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輝 閆美芳 徐孝軒 趙寶琴
摘 要:為研究軟化水對90°彎管的沖蝕情況,使用CFD-FLUENT數(shù)值仿真,選用RNGk-ε湍流模型,DPM離散相沖蝕模型對兩相流顆粒流場分布、流體流速、流體黏度、顆粒質量流量、顆粒粒徑研究分析。結果表明:隨流體流速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呈增大趨勢;隨流體黏度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先增加后趨于平穩(wěn);隨著顆粒質量流率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呈線性增長;隨著顆粒直徑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呈下降趨勢;沖蝕區(qū)域主要集中于彎管外側壁面,隨變量改變,沖蝕區(qū)轉移到出口區(qū)域,并出現(xiàn)二次碰撞現(xiàn)象。
關鍵詞:DPM模型;沖蝕;Fluent;軟化水;流場分析
中圖分類號:TE97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2)7-0041-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7.009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rosion of 90°elbow by softened water, CFD-FLUENT was use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RNGk-εturbulence model and DPM discrete phase erosion model are used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particle flow field distribution, fluid velocity, fluid viscosity, particle mass flow rate and particle size of two-phase fl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maximum eros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uid velocity.With the increase of fluid viscosity, the maximum erosion rate increases atfirst ,then it tends to be stable.The maximum erosion rat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mass flow rate.And the maximum erosion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diameter.The erosion are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elbow.With the change of the variable, the erosion zone shifts to the outlet zone and secondary collision occurs.
Keywords:DPM model; erosion; Fluent; demineralized water; flow field analysis
0 引言
隨著科技的革新,工業(yè)和農業(yè)等得以迅速發(fā)展,在這些產業(yè)發(fā)展中需要應用一種配件——彎管。例如:自來水廠高壓高流速水流中攜帶碳酸鈣、碳酸鎂等固體顆粒會對管道壁面不斷摩擦沖擊,導致管壁、閥門、彎頭等部件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長時間這樣會嚴重影響使用[1-3]。因此,流體對彎管的沖蝕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研究彎管各種不同形狀與流體之間的阻力作用,減少相關的沖蝕磨損,從而提高彎管的使用壽命,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關于彎管的沖蝕磨損,存在很多的影響因素,包括制作彎管的材料、流體的流速等。目前,國內外有很多研究者們針對彎管沖蝕磨損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分析,F(xiàn)innie認為微切屑是塑性材料沖蝕磨損的主要原因[1-2]。Yap Y J采用計算流體力學軟件,研究了流體阻力內顆粒直徑、管徑之比對彎曲式的沖蝕影響,并得出結論:隨著直徑比的增大,彎曲式被沖蝕的范圍也會相應縮小[3]。張孟昀等人通過加入了DPM離散相模型,深入研究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形下,盲管和彎曲式的內流場分布和沖蝕速度間的關系,并經(jīng)過大量試驗發(fā)現(xiàn)盲管的抗腐蝕能力遠大于彎曲管[4-5]。以上學者并沒有采用DPM模型模擬軟化水對彎管的沖蝕。基于此,采用DPM模型對軟化水沖蝕彎管流場進行分析,為制定軟化水彎管抗沖蝕措施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數(shù)學模型
1.1.1 兩相流方程。質量守恒方程為式(1)。
動量守恒方程為式(2)。
能量守恒方程為式(3)。
式(1)(2)(3)中:ρ代表連續(xù)相氣體密度,kg/m3;t代表停留時間,s;u代表流體在三個方向上的加速矢量;μ代表等量黏度,Pa·s;p代表經(jīng)過修正后的壓強,Pa;htot則代表總焓,J/mol;P代表靜水壓力,Pa;λ代表導熱系數(shù),W/(m·K);T代表熱力學工作溫度,K;τ代表黏性應力張量;Sm代表動能來源;SE代表電能量,W/m3。
1.1.2 湍流模型RNGk-ε方程。RNG模型是利用重整化群論計算技術推導得出的。它在形狀上和標準模型很相似,但同時有較大的提高,并具有以下好處:改善了快速應變流的精度,也改善了渦流的精度。這種特點使RNG模型比標準模型更準確、更安全,適合于更寬泛的流量分類[6]。
RNG模型的形式與標準模型類似式(4)(5)。
式(4)(5)中,Gk代表因為平均速度梯度變化所形成的湍流動能,根據(jù)在k-ε模式中湍流形成的能量建模估計;Gb是由浮力所形成的湍流動能;Ym描述了可壓縮空氣湍流中的直流電壓脈動與擴張,對總耗散量的貢獻;αk和αε是有效普朗特數(shù);Sκ和Sε是用戶定義的源術語。
1.1.3 DPM模型。DPM模型采取歐拉-拉格朗日教學方式計算結果,連續(xù)相采取歐拉方式計算結果,離散相采取拉格朗日方式計算結果。通過解決Navier-Stokes方程組,把液相看作一種持續(xù)體,并通過在測量的流體場中跟蹤大量粒子、泡沫或水滴來解決分散相。分散相能夠通過和流體參數(shù)相互轉換為動量、質量和動能。在液相計量過程中,可以按照給定的時間間隔分別計量顆?;蛞旱瘟鲃榆壽E。
力平衡將粒子慣性與作用在粒子上的力方程如式(6)。
其中,F(xiàn)是附加加速度(力/單元質點質量)項,F(xiàn)D(u-up)為對每單位質點質量的最大摩擦力,如式(7)。
這里的u是液相速度,up是顆粒轉速,μ是流體的分子黏度,ρ是流體密度,ρp是粒子密度,dp是顆??讖?。Re是相對雷諾數(shù),定義公式為式(8)。
其他力包括虛擬質量力,即加速粒子周圍流體所需要的力。方程如式(9)。
其中,Cvm是默認值為0.5的虛擬質量因子。
由于流體中的壓力梯度,會產生額外的力,計算公式如式(10)。
1.1.4 壁面reflect模型。
在碰撞過程中,小顆粒粒子之間會有動量、能量上的損失,反彈后的速度比反彈之前速度下降,所以如上reflect模型中的能量恢復系數(shù),恢復能力和動量損失。eN和eT分別是法向恢復系數(shù)和切向恢復系數(shù)。
2 模型數(shù)據(jù)
研究采用普通90°彎管,直徑D=40 mm,彎曲半徑R=60 mm,入口直管和出口直管均為100 mm。
2.1 邊界條件
2.1.1 材料設置。此研究連續(xù)相是液相,即液態(tài)水,離散相是固態(tài)碳酸鈣顆粒。連續(xù)相溫度20 ℃,密度998.2 kg/m3,比熱容4 182 J/(kg·K)。離散相碳酸鈣顆粒密度2 650 kg/m3,粒徑0.01~0.15 mm,總流率為0.08~0.25 kg/s。顆粒的溫度和連續(xù)相溫度保持一致,速度保持穩(wěn)定。
2.1.2 總體設置。打開general中的gravity,y方向設置成-9.81 m/s2,在units中的temperature中將單位設置成℃。
2.1.3 邊界條件設置:入口設置為速度入口邊界條件,壓力為0 MPa,湍動率為0.05%,湍動黏度比率為10,DPM模型設置為escape。出口設置成壓力出口邊界條件,出口氣壓為1 MPa,湍動率為5%,黏度比率同樣為10,DPM模型可以選擇escape或者trap。如果選擇trap即可捕捉碳酸鈣顆粒,檢測是否有顆粒沉降,避免沒有從邊界出口流出。壁面設置為無滑移,DPM設置為reflect。
2.1.4 方程。動量和壓力采用二階迎風,湍動采用一階迎風。求解器設置為simple算法,打開能量方程并采用基于壓力瞬態(tài)求解器??刂破鳛槟J。采用Hybrid初始化,它使用9次迭代的方法將初始值初始化。
2.2 網(wǎng)格無關性驗證
對彎管模型進行非結構性網(wǎng)格劃分,見圖1。由于邊界有黏性底層,故設置了5層邊界層,每層增長速率為1.2,對彎管部分進行加密處理。在數(shù)值分析模擬過程中,為了減小網(wǎng)格數(shù)量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此研究試驗了不同數(shù)量的網(wǎng)格,5 510、7 826、10 501、25 640、44 910、65 429等,發(fā)現(xiàn)網(wǎng)格數(shù)量達到44 910后對數(shù)值仿真結果影響很小,達到網(wǎng)格無關性要求,此研究網(wǎng)格選取44 910進行模擬。
3 不同因素對彎管沖蝕影響數(shù)值分析
3.1 彎管內部流場情況
彎管內流體流速為5 m/s,水流黏度為0.005 kg/(m·s),離散相碳酸鈣顆粒質量流率為0.006 kg/s,顆粒直徑為300 μm情況下內部流場情況。入口連接的水平管道的壓強與流量已取得了比較平衡的狀況,而根據(jù)流體力學邊界層,靠近壁面的流速呈指數(shù)下降。流體在流經(jīng)彎管的彎頭時與固體粒子撞擊壁面后,有動力和熱能的損失,并反彈出現(xiàn)了二次流現(xiàn)象,相應的壓強場和速率場變化。在彎式外側的壓強值很大,因為流體在彎式出形成的離心力,依靠外側提供才可以完成圓周運動。相比,內側壓力值大大下降,但由于壓力轉變?yōu)閯幽埽瑑缺诹魉傧鄬^大。因此一般在外壁面發(fā)生沖擊腐蝕,當速度值增大到一定程度,內側出口壁面同樣會有沖蝕,但沖蝕程度遠小于外壁。
3.2 不同入口流速對彎管沖蝕破壞的影響
當水流黏度為0.005 MPa·s,碳酸鈣顆粒的質量流率為0.006 kg/s,顆粒直徑為300 μm,顆粒與連續(xù)相速度溫度相同時,分析不同入口流蘇對管道沖蝕磨損的影響為5 m·s-1、15 m·s-1、25 m·s-1、30 m·s-1 35 m·s-1、40 m·s-1,如圖2。
結果如圖3,在5 m/s低速流動下管道處于較低的沖蝕程度,上游下游直管道幾乎沒有沖蝕,這是因為在重力影響下,顆粒沿著水平或者豎直直線流動,顆粒幾乎不接觸壁面。在15 m/s時,下游壁面開始出現(xiàn)小面積沖蝕,25 m/s、40 m/s沖蝕程度更加嚴重。這是因為流速增大時顆粒擾動增加,相同時間內有更多顆粒碰觸壁面,動能的增加會使顆粒發(fā)生二次碰撞,所以會在下游壁面出現(xiàn)沖蝕現(xiàn)象。沖蝕區(qū)域隨著流速增加逐漸向后上側移動。壓強也隨著增加而增加,在5~25 m/s速度區(qū)間,呈線性增加,25 m/s之后呈指數(shù)增長。
3.3 不同水流黏度對彎管沖蝕
當連續(xù)相流速為25 m/s,碳酸鈣顆粒的質量流率為0.006 kg/s,顆粒直徑為300 μm,顆粒與連續(xù)相速度溫度相同時,研究不同水流黏度對管道沖蝕的影響,為0.001 MPa·s、0.003 MPa·s、0.005 MPa·s 0.007 MPa·s、0.009 MPa·s,具體如圖4所示。
結果如圖5所示,在0.003 MPa·s時產生轉折點,則0.003 MPa·s為臨界水流黏度。低黏度下,沖蝕區(qū)域存在與下游內側,隨著黏度增大,擴展到下游中間側;達到0.007 MPa·s后最大沖蝕速率保持平穩(wěn),沖蝕區(qū)域呈現(xiàn)片狀區(qū)域連續(xù)形狀,由彎管外側延伸到出口內側。這是因為黏度達到一定值,顆粒與連續(xù)相有較大的黏附力,脫離原始運動方向,跟隨流體運動的趨勢增大。
3.4 不同CaCO3顆粒質量流量對彎管沖蝕破壞的影響
當連續(xù)相流速為25 m/s,連續(xù)相黏度為0.005 MPa·s,顆粒直徑為300 μm,顆粒與連續(xù)相速度溫度相同時,研究不同顆粒質量流量對管壁沖蝕的影響,為0.002 kg/s、0.004 kg/s、0.006 kg/s、0.008 kg/s、0.010 kg/s,具體如圖6。
結果如圖7所示。隨著質量流量的增大,最大沖蝕速率也增大,并呈現(xiàn)線性增長,顆粒對彎管部分以及下游內側會有二次沖蝕。沖蝕最嚴重的區(qū)域仍是彎管外側,且隨著質量流量增大,沖蝕區(qū)面積增大。這是因為單位時間內流經(jīng)管壁的粒子數(shù)隨質量流量增加而增多,單位時間內與管壁碰撞的粒子數(shù)量增加,從而加重了沖蝕。
3.5 不同顆粒直徑對彎管沖蝕的影響
當連續(xù)相流速為25 m/s,連續(xù)相黏度為0.005 MPa·s,顆粒質量流量為0.003 kg/s,顆粒與連續(xù)相速度溫度相同時,探究不同顆粒直徑對管壁的沖蝕顆粒直徑為100 μm、200 μm、300 μm、400 μm、500 μm。具體如圖8。
結果如圖9所示。在顆粒質量流量一定的情況下,隨著顆粒直徑增大,沖蝕速率逐漸下降,在300 μm后逐漸呈平穩(wěn)趨勢。這是因為連續(xù)相和離散想液固兩相耦合作用,小顆粒與管壁碰撞機會更多,碰撞更充分。而大顆粒本身的動能大部分轉移到連續(xù)相中,并且大顆粒之間互相碰撞的機會和強度會增多,與管壁的碰撞強度會大大下降。同時,大顆粒質量比小顆粒大,因重力而造成的停滯作用對后續(xù)顆粒的沖蝕產生阻礙,因此,沖蝕速率會逐漸保持平穩(wěn)。
4 結語
通過對自來水廠攜帶碳酸鈣顆粒水流流經(jīng)90°彎管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分別以流體流速、流體黏度、顆粒質量流率、顆粒直徑作為變量,研究發(fā)現(xiàn):隨流體流速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呈增大趨勢,一定流速時會有下降點;隨流體黏度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先增加后趨于平穩(wěn);隨著顆粒質量流率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呈線性增長;隨著顆粒直徑增大,最大沖蝕速率呈下降趨勢;沖蝕區(qū)域主要集中于彎管外側壁面,隨著變量的增大,區(qū)域會轉移到靠近出口區(qū)域,并且會出現(xiàn)二次碰撞現(xiàn)象,在下游直管內的壁面出現(xiàn)沖蝕區(qū)域。
參考文獻:
[1] FINNIE I.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erosion of ductilemetals[J]. Wear, 1972, 19 (1): 81-90.
[2] FINNIE I. Erosion of surfaces by solid particles[J].Wear, 1960, 3 (2): 87- 103.
[3] YAP Y J.CFD study of sand erosion in pipeline[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9,1(17): 269-278.
[4] 張孟昀,馬貴陽,李存磊,等.彎管與盲通管沖蝕磨損對比分析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7,13(3):76-81.
[5] 黃坤,鄧平,李岳鵬,等.氣固兩相流90彎管抗沖蝕結構優(yōu)化[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9,15(8):94-100.
[6] 李滄,孫寶財.彎管中氣固兩相流沖蝕模擬研究[J].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20,46 (4):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