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寶
【適用話題】主觀判斷過度追求效率 真誠相待貼標簽 算法跟蹤
“20~30歲,安靜,不吃胡蘿卜”“20多歲,瓜子臉,嘴巴長得很好看,板栗色頭發(fā),大學生,喜歡番茄鍋”“1.68m左右,戴眼鏡,長頭發(fā),圓臉,25歲左右,喜歡在APP上投訴”……這是最近網(wǎng)絡披露的視頻畫面中,海底撈在其會員系統(tǒng)中對一些顧客的“備注”。因為這一“私下貼標簽”的行為,這家以服務貼心著稱的火鍋店再一次登上熱搜。
個性化的備注,針對的是個性化的需求。在商家的實用法則上,似乎說得通,但對“被描述”的顧客來說,即便能在理性上試圖理解,但感性上,還是無法接受。從進化心理的角度看,這種背后的目光,在人類的原始階段,通常代表著危險——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正被草叢里的某只埋伏的猛獸鎖定,成為獵物。而對現(xiàn)代人來說,除了這種“演化記憶”的延續(xù),還在于個人越來越強的邊界意識與隱私覺醒。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能夠輕易發(fā)覺這種古怪的氣氛。一個人在盯著你,打量你,即便你們之間并無眼神交流,但你也會有所察覺。但如果這一切被放在如沐春風的服務中,以一種你完全不會發(fā)現(xiàn)的方式進行呢?當謎底揭曉,你可能會感到更加不悅,因為這里面,可能還夾雜著那么一絲被針對、被評價、被拿捏的味道。
類似的事情,之前亦有發(fā)生,也并不限于餐飲行業(y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曾有人在曝光某酒店用毛巾擦馬桶后,發(fā)現(xiàn)自己被特殊備注:此人會裝攝像頭取證。此事被媒體報道后,該酒店則將其備注更新為“給我們提建設性建議的VIP”。非常黑色幽默,在商家那里,“我無論如何都要備注”簡直已經(jīng)成為信條一般的存在,因為這真的有效,而且很多時候只需要承擔道德上的代價。
當然,能夠被發(fā)現(xiàn)的備注,還屬于“手動制作”階段,在大數(shù)據(jù)已經(jīng)充斥生活的今天,更多的“備注”,精準快速,難以覺察,以至于習以為常,自然而然。飯店點餐,不用菜單,只需掃碼,授權自己的微信頭像;在公司看看網(wǎng)頁、求職信息,會有系統(tǒng)判斷出你的離職傾向,進而影響當下公司對你的判斷。他們截取了與某些結論相關的參數(shù),用一些量化的標準,最后達成對人在某個切面上的定性,并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jù)。
但人終究是復雜的,是不能被簡單劃分的,當我們使用一個形容詞來表達對一個人的感知時,大多不是陳述事實,而是帶上了自己的主觀認定。不關心時事就是“冷漠”,愛講道理就“爹味”……人們簡單粗暴,仿佛只要有了幾個標簽,大家也就彼此心照不宣了。但我就是過來吃個火鍋,也需要被評論一番、標記一注嗎?對海底撈來說,這種“標簽”也許并不一定是必要的,他們只需要把每一位顧客都當作新來的,多問幾句,也就有所了解,也能完成服務了,只是那對當下的體量來說顯得低效——這畢竟不是一家小小的咖啡店,做的都是熟客生意。這是龐大的連鎖企業(yè),合并同類項才是最高效的工具。然而在長線上,把交流擺在明面上,而不是變成一種“凝視”,也許才是更有效率的。當然,這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熱情,以及最重要的更多真誠的態(tài)度。
正如傳播學者約翰·彼得斯在《交流的無奈》中寫道的:“我們的問題不應該是,我們能夠交流嗎?而是應該問,我們能夠相互愛護,能夠公正而寬厚地彼此相待嗎?”
(摘自微信公眾號“南都周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