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山枯柏(日本北海道)2017年 梅生 攝
《山川典草木紀》是我在20余年的時間里拍攝的風光作品?!暗洹焙汀凹o”是《史記》當中對于事物描述的分類方法,我用它們來表述我對于風光攝影中山川、草木的理解。早在1980年代初,我就是一名“風光攝影師”。當時,中國攝影在改革開放初期,打破了許多內(nèi)容上的禁忌,中國攝影人迎來釋放期。釋放的渠道主要是“拍社會”和“拍自然”,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紀實攝影”和“風光攝影”兩個方向。那時的我拍過新聞、紀實和商業(yè)攝影,但最鐘情的還是藝術攝影里的風光攝影。
我曾經(jīng)對“風光攝影”有所反思,中國的風光攝影到底僅僅是美麗的記錄,還是藝術家情感思想的升華?在風光攝影盛行之時,攝影人對拍攝美麗的風景著迷,很多風光照片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而我卻在主觀思考上遇到了瓶頸:如何脫離形式上的美麗,達到精神上的升華?答案要在自然當中感悟,亦要在傳統(tǒng)當中尋根溯源。
勁竹疾風(日本北海道)2018年 梅生 攝
山水畫在中國人心目當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它是民族精神、家國情懷、江山社稷的綜合性表達。我們看到《千里江山圖》表達的是情懷和精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馬遠、夏圭的《殘山剩水》,以及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里無論是青綠山水,還是淺絳山水,都是屬于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獨特表達法。他們用這種蕭疏簡單的筆墨關系來抒發(fā)精神情懷。
回看我的作品,從最初贊美大好河山的視覺愉悅,到注重文獻性、學術性、藝術性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再到當下這組《山川典草木紀》,其實是“風光攝影”的一種延續(xù)。表面上看,影像的表達形式變了,但其實我的思想認知也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渡酱ǖ洳菽炯o》純粹是藝術家個人的思維、藝術情懷的表達,以及與自然對話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家的個性,它包括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如果藝術缺少了體現(xiàn)藝術家思想的個性,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攝影亦如此,攝影人如果不帶有思想,只是單純地以客觀記錄的方式去拍攝,照片也將失去其藝術價值。當你按下快門時,照片便是方寸之間你對于大千世界的理解、判斷和認識。
1989年至1999年,我曾10次登上黃山。早期我拍攝的黃山都選擇用彩色照片追求日出日落、滿天云霞的絢麗。但黃山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以它特定的審美表達對中國山水畫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是中國水墨畫的模本,并以單純的黑白灰的基調(diào)呈現(xiàn)。于是,為了歸于黃山的本相,我開始用黑白膠片來拍攝黃山。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在1999年大年三十,漫天大雪的夜晚,我登上黃山,坐在北海清涼臺,看到大雪中的黃山72峰一派壯觀氣象,感動得大哭。我曾在文章中寫下:“那一夜,黃山雪,我大哭,不知道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這座山?!边@是我受到自然的震撼后,內(nèi)心情緒與自然對話的結果,正所謂“山沉默,我也無語”。我當時手里沒有相機,第二天再去拍,再也找不到大雪夜的那種景象了。多年后,我在整理文字時頓悟,用黑白負相再現(xiàn)了那個大雪夜中的黃山,便有了《云山意象》這幅作品。這幅作品是視覺的反轉(zhuǎn),卻是心靈的升華,更抽象、更主觀、更強烈。這不是攝影人用技巧去做實驗,而是藝術家心靈歷程的變化,同時也是建立一個概念,尋找一個方法,完成一個體系的過程。我拍攝的是黃山,但并不是奇峰怪石、猴子觀海等具象化、形象化的概念,而是將黃山特定的形象概念隱去,將云山的意象抽離出來。
云山意象(中國黃山)1999年 梅生 攝
在水一方(桂林桂海晴嵐)2021年 梅生 攝
碧水黃蘆(敦煌鳴沙山)2018年 梅生 攝
寒山如是(日本北海道)2018年 梅生 攝
白樺樹和野葵花(日本北海道)2018年 梅生 攝
石菖蒲(浙江楠溪江)2019年 梅生 攝
我非常喜歡利用自然現(xiàn)象,在獨特的氣象條件下去拍攝。雪可以將細枝末節(jié)全部遮掩,使我在景象里能夠找到最突出、最感動人的影像。所以拍雪景并不是單純的拍雪,而是利用雪這一氣象條件來表達我的主觀意象。我經(jīng)常會在有雪的天氣里進行創(chuàng)作,無論是拍攝自然風景還是文化景觀。雪既是真相,又遮掩了真相。
雪天多是陰天,會造成空間關系不明確,對影像的視覺感受會削弱。我會在雨雪天氣中使用閃光燈進行補光。很多攝影師不理解拍攝風光為什么使用閃光燈。其實攝影就是用光來做文章,既然如此,就沒有不可用的光。自然光線中包含日光、月光,以及直射光、側(cè)光、逆光、反射光等客觀光線。但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主觀光線,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照明器材來人為創(chuàng)造主觀光線。當主客觀光線交織在一起時,影像當中就會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擴大了影像的表達能力、感染能力。同時,又在影像的效果上強化了空間關系:主觀光線對近處的物象起作用,飄灑的雪花與遠處的空間拉開關系,使得影像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
顧影自憐(柬埔寨吳哥窟)2017年 梅生 攝
櫻之花(日本京都)2014年 梅生 攝
上圖:央邁勇雪峰(四川涼山)2004年 梅生 攝下圖:山之骨(甘肅張掖)2016年 梅生 攝
《寒穹》是我拍攝的南極大陸。南極被人們稱為第七大陸,是地球上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去南極拍照,大多數(shù)影友會選擇拍攝最典型的自然物象:冰川、雪原、企鵝。但我在南極拍攝時并不滿足于這些標志性的物象。冰川和雪原只是南極的表象,并不是南極的本體。南極是大陸,我想找到南極大陸地質(zhì)學上的本相——在冰川之下的地質(zhì)結構。如果不能體現(xiàn)南極的本相,那么對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表達就不完整。經(jīng)過兩次去南極,我終于在丹科島上找到了這塊非常典型的裸露巖石,它與遠處茫茫的雪原,天空中微淡的云層,以及天空和地面之間反射光的關系,都形成一副非常完美的畫面。在拍攝這張照片時,為了體現(xiàn)出冰雪和巖石的關系,我變換了三個角度。在第三個機位,我終于看到了年復一年積累下來的積雪層。這時,剛好飛來一只南極鷗落在巖石上,我腦子里立即浮現(xiàn)出一幅明代畫作——《寒鴉叫雪》,描繪的是一只寒鴉落在枯樹上,在漫天大雪中絕望地仰天鳴叫,便立即按下了快門。一名攝影人在短暫過程當中能夠想到的內(nèi)容決定了他的照片畫面。
我用黑白影像來表現(xiàn)《山川典草木紀》,因為黑白是對色彩的抽象。色彩是人的生理視覺能夠感受到的波長。在這個世界上,人能感受到的顏色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但自然界當中還有許多光是人眼感受不到的。彩色和黑白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如果將赤橙黃綠青藍紫用物質(zhì)材料等量疊加繪制在畫布上,便是黑色;如果將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光線等量疊加,便是白色光。這就是黑和白!其實黑白非常豐富,它包含了赤橙黃綠青藍紫,是對色彩的高度升華,是色彩由具象轉(zhuǎn)變?yōu)槌橄?。用黑白語言進行視覺表達,能夠使人脫離了更具體的干擾而達到精神層面的閱讀。
上圖:靈光(中國黃山)2016年 梅生 攝下圖:青海湖(中國青海)2007年 梅生 攝
亦幻,屋漏痕(中國揚州)2016年 梅生 攝
人類的情緒、情感、思想、精神如何用影像表達,是攝影家之間的區(qū)別。有人注重客觀的表達,去記錄人類的形態(tài)和生態(tài);有人認為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要用攝影語言去表達,攝影與文學、音樂具有同樣的意義。我認為攝影不再是單純、客觀的記錄方式,而是藝術家思想情感的升華。在我看來,攝影師應該具備三個要點:第一,要具備獨特的學養(yǎng)經(jīng)歷?!皩W”是學問,是文化。“養(yǎng)”是修養(yǎng),是個人的人生閱歷、思維體系、世界觀。這決定了一個攝影師作品的寬度、高度;第二,要具備獨特的語言方式。就是要有自己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形式。第三,要具備獨立的人格精神。不要只會蹭社會熱點,只會隨大流,只會奔著獲獎的潮流,要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精神。有了這樣的基本素養(yǎng),終究能突破各種條條框框,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