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小編:近期,熱播劇《人世間》刷屏,熱搜不斷。這部劇以中國北方城市里一個平民社區(qū)“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故事脈絡,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自2022年1月28日開播以來好評如潮。電視劇原著、著名作家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人世間》,也迅速攀至各大圖書銷售平臺的暢銷榜前列?!度嗣袢請蟆吩u論,“梁曉聲的《人世間》是無愧于我們時代真正具有史詩性質(zhì)的長篇巨制”“是一部素樸、真誠而飽含悲憫之心的作品”。
這部“向文學致敬、向生活致敬”的作品,既是一部厚重溫暖的百姓生活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發(fā)展史?!度耸篱g》致力于發(fā)掘歌頌普通人身上的美好品質(zhì),通過周家人的故事,深刻而形象地向人們展示,在奔涌前進的時代浪潮中,只要堅守內(nèi)心深處本真的那份善良和正義,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都有機會熠熠生輝;而社會的前進和發(fā)展,也離不開每個普通人的奮斗努力。對當代年輕人而言,《人世間》講述的雖然是上一代人的故事,但是也能幫助我們在迷惘中找到方向,獲取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治愈自己。本期“名篇賞讀”就和小編一起走進這部堪稱“百姓生活史詩”的長篇巨制《人世間》,體會作者筆下動人的人間風景以及其帶來的心靈治愈吧。
作家簡介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祖籍山東榮成,1949年生于哈爾濱市,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輪》《知青》等作品數(shù)十部,多部作品被譯介到海外。2019年7月,獲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2019年8月16日,憑借作品《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長篇小說《雪城》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
內(nèi)容簡介
《人世間》分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會城市一個平民區(qū)共樂區(qū)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后的21世紀初,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周父是根正苗紅的老一輩建筑工人,長子(周秉義)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xiāng)變知青;長女(周蓉)為追求“詩人”的愛情,遠赴貴州農(nóng)村插隊;小兒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為工人一分子……小說刻畫了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藝術(shù)而雄辯地展現(xiàn)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步,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作者把從共樂區(qū)走出的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奮斗歷程,嵌入中國社會近50年來發(fā)生的上山下鄉(xiāng)、三線建設、推薦上大學、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對外開放、搞活經(jīng)濟、國企改革、個體經(jīng)營、棚戶區(qū)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會變動發(fā)展進程,既寫他們生活的磨難與困苦,更寫他們懷揣夢想艱苦奮斗的尊嚴與榮光。他們中有的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成為社會精英,有的子承父業(yè)努力打拼辛勞謀生,性格命運雖各有不同,但始終恪守勤勞堅韌、自尊自強、正直善良、珍愛友情、樂于助人的倫理道德,做一個好人是他們的信念或者說信仰。
【素材鏈接】2019年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授獎辭
在《人世間》中,梁曉聲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斗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具有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zhì)。他堅持和光大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重申理想主義價值,氣象正大而情感深沉,顯示了審美與歷史的統(tǒng)一,藝術(shù)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
精彩選段
1.《人世間》上部·第三章
光字片的小街,十之八九是沒有院子的小街。一戶人家挨著一戶人家,家家戶戶的門窗都直接開向沙土街道,開向?qū)γ娴娜思摇3鮼碚У街畷r都窮得叮當響,拖兒帶女僅挑一副擔子流落至此,哪敢妄想建一處有院子的家?。〔⑶?,如前所述,那時都還心系著老家呀,沒打算長住下去嘛。既沒打算長住下去,可不好歹蓋成一兩間土坯房,全家湊合著有個容身之處就行了唄!所以家家戶戶挨得緊,大多數(shù)人家是為了省事,可少砌一面墻,共有的那面墻也不會是冷墻了,對兩家都有益的。小街窄,窗對窗,門對門,在當年圖的是安全。任何一家發(fā)生了不好的事,開窗或開門一喊,幾乎一條小街的人都能聽到。
在此種居住情況之下形成的左鄰右舍的關(guān)系,是以前他們在農(nóng)村時沒有過的新型關(guān)系。好處是,“拆了墻就是一家人”這句形容親近程度的話,提醒著家家戶戶和諧是多么重要。不好之處是,如果兩戶人家鬧成了誓不兩立、水火難容的惡劣關(guān)系,那么可就都別想有順心的日子了!甭說那么一種關(guān)系的兩戶人家,就是住在同一條街的任何兩戶人家,也不愿甚至不敢使彼此的關(guān)系糟糕到那么一種地步?!暗皖^不見抬頭見”,用以形容小街上人與人包括孩子與孩子的生活常態(tài),特別貼切。還有種不好之處是,家家戶戶都難有隱私可言。誰家剁菜劈柴砸煤塊,無論冬夏,起碼左鄰右舍是聽得清楚的。若在開窗圖風涼的季節(jié),街對面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干什么,彼此一目了然。若誰家來了陌生人,想讓別人家在一整天內(nèi)根本不知道也是不可能的。
每一根電線桿子還立在原地,但早已沒了燈泡。燈泡總丟,證明那幾條街上貪小便宜者大有人在。有的電線桿子也傾斜了,人們經(jīng)常懷想曾有街燈的美好日子。
2.《人世間》中部·第五章
基因遺傳很奇怪,科學研究也難以自圓其說。比如周家的三個兒女,秉義和秉昆兄弟身上各自或多或少地都有父母的性格特點。秉昆身上父親的性格特點多一些,愛認死理,為人處世常常一根筋,個別情況下靈活一點兒,但也靈活不到哪兒去。秉義身上母親的性格特點多一些,凡事從不認死理,若能靈活一下求得一團和氣,那就以和為貴,從不放棄爭取。即使不得不與小人進行難以調(diào)和的博弈、斗爭,也不會得理不讓人,把對方逼到死角,而是盡量留夠回旋的余地。他們的母親靠這種無師自通的處世經(jīng)驗,把街道小組長當?shù)糜稳杏杏?,勝任而愉快,頗獲好評。
周秉義明智地繼承了這一優(yōu)點,并發(fā)揚光大,這讓他即使在“文革”時期竟也算過得順風順水。遇到坎坷和陷入低谷時,還總有貴人暗中庇護、相助,大多數(shù)人總是比較喜歡溫良恭儉讓的男人。
秉義的適應性很強,秉昆次之。周蓉從骨子里天生叛逆,如果一個時代讓她感到壓抑,她的表現(xiàn)絕不會是逐漸適應。短時間的順從她能做到,時間一長,她就要開始顯示強烈的叛逆性格。如果遭受的壓制和打擊冷酷無情,那么,她將會堅忍地抗爭到底。
她對自由的向往,如同蜜蜂和蝴蝶天生要尋找花蜜和花粉一般。她從書籍中感染了“不自由,毋寧死”的思想。從小學三年級起,她每次語文和數(shù)學考試都考雙百,成績名列前茅。如果說這還算不了什么,那么,音樂、體育、美術(shù)與手工成績也一向獲優(yōu)的學生,全校則只有她一個人了。
3.《人世間》下部·第四章
十二年里,周蓉的法語水平完全可以與巴黎大學、格勒布爾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里爾第一大學、里昂第一大學等法國著名學府教文學和戲劇創(chuàng)作的資深教授們一比高下。
她是具有語言天賦的女人,如果說諳熟某國語言是她安身立命的前提,那么她會像中國古代的武林高手苦練高強武功般廢寢忘食、起早貪黑地學習。她意識到自己將要較長時間寓居法國,便下定決心學好法語。她有一定發(fā)音基礎(chǔ),無須從字母開始,原先掌握的詞匯足夠閱讀一般法語書籍,完成一般寫作。她在精研深學法語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不少樂趣,如魚得水,甚至連一些法國人都沒有掌握的俚語,她也能脫口而出,運用自如。最讓許多法國人詫異的是,她對雨果、福樓拜、伏爾泰、盧梭、巴爾扎克、大仲馬等法國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爛熟于心,引用《圣經(jīng)》語錄也是揮灑自如,這讓她周圍的法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都不得不刮目相看,心生敬意。
其實,那對她并非難事,大部分法國名著她中學時代就認真讀過。追隨前夫馮化成去貴州之前,譯成中文的法國名著她幾乎讀遍了,摘抄了五個半筆記本的名言,甚至將那些筆記本帶到了貴州。在沒書可讀的年代,那些筆記本成了她手抄的“枕邊書”。一些同代人以自己能背多少偉人語錄而驕傲,她則經(jīng)常背自己手抄的另類“語錄”,勞動時背,干家務時背,哄孩子時還背出聲來。結(jié)果,當然“印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中”了。
那些筆記本被她從貴州帶到了北京大學,帶回了A市。踏上前往法國尋找女兒的路途前,她似乎接受了某種神諭,又不遠萬里將這些筆記本帶到了法國。所以,她要做的事簡單多了,只要參照法文原著多讀幾遍就基本記住了。這帶來的益處毋庸置疑,她很快掌握了多于一般法國人的法語文學詞匯,也使她的法語文字表達更加優(yōu)美,以哲理性見長。她深知“老本”對自己大有裨益,也很容易使自己故步自封,因為它們畢竟是來自法國啟蒙時期的名著,所以她又如饑似渴地讀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法語書籍,包括譯成法語的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史哲方面的經(jīng)典圖書。
十二年時間并不算短,足以讓一個人發(fā)生判若兩人、一言難盡的改變。
【小編感悟】《人世間》這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純正嚴肅文學,小說整體基調(diào)是灰暗的。但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身上始終有一種堅韌的力量。當你讀完這部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光。給當下的年輕人一種向上的力量,去面對自己人生的灰暗時刻。
經(jīng)典語錄
1.每個人都像煙花一樣,都會有自己最絢爛的時刻。(適用話題:人生 勵志 綻放)
2.自古以來,孝分兩種,養(yǎng)口體,養(yǎng)心志,同樣重要,缺一不可。(適用話題:孝道 品質(zhì))
3.其實,成熟并非多難的事,努力工作、低調(diào)做人、學會發(fā)言而已。(適用話題:成長 努力 低調(diào))
4.歲月的列車不為誰停下,命運的站臺,悲歡離合,都是剎那。(適用話題:歲月流逝 命運 離別)
5.這世界,你在意的人和在意你的人,其實就這么幾個,這就是你的全部世界。(適用話題:珍惜摯愛)
6.一個什么都沒有的人,最要有的就是自己,只要有了自己,天塌了都不怕。(適用話題:自立自強)
7.女孩的年華就那么幾年,但我覺得,好人生比好年華更重要。(適用話題:人生 年華 奮斗)
8.你們這個年紀啊,謹慎是一方面,關(guān)鍵是要敏銳、要熱情,更要有棱角。(適用話題:青春 勇氣 個性)
作者聲音
梁曉聲談閱讀
□梁曉聲
某次和大學生們對話時,被問:“閱讀的習慣對人究竟有什么好處?”我回答了幾條,最后一條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別長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奔拍亩x是想做事而無事可做,想說話而無人與說,想改變自身所處的這種境況而又改變不了。寂寞是對人性緩慢的破壞。寂寞相對于人的心靈,好比銹相對于某些容易生銹的金屬。但不是所有的金屬都那么容易生銹。金子根本不生銹。不銹鋼的抗腐蝕性也很強。而鐵和銅,我們都知道,它們極容易生銹,像體質(zhì)弱的人極容易傷風感冒。如果一個人,心靈中連值得回憶一下的往事都沒有,頭腦中連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沒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會從外表銹到中間。
我的父親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但在“文革”中,也遭到了流放式的對待。七八年里,他獨自被發(fā)配到四川的深山里為工人食堂種菜。他一人開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頭不停地種,不停地收。他靠什么排遣寂寞呢?近五十歲的男人了,竟然學起了織毛衣。沒有第二個人,沒有電,連貓狗也沒有,更沒有任何可讀物。有,對他也是白有,因為他幾乎是文盲。他劈竹子自己磨制了幾根織針。七八年里,將他帶上山的新的舊的勞保手套一雙雙拆繞成線團,為兒女織襪子、織線背心。這種從前女人才有的技能,他一直保持到七十七歲去世那一年。
勞動者為了不使自己的心靈變成容易生銹的鐵或銅,也只有被逼出了那么一種能力。而知識分子,正因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層的,所以需要有更強的抵抗寂寞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靠閱讀來培養(yǎng),目前我還想不出別種辦法。知識給予知識分子最寶貴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為靠了思想的能力,無論被置于何種孤單的境地,人都不會喪失最后一個交談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與自己交談,哪怕僅僅做這一件在別人看來什么也沒做的事,那也足以抵抗很漫長的寂寞。如果居然還僥幸有筆,有足夠的紙,孤獨和可怕的寂寞也許還會開出意外的花朵。
誰都不要錯誤地認為孤獨和寂寞這兩件事永遠不會找到自己頭上?,F(xiàn)代社會的真相告誡我們,那兩件事遲早會襲擊我們。人啊,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讀書吧!人啊,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某些正常情況下,孤獨和寂寞還會由自己調(diào)節(jié)為享受著的時光呢!
走心書評
《人世間》: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張德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批評家)
現(xiàn)實題材當代大劇《人世間》在央視播出,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說明這部作品與觀眾的審美需求達成了某種共振。什么共振?在我看來,就是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境與觀眾所經(jīng)歷的生活實際達成了一種呼應,如影隨形地映照著現(xiàn)實生活,作品里的人物就好像你身邊的人,不知不覺就被帶到“人世間”了。
有生活質(zhì)感的作品,就有這種藝術(shù)魅力,讓人不由自主地關(guān)心起作品中人物的命運來。所謂的生活質(zhì)感,就是真實性、生動性、鮮活性,就是讓觀眾感同身受的那種生活的溫度、氣息和人情,說到底,是一種親切的、樸實的、生存的煙火味道。凡人世間,必有煙火,煙火味兒是人世間最溫情本質(zhì)的味道。
《人世間》吸引人們的首要因素就是這種濃郁的、溫暖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煙火氣息。煙火氣息就是為生存而努力、而奔波、而奮斗,追趕著日子往前趕路,一年又一年,這就是生活?!度耸篱g》很平凡,也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不過,它所展現(xiàn)的不是西北的農(nóng)村,而是東北的城市,表現(xiàn)城市的一個平民社區(qū)里,一對普通工人夫婦和三個孩子的命運變遷。一個家庭,三代人,五十年,而這五十年又是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劇烈轉(zhuǎn)變時期,命運浮沉,跌宕起伏,滄海桑田,天各一方,周家三兄妹的人生軌跡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從知青歲月到改革開放,國家在探索中前進,每個人也是在探索中前行。該劇的社會意義就在于通過一個家庭的變化描繪出一幅社會變遷圖譜,從生活史中看到了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史。
當然,《人世間》的引人之處,還在于“家”。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當然,家里也有性格沖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于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筑新巢,蛻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此外,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為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扎扎實實的腳步、兢兢業(yè)業(yè)的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啟示的人生坐標和目標。
《人世間》從家庭延伸開來,鋪展到工廠社會,從平民到高干,近半個世紀的歲月滄桑,娓娓道來,描繪了社會嬗變的生活畫卷,傳遞出中國人的生存奮斗精神,堅忍不拔,生生不息,可謂一部意味深長的生活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