confucian Temple and ancient mansions, enjoyed the view outside windows, and wrote poetic words on her trip to Qi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