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釗釗
圖1 新石器時代龜甲器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出土河南賈湖遺址博物館藏
古代神話中常以龍、鳳、龜、麟合稱“四靈”,其中龍、鳳、麒麟皆為臆想而來的神物,唯有龜是取自現(xiàn)實自然的動物形象。
自上古時期,龜就因其行動緩慢、長壽延綿的特點備受推崇。人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敬也使“龜”成為氏族的圖騰,進而演化為“靈龜”信仰。古籍曾載,龜千歲生毛,五千歲為神龜,至萬歲則被稱為靈龜。傳說千歲神龜能與人對話,而萬歲靈龜則能知吉兇,故古代皇家宮苑、宅院的建筑基址與陵墓中常見神龜題材的器物。漢代龜?shù)男蜗蟪4砘蕶?,官方印璽多作為龜鈕,神龜則是大漢皇權的象征。唐人受道教傳統(tǒng)長生之術影響,對靈龜?shù)某绨莸竭_頂峰。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zhèn)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賈湖遺址除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坊與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骨笛外,還出土了大量龜甲器。
在賈湖先民的一些隨葬品中發(fā)現(xiàn)有裝飾品、葬龜、杈形骨器等成組隨葬品,表明賈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識,對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而在墓葬出土文物中所見的成組內裝石子的龜甲(圖1)則成為最為重要的考古出土祭器。這些龜甲最早與骨笛等樂器伴出,因而在早期發(fā)掘報告及研究著作中被稱為“響器”,被認為是古代樂器的一部分,其中所裝的石子被研究者們解讀為發(fā)出聲音的“響丸”。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在“響器”與骨笛周遭又相繼發(fā)現(xiàn)了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因此可知,這樣的龜甲形器應是服務于原始巫術與葬俗的物品或者祭器,是研究上古先民信仰意識的重要資料。
靈龜?shù)某霈F(xiàn)不僅限于使用龜甲祭祀、卜筮,也見于造像之中。先民認為龜與神靈相通,故常使用堅不可摧的龜甲向神卜筮記事。四川成都金沙遺址曾出土一件石鱉(圖2),約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此石鱉以砂巖制成,高2.7厘米、長10.8厘米、寬8.9厘米。其周身扁平、體態(tài)圓碩,三角形的頭部向外申長,短小的四肢則縮于身體兩側。全器打磨光滑,造型簡潔、形象逼真,盡顯古蜀先民高超的雕刻技藝。《山海經》中“龜”的形象常與“神”有關。同時龜?shù)男蜗笠才c龍、蛇的崇拜緊密相連。金沙石鱉出土時與石蛇、石虎、石人等伴出,有的則與玉禮器、金器等一同埋藏,說明石鱉可能是古蜀國巫術活動中的重要圖騰之一。
圖2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石鱉成都金沙遺址出土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圖3西漢玄武紋空心磚漢陽陵宗廟遺址出土陜西西安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與“四靈”信仰并行發(fā)展的則為表現(xiàn)方位的“四神”信仰,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四神并不是完全定格的神獸組合,在歷史演進中有著多樣的變化與組合。這其中以表示北方神的“玄武”形象最為復雜,除了以常見的“靈龜”代表北方之外,龍、龜或者龜、蛇的組合而成的“玄武”形象也經常代表四神中的北方。直至東漢早期,隨著畫像磚與畫像石墓的盛行,出現(xiàn)于墓葬之中的“四神”才逐步明確,并以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的組合形式逐漸固定下來。
陜西西安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有一塊西漢時期的玄武紋空心磚(圖3),長65厘米、寬37厘米、厚10厘米,出土于漢陽陵宗廟遺址。空心磚是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流行的建筑材料,多呈長方體,因一側開口、內部空心而得名。這些空心磚除了被運用于建筑踏道鋪設外,也常見于墓葬之中,具有防潮、省料等優(yōu)點。而空心磚的裝飾題材則以幾何紋樣、云氣圖案、動物紋樣與歷史故事等為主。陽陵宗廟遺址出土的這件空心磚通體為玄武紋樣。北方屬水,代表北方的玄武尚黑色,形態(tài)常以龜、蛇組合圖像為止。靈龜與蛇皆是取自自然的動物,它們所結合的“玄武”則在自然之靈的背景上更加突出非凡的神格,故而成為龜神纏蛇或者龜身蛇首的形象。
在唐代,人們受傳統(tǒng)道教長生之術的影響,常以服食“五石散”來“壯元氣”,而日常用器中也常以龜為紋飾,以祈祥瑞。
西安博物院藏有唐神龜鎮(zhèn)宅石(圖4)一具,年代為唐宣宗大中丙子十年(856年),長32厘米、寬19.5厘米、高17厘米。此神龜鎮(zhèn)宅石作伏龜狀,龜背甲刻“閉地戶,開天門”六字,底部刻“辛卯記,大中拾年十月廿一日,宅德遷年,人受萬歲,神龜為主,鎮(zhèn)一宅內,萬災不起”字樣。鎮(zhèn)宅石是中國古代建造房屋頗為盛行的一種壓勝方法,常用以辟煞、破邪、逐鬼魅。敦煌文書《宅經》中曾載“凡人居宅處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財,以石九十斤,鎮(zhèn)大門下,大吉利”,鎮(zhèn)宅石有著“壓災殃、百姓康、禮樂昌”的作用,除以石鎮(zhèn)宅外,還有用各種神符鎮(zhèn)宅消災的方式。
圖4 唐宣宗大中丙子十年神龜鎮(zhèn)宅石西安博物院藏
陜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后室曾出土一件唐代鎏金銀龜盒(圖5),長28.3厘米、寬15厘米、高13厘米,重820.5克。此龜形鎏金銀盒呈盤踞而臥的靈龜之形,龜首昂起向天,分體捶揲而成,周身平鏨鎏金龜甲紋、魚鱗紋及散點花紋,裝飾精美,形似逼真,為唐僖宗時期供奉佛塔的重要香具。
圖5 唐 鎏金銀龜盒法門寺塔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代對靈龜?shù)某绨葸_到巔峰,當時統(tǒng)治者以“靈龜”寓意國之長久,甚至改虎符為龜符,更是將在北方鎮(zhèn)守邊陲的都護府改名為“龜林府”。此時朝廷內凡五品以上的官員即生前可配享“佩龜”殊榮,身后則可賜以龜趺碑,以顯威頌德、流芳百世。此蓋打開后可在腹部隔火熏香法,香氣由龜?shù)目诒锹⒊?,猶如靈龜吐霧,頗具神異。其以龜做形,也寓意祛除疾病,長壽安康。
唐代開始,龜形象還常常出現(xiàn)在文房用品之中。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宋趙伯駒《海神聽講圖軸》(圖6)中,一佛門尊者雙手執(zhí)鈴杵坐于蒲團之上,面色喜樂似在說法,右下側胡王正進獻聚寶盆,雙手合十虔誠跪拜。而尊者右上雙龍足朱漆方案上則置金龜硯與凈瓶。此作雖風格與宋宗室趙伯駒不同,但人物刻畫細膩,陳設服飾皆繪畫精細,畫中漆案上所陳設的龜形硯在唐代出土文物中頗為常見。
圖6 宋(傳)趙伯駒 《海神聽講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8 遼大安九年 備經圖壁畫河北宣化遼墓M10張匡正墓出土
1974年,遼寧沈陽新民市唐遼濱塔城址窖藏出土一合石龜硯(圖7),現(xiàn)藏于沈陽博物館。此硯高體,作伏龜形,由淺綠色砂巖雕造,龜首作龍頭形,為龍、龜組合的靈龜形象,靈龜頭部昂起扭向一側,刻畫精細,背部馱負簸箕形硯池,硯足渾圓,上陰刻盤曲四足。遼濱塔位于遼濱塔城址西側,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
而在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M10張匡正墓備經圖壁畫(圖8)中高體箕形硯與遼濱塔城址窖藏出土石龜硯形制相似,皆為高體箕形硯,唯張匡正墓壁畫中高體箕形硯下承方形須彌座,雕琢華美,每面有壸門裝飾;而遼濱塔城址窖藏出土高體箕形硯下承伏龜座。
龜作為傳統(tǒng)題材中最為常見的眉壽主體,因其長壽延年的特性而成為華夏文明的神獸圖騰,在千年流轉間經歷改造與組合而被賦予了多重神性。無論交通上天的“四靈”抑或守護方域的“四神”,其形象在歷代文物中屢見不鮮,其自身所包含的文明屬性也是研究古代物質文化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