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郭全剛
根據(jù)我多年的垂釣經(jīng)驗,春季是一年當(dāng)中垂釣黃顙魚的第一個黃金期,它的攝食水溫較低,即便在冬季依然能少量進食,所以初春釣鯽魚時偶爾能釣到它。
本文專門針對春釣遼寧地區(qū)黃顙魚的技術(shù)要領(lǐng)加以闡述,希望對感興趣的釣友能有所幫助。
初春的黃顙魚多在距離岸邊較遠的深水處,釣者宜用1.8~3米的海竿、筏竿、磯釣竿。由于黃顙魚個頭小,力道不大,咬鉤后掙扎力小,因此竿梢務(wù)求柔軟,否則有礙于傳遞就餌信號。
用紡車輪搭配拋竿即可,纏4號線,50米長就夠用,配通心雙鉛串鉤釣組(見右圖),通心有利于魚兒吃餌時拉動魚線,雙鉛可使魚餌全部落底,底部鉛墜要略重于上部鉛墜,可保拋投后釣組處于抻直狀態(tài)(若底部鉛墜小于上部鉛墜,拋投后線組易打彎、纏繞),小鉛墜40~60克,大鉛墜60~80克,若水流偏大則略重一些。鉛墜之間綁2~3枚鉤子,另在大鉛墜下綁一枚鉤子,宜用長把、窄鉤門的6~8號丸せ鉤,既便于掛蟲餌,又便于黃顙魚吞鉤(黃顙魚頭大但張口小,所以宜用窄門鉤),還可以兼釣大鯽魚。串鉤主線為3~4號優(yōu)質(zhì)尼龍線(亦可與漁輪線同號),搭配1.5~2.5號子線(長10~15厘米),鉤間距20厘米左右。
和鲇魚一樣,黃顙魚喜暗畏光,因此陰天、多云天或小雨天適合出釣
手竿釣黃顙魚可用1.5~2號主線,配1號子線,綁5~8號丸せ鉤。靜水調(diào)標(biāo)時,調(diào)釣宜靈鈍適中,不可過鈍,以免延誤魚兒吃餌信號的傳遞。一旦提竿不及時,黃顙魚極易將魚鉤吞入腹中,造成摘鉤困難。
釣流水宜采用“跑鉛”釣法,讓鉛墜輕觸底,鉤子躺底,鉛墜不宜過重,以免延誤提竿時機。釣流水環(huán)境時,我大多不用浮標(biāo),竿梢動作就是中魚信號。
我的經(jīng)驗是,腥臭味的土蚯蚓效果最佳,大平二號小紅蚯蚓次之,雞肝亦可。
拋竿垂釣時可不打窩,手竿施釣可提前打窩,條件允許的可提前一兩天打窩,窩料可用大骨頭、雞骨頭或動物內(nèi)臟。
和鲇魚一樣,黃顙魚喜暗畏光,因此陰天、多云天或小雨天適合出釣,在這種天氣條件下,水底通常非常昏暗。如果水深超過3米,晴天也能有不錯的收獲。
實際上,夜間更適合釣黃顙魚,但因春季夜晚很寒冷,我不建議大家夜釣,若夜釣,可考慮暮春初夏進行——黃顙魚在天黑后三個小時之內(nèi)攝食最為活躍,晚10時以后,黃顙魚吃口明顯減少,釣者即可收竿。
摘鉤器、剪刀、毛巾,三者不可或缺。
黃顙魚吃餌無所顧忌,一旦提竿慢了,魚就會把釣餌吞到肚子里,我們只能借助摘鉤器摘鉤。
黃顙魚背鰭、胸鰭帶有毒素,鰭棘鋒利,扎手劇痛,放入魚護后極易掛牢魚護網(wǎng)而難以取下,因此剪刀必不可少,釣者應(yīng)第一時間將黃顙的背鰭和胸鰭剪掉,以免扎傷手指,掛壞魚護。
黃顙魚身體黏滑,用毛巾更容易抓魚。
黃顙魚習(xí)慣利用水底障礙物隱藏自身,伏擊獵物,黃顙魚釣點多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水底有坑洼和溝壑的位置,生有水生植物的坑塘水底,坑塘拐角處,以及水底的障礙物和亂石堆旁。
第二,江河彎道處的河坎或石壩底部,倒樹或亂石堆旁。
第三,江河中的大型回水灣。這種位置往往水流緩慢,許多障礙物在此沉積,水底高低不平,魚類的各種食物易在此聚集,大量小魚小蝦在此攝食產(chǎn)卵,黃顙魚也會隨之在此安家。
黃顙魚有集群性,往往十幾條、幾十條個頭相當(dāng)者聚在一起,這種特點在其產(chǎn)卵前期尤為明顯,如果你能遇到這樣的釣點,恭喜你,上魚只是時間問題。
拋竿垂釣時,拋投后要盡量將釣組拉至河坎底部、樹枝旁、石頭堆等水底障礙物旁,這是黃顙魚最為集中的區(qū)域。主線不可拉得太緊,否則不利于魚兒吃餌信號的傳遞。
如果魚兒長時間不咬鉤,我們可采用逗釣的辦法讓釣餌動起來——手竿施釣時,可將浮標(biāo)緩慢提起再放下,或小范圍“畫圓”;拋竿施釣時,可緩慢收線,讓釣餌動起來,以吸引魚兒攝食。
以小紅蚯蚓作餌時,宜以纏繞方式將整只蚯蚓掛在鉤上、露出鉤尖。蚯蚓要鮮活,掛鉤后首尾兩端能夠不斷扭動,有助于吸引黃顙魚注意。以土蚯蚓作餌時,要重點利用其頭部,其頭部腥臭味最重。
雞肝質(zhì)地脆嫩,易脫落,只適合作手竿釣餌。
釣黃顙魚時常有大鯽魚上鉤,隨著春季水溫逐漸升高,偶爾也會有鲇魚上鉤,這些情況均比較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