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伯勞陸壹零
兩年前,錢佑安花15.8 萬元購買了一家考研機構的“頂配”套餐,除了常規(guī)的培訓課程,還包含機構承諾的“運作”服務。
他告訴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這家機構所謂的“運作”,就是當自己進入復試后,機構可以和目標院?!笆柰P系”,在復試環(huán)節(jié)“保過”?!八麄冋f得跟真的一樣,這個誘惑力太大了?!?/p>
早在2019 年考研人數達到285 萬的時候,就有人稱這是考研史上“最難的一年”。而2022年報考人數超457萬,比前一年增長了80萬人,圍繞這個話題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過了分數線也不一定能考上,令考生們大呼考研越來越“卷”。
在此情形下,考研培訓班讓不少考生趨之若鶩。然而,在魚龍混雜的考研培訓市場中,考生中有人艱難“上岸”,有人還在浮沉。
錢佑安是第二年考過的。第一年考研失敗后,他想讓機構退回自己課程以外的費用,合同中也有這樣的約定。但他發(fā)現,關于錢款如何退還,合同中沒有細則。
他告訴記者,機構方稱,如果考生有退款需求,機構需要先向總部提交申請,等待流程審批,但對審批多久沒說清楚。最終,錢佑安無奈只能硬著頭皮再備考一年?!翱际强忌狭耍烤故俏覒{自己能力考上的,還是機構‘運作’后幫助我考上的,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名考生陳枚的運氣就沒這么好。她向一家考研培訓機構交了3萬多元的“保過”培訓費之后,連續(xù)兩年都沒考上,錢也要不回來了。
2020年初,本科畢業(yè)的陳枚剛參加工作不久,決定備考在職研究生。她正在網上物色培訓機構時,一個自稱某考研機構老師的人給她打來了電話,陳枚做了一些咨詢后,想再考慮考慮。
接下來的3天,陳枚遭遇了輪番“電話轟炸”。有一天,對方深夜11 點打來電話,說“馬上就要開班了,現在我們整個辦公室的人都在等你,你到底決定好沒有”。
在對方的催促中,陳枚匆忙地報了班,她先交了近3000元報名基礎班,后來又報了7000多元的沖刺班。
一開始,陳枚就發(fā)現培訓班的課程和資料比較過時。2018年的試卷,封面上卻寫的是2020年。機構要求下載的一個考研學習APP 上,有的課是2016 年錄制的。加上自己平時工作比較忙,就幾乎沒怎么去上過課,2020年第一次考研,陳枚約等于“裸考”,結果失利了。
此后,陳枚多次嘗試討回基礎班和沖刺班的費用,對方卻與她周旋起來,并趁此機會向她推薦了2 萬元的名校協(xié)議班,稱只要第二年進入復試,就可以幫她“運作關系”。此外還承諾,如果沒有“上岸”,會連同前一年的課程費用一起歸還給陳枚。
這一次“保過”的承諾,拿住了陳枚的“死穴”。但當時陳枚手頭并無存款,對方稱支持花唄分期付款,催促她趕緊把“名額”定下來,“你想想你的未來和這2萬塊錢相比哪個更重要”。
“我完全被他們的這些話術帶進去了,整個人的頭腦都是發(fā)熱的?!标惷痘叵肫饋聿虐l(fā)現,當時不管自己拋出什么問題,對方都能接住,在不知不覺間就給她營造了報班迫在眉睫的氛圍。
這次繳費后,陳枚沒能等到新的對接老師,反而被所有接觸過的老師拉黑了。后來她通過天眼查發(fā)現,這家考研機構所屬分公司共有14條司法風險,已于2021年7月29日被注銷,這才知道這家機構“垮了”,跑路之前還從她這兒撈了最后一筆。當時她從花唄貸了1.9萬元,直到現在仍在還款,而這些情況她一點也不敢跟家里說。
不過,陳枚覺得對方不是騙子公司,“他們有培訓資質,只是服務質量很差,還偏要吹噓得很厲害。”她在招聘網站上看到機構設營銷崗招聘,才明白所謂的“老師”只是專門負責賣課的社會人士。
秦浩則是被一家考研機構推出的“面授+住宿+督學”套餐所吸引,這家機構宣稱“打造專屬于考研人吃住學一體的備考基地”。跟隨工作人員參觀了樣板間后,秦浩對住宿環(huán)境很滿意,沒多想就交了一個季度的定金。
然而,幾天后,當他來到準備入住的考研宿舍,卻發(fā)現和樣板間完全不一樣,設施設備陳舊,有些還是壞的。宿舍雖然提供熱水,但洗澡一次要收費10元。在照片上看起來很大的背誦室,實際卻很小。最難接受的是宿舍旁邊的工業(yè)園區(qū)經常傳來機器轟鳴的聲音,讓人無法入眠。
花了冤枉錢,秦浩卻沒能“上岸”。離開之前,他們宿舍還被告知損壞了垃圾桶和淋浴頭,但其實一開始就是壞的。秦浩只能和室友每人分攤150元修理費。
為何一些考研培訓機構叫價如此之高,依然有人愿意買單?記者了解到,為了打造賣點,一些考研機構主推所謂的“保過班”,以收取高昂的學費。
對此,有業(yè)內人士稱,這些“保過班”的核心賣點包括一對一輔導、復試“關系運作”和提供考研宿舍等等。此外,他們基本都會承諾,如果考生沒有被院校錄取將全額退款,讓考生和家長“放心”掏錢。但如果考生沒被錄取,他們又會拿出新的話術,勸考生再考一年,把多的費用折算為課時費等等。
記者了解到,一些負責賣課的“老師”入職前要接受專門的培訓,主要涉及機構課程服務、銷售話術、售后維護等內容,有些機構還會對其進行考生咨詢業(yè)務的模擬檢測。
記者以一名咨詢者的身份,走進某考研培訓公司在成都的一家分支機構。一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全科面授班價格由低到高分為普通、加強、特級、超級、至尊5個檔次。其中最高級別的至尊檔價格為15.98萬元,包含5萬元“押金”。講到這里,這名工作人員透露了他們的“賣點”。
“‘押金’的作用是為考生預定復試‘疏通關系’的名額,避免機構考生報考同校同專業(yè)的情況,方便機構操作?!边@名工作人員說,之所以能夠售賣這款服務,是因為機構和高校有業(yè)務合作,與全省范圍內多所高?!瓣P系很硬”,光是她經手服務的考生“上岸”的就有10人以上。其中一個成功案例,就是通過他們機構“疏通”,考生在復試時僅憑背誦一首白居易的詩就低分“逆襲”。
這名工作人員稱,如果考生交了“押金”,進入復試后確認需要該項服務,則還要補交2萬元。如果初試成績較低、院校排名較高,則有可能補交多次?!耙粋€學生因為初試成績太差,在‘運作’階段花了將近15萬元才成功。”
考研機構究竟有沒有如此通天的本領,記者無從考證。不過,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高校辦考研輔導班,高校在職教師也禁止參與考研輔導。如果高校與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合作”,在考試過程中作弊,無疑是自砸招牌,并且觸犯法律。
“事實上,一些機構就算全額退款,總體上也不會虧。”一家不含“保過班”課程機構的銷售人員唐洋告訴記者,這些機構一般會找課時費相對低廉的老師,將成本降到最低,把多出的學費用于機構所在公司的其他投資。唐洋表示,這種做法是一種市場行為,即“通過賭概率的方式玩資金流”。
在商業(yè)人士呂建國看來,在沒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出臺約束的背景下,這些公司“打了一個看似漂亮的擦邊球”——考生和家長成為了公司長達一年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的“貸款銀行”。
舉例來說,如果按招收100 個學生、每個考生繳納10 萬元課程費計算,公司收取1000 萬元資金。一年之后,若只有20%的考生“上岸”,公司就只需要退回800萬元?!霸谧畲蠡鳒p成本的基礎上進行其他產業(yè)投資,相比正規(guī)貸款渠道,其中的利潤十分可觀,而暗藏的風險卻只能由考生和家長承擔。”呂建國說,如果遇到不良機構,考生很可能浪費一年時間甚至幾年。
在一家考研機構從業(yè)9年的李榮生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線下考研機構不少于2000家,線上的各種機構更是多如牛毛。
“考研市場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行業(yè)的崩壞?!崩顦s生告訴記者,為招攬生源,一些機構想出不少“損招”。有的機構匆匆注冊,并無成熟的課程體系,只能照搬他人。有的為了打壓同行,還專門開辟“抹黑同行辦公室”,假裝考生在網上發(fā)帖吐槽其他機構。
當初考研機構找上門來時,陳枚還在知乎、小紅書等APP 上搜索機構關鍵詞,顯示均為好評。事后她才反應過來,當時自己看到的好評很可能是機構買的廣告。
機構跑路后,陳枚到當地派出所報案時,警方認為這種情況無法定性為詐騙,屬于民事糾紛,不予立案,建議她到法院提起訴訟。
但提起訴訟需要舉證材料,陳枚當時并沒有與這家考研機構簽訂任何協(xié)議,只有轉賬記錄和一些聊天記錄,不能形成關鍵證據。后來,陳枚發(fā)現有人在網上發(fā)布了對這家機構的吐槽帖。她嘗試聯(lián)系其他受害者,共同對該機構所在公司進行起訴。但陳枚的想法沒能實現,網絡上的聯(lián)系斷斷續(xù)續(xù),有時候聊不上幾句又擱置了。
“就算簽合同,但這種容易被抓住把柄的承諾,怎么可能寫在合同里?考研機構不會,考生也不想。”陳枚說,嘗試各種辦法維權了半年,她覺得“希望不大了”。
記者發(fā)現,有維權需求的考生不在少數。在某消費者投訴APP 上,關于考研機構的投訴信息共有900多條。
四川省市場監(jiān)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監(jiān)管部門一般會受理虛假宣傳、合同存在“霸王條款”的情況,但如果是機構經營不善,跑路了,消費者要追回自己錢財的確很難。如果通過訴訟渠道成功了,法院可以將機構法定代表人列入全國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促使其履行還錢義務,但消費者短期內也很難拿回自己的錢財。“預付式消費、維權難,是校外培訓行業(yè)長期存在的弊病?!?/p>
李榮生也見過許多考生維權無門。有人找到機構所在街道辦,但街道辦沒有執(zhí)法權,只能對機構進行勸誡。有人選擇將機構告上法庭,但即使勝訴,收回錢款也是遙遙無期。更有公司直接申請破產,使消費者追款成為無解的難題。
一位不愿具名的相關人士透露,對于校外考研機構的監(jiān)督,目前確實存在權責不明、監(jiān)管缺位的情況,亟待相關政策出臺,使該領域得到規(guī)范治理。
“考研培訓行業(yè)存在這些亂象,總的原因還是行業(yè)不夠透明。既需要行業(yè)自律,也需要監(jiān)管部門的介入。”李榮生建議,相關部門應創(chuàng)建查詢機構資質和相關信息的統(tǒng)一平臺,保證考研市場透明化。
“目前可以做的,就是提醒考生加強信息甄別,最基本的就是‘貨比三家’?!崩顦s生認為,考生不要過于依賴網絡信息,而要到實地試聽兩三次課程,向已經報名的學生了解課程服務質量。其次,不要輕信一些機構給出的“跳水式”優(yōu)惠,要考慮到機構運營的成本問題。最后,可以從機構簽訂合同或協(xié)議時所出具的公章來判斷該機構是否受當地教育部門的監(jiān)管。有教育部門資質認定的機構,公章中有“培訓機構”字樣。
回顧自己這段糟心的往事,陳枚表示“可能會繼續(xù)考研,但絕不會再報任何考研機構”。她總結道:“考研是自己的事情,我不會再從外界獲取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