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藤
鄂木措湖(中國青海)2006年梅生 攝
方士庶在《天慵庵隨筆》里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边@幾句話很適合形容梅生先生的攝影作品《山川典·草木紀》。
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在他的作品當中,俱呈現一種虛實相間的微妙意境,他眼里的河山草木,素樸卻堅定、執(zhí)著豁達卻有著無盡的詩意,他用鏡頭在自然之間起伏穿梭,煉金成錦,把萬物歸化于內心的一種言說,這樣的影像便具有了暖意,有了靈魂,有了深刻的內涵。梅生先生拍的是草木大地,河流山川,折射的卻是自我和觀照的內心,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滲透,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在攝影當中,許多人喜歡對景造境,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為象征,使得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巴鈳熢旎?,中得心源”,唐代畫家張璨這兩句訓示,是這意境創(chuàng)現的基本條件。攝影更是如此,把普通的事物具體化,并運用藝術化的語言去呈現,在某種意義上是超越自我的手段,也是心靈鏈接外界的一條通道。
在梅生先生的作品當中,你窺見了心靈與天地間的某種默契,這是他和自然的對話,與草木的一種凝視,這些圖像中隱隱透露著他的敬畏之心,既有個人的哲思,也具有深厚的情感訴求。山川遼闊,草木無聲,但是影像卻似無形之中的一把雙刃劍,折射著藝術家的體察和思考,具象又意象,空靈而夢幻。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草木皆是表達的對象,視覺的無聲傾訴卻穿透著獨有的力量,用文化浸潤的事物才是最打動人心的,在梅生先生的作品當中,我們感受到了這樣的微妙和意境,是為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