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愷言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笔顭嵴?,吟詠一首《浣溪沙》,便知端午將至。除卻驅(qū)邪祈福的美好祝愿,江南小鎮(zhèn)的民俗更是賦予了端午節(jié)日一抹深邃、詼諧的意趣。
每逢端午,在嘉興、嘉善縣一帶都有家家“請虎頭將軍上灶”的習俗。這一習俗來源于當?shù)氐拿耖g傳說。相傳,玉帝身旁有一位虎頭將軍,他威風八面,為民除蟲害,救治黎民百姓。為感念虎頭將軍的恩德,在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尋只蛤蟆放于灶臺上、灶腳邊,以作紀念。
“稱人”亦是一種諧趣。在中國古代,稱人是為了觀察夏天身體的變化,清代顧祿在《清嘉錄》中說:“家戶以大秤權(quán)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稱之,以驗夏中之肥瘠。”成人覺得此事荒唐,但又要顧著老底子的規(guī)矩,此時只好拿小孩來戲弄。立夏預(yù)示著繁盛,也是小孩長身體的時節(jié),這樣的風俗則是警醒著小孩要好好吃飯,長好身體。
我一向不喜歡這個風俗,并不是覺得它窮講究,而是自己那會兒不甚高挑。立夏的飯食固然可口,只這風俗太傷人腦筋。在家長們的“淫威”下,我只好慢吞吞地來到扁擔前,坐到籮筐里,兩個相熟的親眷上前,用扁擔穿過秤鈕,一邊一個抬起來稱。此處不得不提一個講究—逢九湊十,零頭不計。如果孩子體重二十九斤,則要報三十斤?!熬拧弊譃榇?,如果孩子的體重逢“九”,就意味著不可拔高了,要湊“十”才行。
雖處平原,但不知何時造了一處“花龕瀑布側(cè),青壁石林杪”之地,勾起了少年時的思念。千年梓樹是幼時玩“轉(zhuǎn)圈圈”的地方,學校放假,回到家里,遠遠看到那棵大樹便知此心安處。從明月公園大門進去,穿過門堂,左邊的天井中間立著一棵枝繁葉茂的梓樹。若是晴天,艷陽高懸,千年梓樹被圍欄保衛(wèi)著,不易靠近,但一旁的銘牌顯示,梓樹生于公元前504年,它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樹齡了,遠遠看去,有八層樓之高、五個大人合抱之粗。在距千年梓樹南邊不到三米的地方,有一條先輩們走出的路,而在西北方向的樹干上有一個雷劈后留下的樹洞,它的周身遍布著蟲蟻啃噬的痕跡。
龍廟的歷史坎坷非常,曾遭到破壞,種在河廟天井的兩棵梓樹,一棵作古,余下的這棵存留至今。離亂之感覆上心頭,因著梓樹也見證著我與朋友的離別。大歷詩人韓翃《送王少府歸杭州》正融合了這異地風光與離愁別緒:“歸舟一路轉(zhuǎn)青蘋,更欲隨潮向富春。吳郡陸機稱地主,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葛花滿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贈人。早晚重過魚浦宿,遙憐佳句篋中新?!?/p>
那天,我們四個小伙伴相約玩“轉(zhuǎn)圈圈”,因樹干粗壯,兩個人躲在樹后,幾乎看不見對方,誰最先看見對方,誰就贏了。輸?shù)娜说脟@梓樹跑十圈。正玩得盡興,長輩就來呼喚我們,有個弟弟要做“三朝”。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要做“三朝”。這天早上,準備鯽魚、豬肉、飯蔬,點上香燭,請?zhí)兴_。民間傳說太君菩薩是主管母嬰的神主,能保佑母嬰平安。傳宗接代,人常說“續(xù)香火”,即是此理。紅雞蛋是必不可少的,以寓子孫福澤綿延。
一般說來,“做三朝”的日子就是給嬰兒洗澡的日子。孩子的外祖母或者祖母親手給嬰兒擦拭身體,洗身體的水是有講究的,水中有牛奶、金銀花、珍珠粉,由于嬰兒身體嬌嫩,搓洗動作更要輕柔。有言是:“先汰前,中狀元;再汰后,做知州?!?/p>
俗話說“三朝取名”,孩子的姓名馬虎不得。用杜鵑花榨汁,提取汁液,用于浸泡宣紙,待紙充分吸收色澤后,晾干。中間寫姓名,豎著,四角寫上“取名大吉”或“長命富貴”,然后貼在朝南墻上家堂神龕的旁邊。書香世家則尤為講究,“伯、仲、叔、季”“立心”“安命”,“四書五經(jīng)”中得來幾句言訓,那些章句多離不開修身齊家、福旺興邦之意。
歲月變遷,那些故人不知去往何方。梓樹一圈圈地繞,“三朝”一年年地做,它們的故事,恒久地重復(f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