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成芳,劉明德,韋鵬練
(廣西大學林學院,南寧 530004)
竹材顏色是材質(zhì)評價的指標之一,直接影響竹材的應(yīng)用價值及觀賞價值。竹材在受到外界環(huán)境刺激以及進行加工工藝時,其顏色會發(fā)生顯著變化。在外界環(huán)境刺激,如光照、水分和熱量等因子的綜合影響下,導(dǎo)致木材或竹材表面發(fā)生緩慢的物理和化學變化[1],其材色也變得不穩(wěn)定;在對竹材進行加工工藝,如熱處理[2-11]、高溫熱處理[12,13]、飽和蒸氣熱處理[14,15]時,通過改善竹材材性,從而使其材色更加均勻、穩(wěn)定,增加竹制品的觀賞價值。除此之外,也有學者研究了激光照射[16]、氙燈照射[17,18]對竹材顏色的影響,洪游游等[19]還對熱處理工藝參數(shù)進行了優(yōu)化研究。目前,關(guān)于熱處理竹材顏色方面的報道已有較多研究,紫外線照射對竹材顏色的影響也有相關(guān)文獻報道,而關(guān)于竹材在多因素綜合影響下顏色變化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紫外線照射、噴淋水分和冷凝3種方式處理竹材,探究不同竹齡在多處理方式的綜合影響下,竹材顏色變化規(guī)律,以期為竹材的合理選擇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新鮮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var.pubescens)取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竹齡分別為4、5、6、7、8年的毛竹各3株,從離地處開始取整株,分別取每株的第九節(jié)(基部)、十九節(jié)(中部)、二十九節(jié)(稍部)竹筒,將每個竹筒沿弦向方向均分成5個試件。
加速老化試驗機(UV-B波長范圍為280~320 nm,UV-A波長范圍為320~360 nm,輻照強度0.45~1.00 W/cm2連續(xù)可調(diào),東莞勤卓UV3型號);CM-2500c測色儀(配備45/0光學系統(tǒng),360~740 nm波長范圍、10 nm分辨精度),日本柯尼卡美能達公司。
耐老化試驗參數(shù)設(shè)置及流程:選擇燈管型號UVA-340,光照度0.89 W/m2,光照溫度60℃,紫外光照4 h,隨后噴淋15 min,再然后冷凝3 h 45 min,模擬毛竹在外界的生活環(huán)境過程,1個周期8 h,反復(fù)循環(huán)。首先在每個試件的竹青側(cè)上標記3個測試點,并對新鮮毛竹試件進行材色的定量表征,作為對照;然后將試件進行耐老化試驗,進行5個周期的循環(huán),每隔1個周期將其取出,對測試點進行材色的測試并記錄。按照1976年國際照明委員會(CIE)標準色度系統(tǒng)進行分析,其中主要參數(shù)有:明度值(L*),其范圍由0~100表示顏色從深(黑)到淺(白);紅綠軸色品指數(shù)(a*),其范圍在±60之間,表示顏色從紅(正)到綠(負);黃藍軸色品指數(shù)(b*),其范圍在±60之間變化,數(shù)值越大表示顏色越近黃色,數(shù)值越小代表越接近藍色;并將測得的均值按以下式(1)計算得到竹材總色差ΔE*。
式中,ΔE*為毛竹竹材的總色差,L n、a n、b n分別為耐老化處理第n次時的平均明度值、紅綠軸色品指數(shù)值、黃藍軸色品指數(shù)值,L0、a0、b0為竹材未處理時的平均明度值、紅綠軸色品指數(shù)值、黃藍軸色品指數(shù)值。
采用Origin軟件進行制圖與分析。
不同竹齡、不同竹稈部位毛竹竹材經(jīng)耐老化處理后,其L*的變化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毛竹竹材明度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竹材的L*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在前8 h內(nèi)毛竹竹材L*的增加速度較快,隨著處理時間的加長,竹材明度的增加速度變緩慢。從圖1A中可知,不同竹齡毛竹竹稈基部的明度差異較小;處理前,7年生毛竹竹材明度最低,為44.42,4年生毛竹竹材明度最高,為48.54;處理后,8年生毛竹竹材明度最高,為60.47,6年生毛竹竹材明度最低,為57.15。從圖1B中可知,不同竹齡毛竹竹稈中部的明度差異明顯;處理前,8年生毛竹明度為55.35,為4年生的1.28倍,5、6、7年毛竹明度差異較小,分別為49.31、49.90、49.79;處理后,4、5、6、7年和8年毛竹明度分別達到51.5、62.42、63.00、59.82、65.57。從圖1C中可知,處理前毛竹稍部的明度大小為:7年(54.20)>5年(52.63)>8年(51.80)>6年(50.17)>4年(42.14),說明竹材在立柱狀態(tài)下4年生毛竹稍部顏色較其他竹齡更深;與未處理相比,處理后的毛竹明度均呈上升趨勢,不同竹齡上升幅度大小為:4年(23.04%)>8年(22.58%)>6年(22.56%)>5年(16.34%)>7年(11.08%),說明不同竹齡毛竹受老化處理后,竹材顏色受影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8年生毛竹竹材明度最高,其竹材顏色最淺,4年生毛竹竹材受影響程度最高,但是明度最低,說明其竹材顏色較深。
圖1 耐老化處理對竹材明度L*的影響
不同竹齡、不同竹稈部位毛竹竹材經(jīng)耐老化處理后,其a*的變化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毛竹竹材的a*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上升趨勢,說明毛竹在耐老化處理過程中竹材顏色向紅色正方向變化;不同竹齡、不同竹稈部位毛竹竹材a*的變化趨勢存在一定差異。從圖2A中可知,不同竹齡毛竹在處理8 h后材色增加幅度最大,4、5、6、7、8年分別增加了6.04、5.12、5.44、5.60、3.62,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毛竹的a*持續(xù)增大,最后趨于穩(wěn)定,4、5、6、7、8年分別達到8.04、6.58、6.74、5.66、4.30。從圖2B中可知,處理前不同竹齡毛竹竹稈中部之間無明顯差異,隨著處理時間的加長,4年生毛竹與其他竹齡之間的差距增大,最終達7.32,約為8年生毛竹a*的1.8倍。從圖2C中可知,處理前毛竹稍部的a*為:4年-3.74、5年-1.48、6年-1.94、7年-1.34、8年-1.66,處理后毛竹稍部的a*為:4年7.18、5年4.74、6年5.27、7年4.64、8年2.95。
圖2 耐老化處理對竹材紅綠軸色度指數(shù)a*的影響
不同竹齡、不同竹稈部位毛竹竹材經(jīng)耐老化處理后,其b*的變化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4年生毛竹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其b*出現(xiàn)明顯變化,而其他竹齡毛竹的b*的并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大致呈上升趨勢,上升幅度較小,甚至個別試件的b*出現(xiàn)下降現(xiàn)象,說明竹材表面顏色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開始向遠離黃藍軸的中心軸方向發(fā)展。從圖3A中可知,毛竹竹材在處理過程中,竹材b*的變化整體呈增加趨勢,其中6年生和8年生竹材在處理24 h后b*出現(xiàn)明顯下降,而隨著處理時間增加,竹材的b*又開始增加;4年生竹材的b*在處理前期增加速度較快,隨著處理時間加長,增加速度變緩,并在處理32 h后,開始出現(xiàn)下降現(xiàn)象;處理后毛竹竹材的b*為:4年27.48、5年21.69、6年21.33、7年19.36、8年15.41。從圖3B中可知,處理時間為8 h時,8年生毛竹的b*下降了25.22%,而其他竹齡毛竹則呈上升趨勢,增加幅度為:4年69.99%、5年29.82%、6年31.94%、7年17.93%;與未處理材相比,處理后竹材的b*增加到4年22.24、5年18.53、6年18.31、7年16.35、8年14.21。從圖3C可知,毛竹稍部b*的變化規(guī)律與中部相似,處理前毛竹竹材的b*為4年12.34、5年9.95、6年11.82、7年9.31、8年13.22,處理后毛竹竹材的b*為4年25.63、5年18.06、6年21.66、7年16.58、8年14.92;從增加幅度來看,4年生毛竹b*增加的幅度最大,與未處理材相比,處理后竹材的b*增加了9.9,8年生毛竹b*的增加幅度最小,為1.7。
圖3 耐老化處理對竹材黃藍軸色度指數(shù)b*的影響
圖4為不同竹齡、不同竹稈部位毛竹竹材經(jīng)耐老化處理,總體色差隨處理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由圖4可知,毛竹竹材前兩次老化處理總體色差變化較小,隨著處理周期的增加,竹材的ΔE*出現(xiàn)急劇增加,隨后趨于平緩,不同竹齡之間ΔE*的差異也較為明顯,說明處理后竹材的顏色與未處理竹材的顏色差異較大,不同竹齡之間竹材顏色的差異較大;不同竹齡竹材基部、中部和稍部ΔE*的變化不太一致。4年生竹材基部、中部和稍部ΔE*的變化趨勢相同,隨處理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同時也是色差變化最小的竹齡,5年、6年和7年竹材基部ΔE*的變化規(guī)律為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的趨勢,8年生竹材基部ΔE*的變化為先下降后增加的趨勢;5、6、7年和8年毛竹竹材的中部和稍部ΔE*的變化趨勢為先下降后增加,最后趨于平緩。
圖4 耐老化處理對竹材總體色差ΔE*的影響
耐老化處理對毛竹材色L*、a*、b*的影響較為顯著,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大致呈現(xiàn)先升高后平緩的趨勢,表明處理后的竹材與未處理竹材相比顏色偏紅、偏黃且偏淺。于海霞[20]研究表明,光老化處理后的竹材明度和色調(diào)降低,紅綠指數(shù)a*、黃藍指數(shù)b*明顯增加,材色向紅-黃方向變化,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有一定偏差,可能是因為兩者對竹材的處理方式不同。不同竹齡毛竹竹材對老化處理的響應(yīng)存在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不同竹齡竹材中細胞壁結(jié)構(gòu)[21]和化學組分[22]的不同,從而引起在耐老化處理過程中竹材顏色不同程度的變化。研究表明,熱處理竹材后,木質(zhì)素中的發(fā)色基團增多,使得竹材顏色變暗加深[23];氙燈照射后的竹材,木質(zhì)素含量降低,顏色變化較大[24];色差ΔE*的變化也與竹材中綜纖維素、α-纖維素和酸不溶木素的含量存在明顯相關(guān)性[25,26]。而在老化過程中,處理前后竹材顏色差異大,可能是因為紫外線照射后,木質(zhì)素出現(xiàn)降解[27,28],細胞壁開始分解[29],竹材中的酸不溶木素增加[30],從而導(dǎo)致竹材材色的不穩(wěn)定,降低竹材的觀賞價值。因此,研究不同竹齡耐老化后顏色的變化,幫助人們了解不同竹齡、不同竹稈部位竹材材色的穩(wěn)定性,合理選擇竹材利用竹材,對充分發(fā)揮竹材應(yīng)用價值及觀賞價值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