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亞熱帶不同人工林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及土壤質(zhì)量評價

2022-05-24 06:57:26袁星明朱寧華周光益蒙敏燕吳尚勇楊樂蘇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木荷土壤有機林分

袁星明,朱寧華,郭 耆,周光益,蒙敏燕,吳尚勇,楊樂蘇

(1.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2. 廣西生態(tài)職院教學實驗林場,廣西 柳州 545004;3.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520)

森林土壤是維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組成和動態(tài)平衡的重要因子,它是植物生存的基質(zhì),也是物質(zhì)循環(huán)、能量流動、水分平衡等眾多生態(tài)活動的載體[1]。土壤肥力是土壤理化性質(zhì)和生物性質(zhì)的綜合反映,影響植被的發(fā)生、發(fā)育和演替進程,同時植物群落結(jié)構(gòu)及其產(chǎn)生的凋落物以及營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環(huán)境都會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養(yǎng)分的分布和循環(huán)[2-3]。植被的凋落物和枯木的理化性質(zhì)決定了養(yǎng)分的降解速度和生物有效性,枯枝落葉分解完成后,根系會重新分配養(yǎng)分,從而決定養(yǎng)分積累的垂直和水平變化[4],各個土壤類型在不同的植被類型中均表現(xiàn)出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并隨著植被的演替而發(fā)生變化[5-6]。因此,森林土壤的肥力因植被的類型、結(jié)構(gòu)和演替年限的不同而不盡相同[7]。

近年來,人工林所引起的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受阻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不穩(wěn)定等諸多問題已引起廣泛關(guān)注,土壤肥力已成為人工林恢復與重建工程的關(guān)鍵所在[8]。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對不同氣候帶的不同植被類型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和土壤質(zhì)量的研究表明,植被恢復后,不同林分類型土壤養(yǎng)分含量差異顯著,土壤改良效果闊葉林優(yōu)于針葉林,有林地優(yōu)于荒草地[9-10];不同植被恢復模式下,鄉(xiāng)土樹種的土壤質(zhì)量改善能力優(yōu)于外來樹種,造林時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以植被自然正向演替改良土壤質(zhì)量[11-12];人工林土壤養(yǎng)分的吸收量和實際歸還量不均衡是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重要原因,其中,針葉人工林加劇了土壤地力退化[13-14]。盡管有關(guān)植被恢復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報道較多,但主要集中在不同的海拔、地形、成土母質(zhì)、林分起源等因素對森林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而不同的立地條件可能造成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具有較強的異質(zhì)性[15]。然而,在南亞熱帶區(qū)域,針對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不同樹種在同一時間營造的人工純林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卻鮮見報道。

為此,本文選取柳州市沙塘林場馬尾松采伐跡地上1987 年營造的木荷(Schima superbaGardn.et Champ.)、杉 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藍果樹(Nyssa sinensisOliv.)、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Lec.)4 種人工純林為研究對象,以未造林灌草地為對照,旨在分析不同樹種組成的人工純林在經(jīng)過33 年生長后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和化學計量學特征,揭示在相同立地條件下不同人工林恢復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規(guī)律,并對不同林分的土壤質(zhì)量進行評價,以期為柳州丘陵地區(qū)人工林營造及可持續(xù)經(jīng)營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柳州市沙塘林場(109°21′~109°28′ E,24°27′~24°34′ N),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均氣溫20.1 ℃,年均日照時間1 634.9 h,年均降水量1 200~1 500 mm,月年均蒸發(fā)量1 599.8 mm,年均相對濕度78%,年均無霜期長達357 d。林場海拔區(qū)間150~230 m,主要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土壤為砂巖發(fā)育成的紅壤,土壤深厚且層次不明顯。造林地之前為馬尾松林分,馬尾松皆伐后,在其采伐跡地上營造人工林,初植密度2 500 株·hm?2,現(xiàn)存人工林1 000.5 hm2,其中,木荷1.3 hm2,杉木2.1 hm2,藍果樹2.0 hm2,米老排4.7 hm2,4 種林分均為1987 年造林;灌草地則是在馬尾松采伐跡地上次生演替而來,長年無人為干擾。

1.2 研究方法

2020 年8 月中旬,在馬尾松采伐跡地的連續(xù)山地選取木荷、杉木、藍果樹、米老排4 種林分,對照灌草地遵循就近原則選取,林分平均海拔160 m。在各個林分中至少間隔20 m 設置3 個代表性樣地(20 m × 20 m)。再在每個樣地內(nèi)選取3 個土壤取樣點,除去表面植被和凋落物,用100 cm3的土壤環(huán)刀(土鉆:型號Edelman,產(chǎn)地Germany)分別采集不同層次(0~15、15~30、30~50、50~70、70~100 cm)土樣,用于測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同時取500 g 左右土樣裝入樣品袋,剔除較大的植物殘體和石渣,風干后研磨用于測定土壤化學性質(zhì)。對樣方內(nèi)胸徑≥1 cm的喬木每木檢尺,記錄種名、胸徑、樹高,同時在每個樣方內(nèi)隨機布設2 個2 m × 2 m 小樣方進行灌草調(diào)查,記錄灌草的種名、株數(shù)、蓋度、高度。各林分基本情況見表1,其中,主要灌草植被有羅傘(Brassaiopsis glomerulata(Bl.) Regel)、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Brongn.)、狗脊(Cibotium barometz(L.) J.Sm)、弓果黍(Cyrtococcumpatens(L.) A. Camus)、玉葉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Ait.f.)、半邊旗(Pteris semipinnataL.)、小蠟(Ligustrum sinenseLour.)、粗葉榕(Ficus hirtaVahl)等。

表1 樣地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ample plot

1.3 土壤理化性質(zhì)測定方法

土壤物理性質(zhì)測定: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yè)行業(yè)標準-森林土壤分析方法[16]。

土壤化學性質(zhì)測定[17]:pH 值用土水比1∶2.5 pH 計法,土壤有機碳用重鉻酸鉀容量外加熱法,全氮含量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全磷含量用王水酸熔—鉬銻抗比色法,全鉀含量用王水酸熔—火焰光度計法,堿解氮含量用堿解擴散法,有效磷含量用鹽酸—氟化銨法,速效鉀含量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陽離子交換量用乙酸銨靜置交換法,土壤水溶性硫酸根離子用分光光度法。

1.4 土壤質(zhì)量綜合評價方法

用模糊數(shù)學原理對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實現(xiàn)對各土壤性質(zhì)的量綱歸一化,使得各個指標具有可比性。當土壤指標對土壤功能呈正相關(guān)時,將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土壤有機碳、全N、全P、全K、堿解N、有效P、速效K、陽離子交換量、硫酸根離子分為“S”形,當土壤指標對土壤功能有一個最佳的適宜范圍時,將pH 值、土壤密度分為拋物線形[18-19]。其公式分別為:

式(1)中:Xi為各個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值;X表示各個評價指標原始數(shù)值;Xmax和Xmin分別表示各個評價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然后,進行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檢驗后的數(shù)據(jù)經(jīng)過主成分分析得到成分矩陣、成分得分系數(shù)矩陣、特征值、貢獻率和公因子方差。提取特征值>1 的主成分,根據(jù)成分得分系數(shù)構(gòu)建數(shù)學模型,如公式(2)。最后根據(jù)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quán)重,加權(quán)求和。

式(2)中:F為土壤質(zhì)量綜合指數(shù),n為主成分數(shù)量;ai為各個因子的得分系數(shù)。

1.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采用Excle 2016 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采用SPSS 26 進行顯著性檢驗、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以及主成分分析,用Origin 2018 作圖。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土壤物理性質(zhì)

由圖1(a)可知:各個林分的土壤密度隨著土層加深而增加。5 種林地的平均土壤密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杉木林(1.39 g·cm?3)>藍果樹林(1.37 g·cm?3)>灌草地(1.35 g·cm?3)>木荷林(1.28 g·cm?3)>米老排林(1.25 g·cm?3),但差異不顯著(p>0.05)。杉木林每層土壤密度均高于其他林分的同層土壤,說明杉木林林地可能因枯落物少、須根多粗根少等原因,對土壤物理性質(zhì)(密度)改善不如闊葉樹種。

土壤孔隙度衡量土壤透氣和水分滲透程度,影響土壤與大氣之間的水氣交換和植物對土壤中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由圖1(c、d)可知:同種林分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都整體上呈現(xiàn)逐漸遞減的趨勢。不同林分間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差別明顯,闊葉林的土壤孔隙度大于針葉林,可能是闊葉林的凋落物量大,凋落物的分解有利于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活動,并且闊葉林的根系發(fā)達,使得土壤顆粒疏松,透氣性和透水性增加;而針葉林土壤透氣保水性相對較差,這也證明了杉木林土壤密度大,含水率低。灌草地土壤孔隙度與米老排林相近,表明灌木和草本能夠改良土壤孔隙度。

注:SS:木荷;CL:杉木;NS:藍果樹;ML:米老排;GCD:灌草地。不同的小寫字母表示同一森林類型不同土層間差異顯著(p<0.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不同森林類型同一土層差異顯著(p<0.05)。下同。Notes: SS:Schima superba; CL:Cunninghamia lanceolata: NS:Nyssa sinensis; ML:Mytilaria laosensis; GCD: irrigated grassland. The same as below.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the same forest type (p<0.05), and different upp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me soil layer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p<0.05). The same below.

2.2 土壤化學性質(zhì)

2.2.1 土壤pH 值和有機碳含量 土壤的pH 值是由土壤母質(zhì)、氣候和林分經(jīng)營措施綜合控制的,與微生物的活動、土壤元素的轉(zhuǎn)移有關(guān),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重要影響。圖2(a)表明:不同森林類型土壤pH 值的平均變化范圍為3.94~5.12,土壤呈強酸性或酸性,pH 值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林分的土壤pH 值無明顯差異,其中,米老排林的平均pH 值最高,為4.77,木荷林的平均pH值最低,為4.09。

圖2 5 種林分類型土壤pH 值和有機碳含量變化Fig. 2 Changes of soil pH value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five stand types

土壤有機碳作為林木營養(yǎng)的來源,直接影響和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和微生物特性。圖2(b)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機碳具有明顯差異,且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少,0~15 cm 層土壤有機碳含量明顯高于其它土層,表聚效應明顯,其中,木荷林0~15 cm 層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高,達18.36 g·kg?1。平均土壤有機碳含量依次為米老排林(9.70 g·kg?1)>木荷林(9.04 g·kg?1)>藍果樹林(5.51 g·kg?1)>灌草地(4.15 g·kg?1)>杉木林(3.26 g·kg?1)。與對照灌草地相比,營造米老排、木荷、藍果樹人工林能分別提高133.7%、117.8%、32.8%的土壤有機碳,而營造杉木人工林對土壤有機碳的貢獻還不如灌草地,說明闊葉樹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效應強于針葉樹。

2.2.2 土壤氮素 全N 是土壤N 的儲備指標,說明了土壤供應N 元素的能力,堿解N 能較好的反應出近期土壤N 的供應狀況和N 的釋放速率。圖3(a、b)表明:全N 含量的范圍為0.30~1.43 g·kg?1,堿 解N 含 量 的 范 圍 為17.17~163.09 mg·kg?1,土壤N 素含量差異顯著(p<0.05),N 素含量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地,同種林分中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米老排林、木荷林、藍果樹林全N 含量和堿解N 含量在0~15 cm 層中差別明顯,全N 含量分別為1.43、1.33、0.99 g·kg?1;堿解N 含量分別為163.09、122.50、90.94 mg·kg?1,但隨著土層深度逐漸增加,3 種林分的全N 和堿解N 在土壤70~100 cm 層的差別不明顯,表明土壤N 素異質(zhì)化的過程受到植物群落組成的制約,米老排林分的N 素積累優(yōu)于其他林分。與對照灌草地相比,營造米老排、木荷、藍果樹、杉木人工林能分別提高117.7%、132.3%、95.4%、33.1%的土壤全N 含量。

圖3 5 種林分類型土壤氮素含量變化Fig. 3 Changes of soil nitrogen content of five stand types

2.2.3 土壤磷素 全P 是衡量土壤中各種形態(tài)P 素的總和,有效P 則衡量土壤供應P 素水平的高低。圖4(a)表明:同種林分各土層的全P 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各林分平均全P 含量依次為藍果樹林(0.27 g·kg?1)>米老排林(0.24 g·kg?1)>木荷林(0.22 g·kg?1)>灌草地(0.21 g·kg?1)>杉木林(0.19 g·kg?1)。與對照灌草地相比,營造米老排、木荷、藍果樹人工林能分別提高12.9%、3.5%、25.5%(依據(jù)原始數(shù)據(jù)計算)的土壤全P 含量,杉木林土壤的全P 含量在所有林分中最低,杉木林生長可能消耗更多的P 元素。圖4(b)表明:5 種林分土壤平均有效P 的含量為0.15~0.46 mg·kg?1,相同林分不同土層間有效P 含量存在顯著差異(p<0.05),總體上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表層有效P 含量明顯大于深層,各個林分0~30 cm 層有效P 含量急劇下降,隨后下降趨勢減緩,木荷林和杉木林0~15 cm 層的有效P 含量約為深層的2 倍。有林地的有效P 含量均高于灌草地,其中,藍果樹林的平均有效P 的含量最高,為0.26 mg·kg?1,而灌草地的平均有效P 含量最低,為0.19 mg·kg?1。

圖4 5 種林分類型土壤磷素含量變化Fig. 4 Variation of soil phosphorus content of five stand types

2.2.4 土壤鉀素 土壤K 素與植物生存息息相關(guān),速效K 含量雖占比極少,但能真實反映土壤中K 含量的供應情況。圖5(a、b)表明:土壤K 素含量在不同林分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同種林分間差異不顯著(p>0.05)。全K 含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趨勢,5 種林分土壤0~15 cm 層的全K 含量均低于土壤深層。灌草地全K 含量最高,均值為23.81 g·kg?1,藍果樹林和米老排林全K 含量相近,均值分別為17.21、19.03 g·kg?1,木荷林和杉木林土壤的全K 含量較少,均值分別為10.63、9.83 g·kg?1。米老排林、藍果樹林、灌草地林的速效K 含量在0~50 cm層呈下降趨勢,之后隨土層深度的增加緩慢上升,木荷林和杉木林總體上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與對照灌草地相比,營造米老排、木荷、藍果樹、杉木人工林使土壤全K 含量分別減少了20.1%、55.3%、27.7%、58.7%,速效K(除米老排林外)也有相似規(guī)律,這種變化規(guī)律暗示了人工林對K 元素的需求量較大,尤其是木荷林和杉木林,因此,在人工林經(jīng)營過程中需要對不同樹種人工林進行針對性的K 元素調(diào)控管理。

2.2.5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硫酸根離子 陽離子交換量是指土壤膠體所能吸附各種陽離子的總量,是土壤肥力形成的基礎(chǔ),直接決定了植物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圖6(a)表明:5 種林分的陽離子交換量變幅為6.15~11.31 cmol·kg?1,平均陽離子交換量含量依次為藍果樹林(10.71 cmol·kg?1)>米老排林(10.56 cmol·kg?1)>灌草地(9.60 cmol·kg?1)>木荷林(7.61 cmol·kg?1)>杉木林(6.68 cmol·kg?1),藍果樹林、米老排林、灌草地的陽離子交換量平均含量相近,木荷林、杉木林的陽離子交換量含量明顯低于其它林分,各林分不同土層的陽離子交換量無明顯差異。根據(jù)土壤陽離子交換量>20 cmol·kg?1為保肥能力強、10~20 cmol·kg?1為中等保肥能力、<10 cmol·kg?1為 弱 保 肥 能 力 可 知[20],藍 果樹、米老排保肥能力中等,灌草地、木荷林、杉木林保肥能力弱。

圖5 5 種林分類型土壤鉀素含量變化Fig. 5 Variation of soil potassium content of five stand types

圖6 5 種林分類型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和硫酸根離子含量變化Fig. 6 Changes of soil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sulfate ion content of five forest types

硫酸鹽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水溶性SO42?的含量會影響土壤含鹽量,從而影響林分的生長。由圖6(b)可知:平均水溶性SO42?含量依次為藍果樹林(52.49 mg·kg?1)>木荷林(48.71 mg·kg?1)>杉 木 林(47.31 mg·kg?1)>米 老 排 林(40.19 mg·kg?1)>灌草地(37.57 mg·kg?1)。有林地的水溶性SO42?含量在0~30 cm 層相近,都呈上升的趨勢,并且50~100 cm 層的SO42?含量(除米老排林50~100 cm 層外)明顯大于表層,而灌草地0~50 cm 層顯著大于50~100 cm 層的SO42?含量,說明環(huán)境對不同森林淺層土壤的SO42?含量的影響相同,林分生長吸附SO42?后,經(jīng)過滲透作用富集在深層土壤中。

2.3 土壤化學計量學特征

由表2 可知:5 種林分的土壤除C:N 和C:P 比值外,其它化學計量比值存在顯著差異。C:N 比值的變化范圍為9.100~10.359,低于中國土壤C:N 的平均范圍(10~12)[21];C:P 比值的變化范圍為25.061~31.245,低于中國土壤C:P 比均值(61)[22];N:P比值的變化范圍為1.917~4.378,低于中國土壤N:P 比均值(5.2)[22]。5 種林分相比,木荷林(除C:N 外)土壤元素比值均最高,而闊葉林C:N、C:P、N:P 比值整體上高于針葉林,針葉林高于灌草地。

表2 不同人工林土壤化學計量特征Table 2 Soil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rtificial forests

2.4 土壤質(zhì)量綜合評價

主成分分析法在可以損失很少的信息的前提下,將不同林分類型的多個土壤理化性質(zhì)指標降維簡化為幾個重要指標,能夠很好的處理各個指標的多重相關(guān)性而又保留獨立性[23-24]。通過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KMO 值等于0.650,說明各個變量間存在較高的相關(guān)性,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為631.475,Sig 值為0.000,說明各個指標數(shù)據(jù)能夠進行因子降維分析,兩項結(jié)果檢驗都表明該數(shù)據(jù)適用主成分分析。表3 表明:公因子方差最小為0.683,說明各個變量都能被很好的表達,按照特征值>1 的原則,提取了3 個主成分因子,其特征值分別為6.257、4.146、1.880,累積方差累積為87.733%,說明提取的3 個主成分可以解釋各個林分87.733%土壤指標的綜合信息,其中,速效K、陽離子交換量、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在第1 主成分發(fā)揮重要作用;土壤有機碳、全N、全K、堿解N、有效磷P 在第2 主成分發(fā)揮重要作用;全P 在第3 主成分發(fā)揮重要作用。

表3 土壤理化性質(zhì)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因子權(quán)重及公因子方差Table 3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load matrix, factor weight and common factor variance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根據(jù)3 個主成分得分系數(shù)建立主成分模型表達式[25],將隸屬度值代入表達式,從而求出各主成分的得分(表4),然后按照各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占總累積方差的百分率,得到各主成分的權(quán)重,最終求得土壤質(zhì)量綜合評價函數(shù),計算公式為:F=0.509 × F1 + 0.338 × F2 + 0.153 × F3。5 種林分的土壤質(zhì)量綜合得分排名為:米老排林(0.393)>藍果樹林(0.363)>木荷林(0.353)>灌草地(0.265)>杉木林(0.244)。

表4 不同林分類型土壤質(zhì)量綜合評價結(jié)果Table 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soil quality of different stand types

3 討論

森林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受到母質(zhì)類型、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以及人為等因素的干擾,具有很強的空間異質(zhì)性,并且隨著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也會不斷的改善[26]。本研究中,同種林分內(nèi)隨著土層變深,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含水率、孔隙度遞減,這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27-28]。不同林分間的土壤物理性質(zhì)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上闊葉林的土壤密度和孔隙度優(yōu)于針葉林。杉木林的枯枝落葉少,且根系(須根多粗根少)集中,減少了土壤有機碳的返還,土壤密度高;而闊葉林的地下根系發(fā)達且向更大范圍伸展,凋落物多且分解快,有效改善了土壤貯水功能和孔隙度。

pH 值會對植物的生長、微生物的正常活動和土壤的肥力狀況及其他理化性質(zhì)產(chǎn)生影響,不同的林分類型會導致土壤pH 值差異顯著[29]。本研究表明,5 種林分的土壤呈強酸性或酸性,比廣西憑祥的人工林土壤pH 值還要低[30],而且5 種林分土壤的SO42?含量在表層土壤相近,有林地深層土壤的SO42?含量明顯大于表層,而灌草地則呈現(xiàn)遞減的趨勢,并且有林地土壤的SO42?含量大于灌草地,說明林分生長會吸附SO42?等酸根離子,并經(jīng)過滲透作用富集在深層土壤中[31],這是否與柳州工業(yè)城市的酸雨污染有關(guān)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傮w看,木荷和杉木林地土壤pH 值、全K、速效K 及陽離子交換量明顯低于其他林分和灌草地,可能是這2 種林分吸收更多的大氣酸性污染物,導致土壤亞系統(tǒng)釋放更多的陽離子,陽離子消耗與酸性物的中和[32]。

土壤養(yǎng)分(如土壤有機碳、N、P、K)由地表枯落物分解、植物根系釋放的養(yǎng)分及根系分泌物所形成,大多先進入土壤表層,隨土壤深度增加進入的有機質(zhì)和養(yǎng)分量逐漸下降,因而表層土壤有機碳、養(yǎng)分含量高于深層土壤[33]。本研究中,5 種林分的土壤有機碳、全N、堿解氮、有效磷隨土層變深而降低,土壤養(yǎng)分表聚效應明顯,與大多數(shù)研究結(jié)果一致[34-36]。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機碳、N、P、K 含量闊葉林高于針葉林,主要原因是土壤養(yǎng)分來源于植物的凋落物,受到凋落物的性質(zhì)和數(shù)量的顯著影響[33],而闊葉林凋落物量大,分解速度快,養(yǎng)分歸還量大,有利于土壤養(yǎng)分的積累[8]。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灌草地相比,營造米老排、木荷、藍果樹、杉木人工林后,對土壤有機碳、有效P、全N、堿解N 的積累具有促進作用,這與譚秋錦等[37]對貴州峽谷型喀斯特地區(qū)不同群落類型土壤肥力的研究一致,說明人工林比灌草更能改善原來立地的土壤肥力;而對于土壤全K 來說,與對照灌草地相比,營造米老排、木荷、藍果樹、杉木人工林后含量顯著減少(尤其是木荷林和杉木林),速效K 也有相似規(guī)律,這種變化規(guī)律暗示了人工林對K 元素的需求量較大。鐘繼洪等[38]研究表明,在雷州半島種植桉樹40 a 后,與原本為稀疏干旱矮草的土壤相比,土壤全K 含量下降了81.7%;龍鵬等[39]對云南棕櫚研究和王清奎等[40]對福建杉木的研究都表明,人工林生長與K 元素含量高度正相關(guān),因此,在人工林施肥中注重K 肥的配比,有利于促進人工林生長及產(chǎn)量的提高。土壤N、P、K 含量與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類標準相比,土壤有機碳、全N、堿解N、全K 含量屬于中下水平,全P、速效K 屬于低水平,有效P 屬于極低水平,這與中國亞熱帶丘陵地區(qū)的紅壤嚴重缺P 有關(guān)?;瘜W計量特征C:N、C:P、N:P 比值闊葉林高于針葉林,但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林分土壤養(yǎng)分需要適當?shù)娜藶楦深A。

土壤綜合質(zhì)量綜合得分排名為:米老排林>藍果樹林>木荷林>灌草地>杉木林。闊葉林的土壤質(zhì)量高于針葉林,闊葉林養(yǎng)分返還速率快,對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養(yǎng)分具有顯著的意義[41]。針葉林的土壤質(zhì)量低于灌草地,可能是因為灌草地長年未人為干擾,自然演替后灌草種類和數(shù)量增多,形成結(jié)果較為穩(wěn)定的群落,植物吸收量小,土壤也沒有發(fā)生礦物元素淋失的現(xiàn)象,灌草植被自然恢復比針葉人工林改善土壤的效果更有優(yōu)勢[8]。本研究只對采伐跡地上不同人工林生長和灌草自然恢復33 a 后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進行了綜合質(zhì)量評價,其結(jié)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充分考慮研究區(qū)的氣候、生物、成土母質(zhì)、林下更新、林分經(jīng)營措施等因素對林地土壤質(zhì)量的影響,使得土壤綜合質(zhì)量評價的結(jié)果更客觀事實。

4 結(jié)論

柳州市沙塘林場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受到林分類型的明顯影響,5 種林地土壤的N、P、K 含量和C:N、C:P、N:P 比值都偏低,不同林分間具有明顯差異。從土壤改良角度看,闊葉林比針葉林能更有效地積累土壤有機碳、N 和P 等養(yǎng)分,并明顯地提高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等。與對照灌草地相比,營造米老排、木荷、藍果樹、杉木人工林后使土壤全K 含量明顯減少,速效K(除米老排林外)也有相似規(guī)律,這種變化規(guī)律說明了人工林(尤其是木荷林和杉木林)對K 元素的消耗量大,因此,在管理不同森林類型時應針對性地進行肥料類型的施用,尤其是K 元素調(diào)控管理。土壤質(zhì)量綜合評價結(jié)果顯示,闊葉林優(yōu)于針葉林與灌草地,在今后的人工林營造和森林質(zhì)量提升管理的實踐中,應優(yōu)先考慮鄉(xiāng)土闊葉樹種。本研究5 種林地土壤的pH 值低于廣西其他地區(qū),并且有林地土壤的SO42?含量大于灌草地,這是否與柳州工業(yè)城市的酸雨污染有關(guān)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木荷土壤有機林分
檫木與木荷混交造林效果比較分析
已經(jīng)誰備好了
散文詩世界(2022年5期)2022-05-23 02:02:55
撫育間伐對油松林下灌木多樣性的影響
防護林科技(2020年6期)2020-08-12 13:34:40
修剪對木荷生長的影響及通徑分析
4種人工林的土壤化學性質(zhì)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綠色科技(2019年6期)2019-04-12 05:38:42
4種闊葉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綠色科技(2019年6期)2019-04-12 05:38:42
木荷苗不同年生移栽技術(shù)探討
花卉(2016年14期)2016-07-31 18:46:24
西雙版納橡膠林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研究
秸稈還田的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特征
土壤有機碳轉(zhuǎn)化研究及其進展
阿鲁科尔沁旗| 绥中县| 井冈山市| 宜良县| 山阳县| 龙陵县| 义马市| 山阴县| 清远市| 陵川县| 九龙坡区| 宜都市| 绿春县| 兴城市| 舞钢市| 岚皋县| 新乐市| 明水县| 周至县| 沽源县| 肃宁县| 左权县| 探索| 辽宁省| 中宁县| 恩平市| 萍乡市| 静乐县| 青龙| 长寿区| 长丰县| 西城区| 通海县| 遂昌县| 英超| 临武县| 乌兰察布市| 亚东县| 桦川县| 宁化县|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