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疫情這三年,感覺時間都停擺了,很多記憶中熟悉的東西漸漸消失了。”小編也深有同感。在蘇州開了二十多年的唐宮在今年2月28日宣布結業(yè),在蘇州給三代人帶來甜趣的潘玉麟糖粥也因為主人年紀太大選擇收攤……那些曾經以為會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味道,竟然也會和我們說再見。今后,可能只有靠記憶找尋這些老味道了。
在蘇州有很多雖稱不上百年老店,卻在蘇州人心中妥妥占據(jù)C位的老字號。這些老店扎根蘇州二十年以上,匯聚了天南地北的口味,它們區(qū)別于那些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出現(xiàn),又轉瞬即逝的網紅餐廳,它們不需要包裝,不需要宣傳打卡,卻總是能時不時出現(xiàn)在蘇州人的心里。那些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在你的胃和味蕾上播下種子,讓你上癮。
祥鑫飲食
從小吃到大的味道
在那個沒有網紅的年代,這家開在錦帆路體育場邊上的小吃店自1995年開業(yè)以來,一直都自帶流量。祥鑫飲食是很多蘇州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軟糯的雞爪、甜蜜的赤豆小圓子、開胃的皮蛋瘦肉粥、鮮美滿足的咖喱角……這些小吃,可謂是所有老蘇州、新蘇州、游客的心頭好。
后來祥鑫飲食搬到了十全街,味道還是以前的那一口。“小時候在附近上班的媽媽會帶我來吃,而現(xiàn)在我會帶著我的孩子來吃?!鳖櫩椭煊矜谜f。
老板萬阿姨如今已是古來稀,她是很多蘇州人的老朋友。她喜歡美食,也喜歡種花。祥鑫的粉絲一定知道店里那幅放大的“凌霄花”照片,就是萬阿姨親自種的,她特別喜歡,她一直說:“做人就是要像凌霄花一樣,一直向上?!边@或許是“祥鑫精神”吧!
在萬阿姨眼中,祥鑫飲食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步步成長至今。“店里的顧客看見我很熱情,我看著有的顧客小時候來,后來帶了女朋友來,后來帶了兒子來;還有些人從國外回來,都會再來店里買東西,說是來看看我。二十幾年真的一晃就過去了,我很欣慰,完全不覺得吃力。”說起店鋪的老顧客,萬阿姨感慨萬分。
現(xiàn)在萬阿姨和老伴年紀越來越大,精力也有些跟不上了,生意更多交由子女打理,但是閑不下來的她還是會在店里做美食。不過大家也別擔心,記憶中的美味并不會因為老夫妻倆隱退而消失,因為,兒子小林還有兒媳已經承襲了老兩口的手藝,這一口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會繼續(xù)陪伴下去。
閶門姚記豆?jié){
蘇州人的“深夜食堂”
蘇州的“夜宵江湖”里,少不了閶門姚記豆?jié){。
忙碌了一天的城市,也漸漸陷入沉睡。然而在城墻下的這家豆?jié){店,卻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從一開始的擺攤設店,閶門姚記豆?jié){在蘇州閶門城下開了將近四十載。
這家24小時營業(yè)的豆?jié){店,是許多蘇州人心目中真正的“深夜食堂”。老一輩的蘇州人,當年經常有上夜班的,很多夜班是半夜下班,那個時候下班沒有吃的,于是閶門姚記豆?jié){就用那冒著熱氣的豆?jié){,安慰了那些夜風里空蕩蕩的胃。
至今,店里都能經??匆姡┲碌睦咸K州,散步來到這里,一碗滾燙的豆?jié){下肚,他們才能睡個好覺。
老板老姚和妻子,當年開豆?jié){店時還都是小年輕,他們也沒想到,這家豆?jié){店一開竟是近四十年。如今夫妻倆日夜輪流值守,同在一個店卻聚少離多,只為夜旅人在這個城市提供一個得以果腹的去處。只要能看到食客臉上滿足的微笑,是倆夫妻最幸福的時候了。那一瞬間,似乎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姚記豆?jié){的招牌咸豆?jié){是一絕。老姚告訴記者,店中那碗招牌的咸豆?jié){是從《地方志》上復刻而來的,絕對是當之無愧的“鎮(zhèn)店之寶”。
熱氣騰騰的咸豆?jié){里撒了蝦米、油渣、油條碎,用料十分豐富??诟惺欠逝磁础⑾銍妵姷淖涛?,尤其是那碎片了的豬油渣,那真叫香??!此外,還有豆腐花、油條、粢飯糕、荷葉包美人等美食,讓多少蘇州人魂牽夢縈。
天橋炒面
天橋下的故事,全在這一碗面里
這碗炒面填充了蘇州城三十年的夜晚,天橋下的故事更是根本說不完。
天橋炒面在蘇州夜宵界的地位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了。本來只是東環(huán)路高架橋下一個小攤,大家都是坐在露天的小椅子上吃的,每天晚上從6點做到凌晨3點,每天凌晨排隊的人只增不減,光炒面最少能賣掉300份。
這家只做夜排檔的小攤,連名字都是顧客給取的。經常來吃的人,參照了邊上的建筑物,取了“天橋炒面”的名字。現(xiàn)在的小攤已經改造升級,有了自己的店面,并在蘇州開出了好幾家。
這家店其實賣的品種并不多,炒面、炒飯、炒年糕和砂鍋,還可以加荷包蛋、鴨胗、鴨腸等澆頭。
這里的炒面已是經典。滾燙的油鍋加一點豬油潤滑,肉片一放,瞬間滋起的油花香氣四溢。煎炒一分鐘后加入事先準備好的白面,再用大火翻炒兩三分鐘。等面條半熟后,淋上一勺獨家秘制的紅燒大排湯汁,加一勺高湯入味,最后撒上一把青菜繼續(xù)翻炒。不一會兒這帶著甜味的濃油赤醬炒面,就出鍋了。雖說并不是什么饕餮美味,普普通通的食材卻讓幾代蘇州人怎么都吃不厭。
老板老沈,當年還是“小沈”,19歲時候從安徽來到蘇州,開始拜師學做炒面。從1999年開始,他開始擺攤賣炒面,最早時候4塊錢一份,也不算便宜,但顧客卻是絡繹不絕。憑著這個炒面攤,老沈把老家?guī)讉€哥哥都帶到了蘇州,不僅有了自己的店鋪,還開了分店。
老沈是一個細心的男人,很多老顧客的口味,都默默記在心里,陳姐喜歡吃青菜,不要吃蒜泥,他在做面的時候,會多放點青菜,就這些被注意的小細節(jié)成為老沈和顧客之間,心照不宣的小默契。因美食結緣,老沈和顧客都慢慢變成了老朋友。小楊每次必點炒面加排骨,再加一個鹵雞根。他的老婆小慧愛吃砂鍋。貪嘴的小夫妻倆,要等到孩子睡著了,偷偷跑了出來享受一下天橋下的二人世界。
一份炒面,一碗砂鍋,一段老回憶,這就是蘇州人的天橋故事。
蒙自米線
“這是我來觀前街的理由”
蘇州人吃東西向來是挑剔講究的。外來的食物一般很難打入蘇州市場。能夠深入人心,長盛不衰,必然是極度有實力的。蒙自米線就是個典型代表。雖然口味來自遙遠的云南,但是這個口味卻深深地抓住了蘇州人的胃。
從1998年開業(yè)至今,蒙自米線已存在二十四年,一直開在觀前街富仁坊巷。記得高中時候,在蘇州第一中學讀書的記者會趁著午休時,拉著同學一起到蒙自米線,點上一碗現(xiàn)代過橋+大排+可樂(玻璃瓶),記住,這是“標配”,當年加起來不過十元出頭,便宜又大碗,入口的層次也很是豐富,給我們的青春留下了莫大的享受。
現(xiàn)在的觀前街已經漸漸被其他區(qū)域的商業(yè)中心所分流了,不再是獨霸的中心了,但依然有很多老蘇州心甘情愿來到這里,一解相思,大快朵頤。很多老蘇州表示,去觀前街的動力是為了去吃蒙自米線。
現(xiàn)在的蒙自米線也漲價了,但是三十幾元錢一樣可以吃到“標配”。在飯點時候來蒙自米線,店堂內食客很多,但不至于排隊,需要尖著眼睛去找座位,恰有一張空桌客人離去,便可以拿著小票坐下。不一會兒工夫,服務員把殘存的碗筷收了,桌子擦拭完。另一個服務員便“噌噌噌”地把菜盤子搬上來,隨機擺放著。過一會滾燙的湯底就被端出來,湯料上浮著一層油,將菜由葷到素依次放入。燙上五分鐘,便可以吃了。
怎么燙,怎么吃,不好意思,這里的服務員是不會告訴你的。你不問,他們絕對默認你是肯定知道的。說起這里的服務員,也全是“老面孔”,他們都是老板老板娘的親戚,在這里幫忙做事,一干就是二十年。甚至在外面偶遇,都能一下子認出來。這些年下來,老板和老板娘一直守著這一家店,始終沒有擴大,唯此一家,別無分店。
西西里西餐
多少蘇州人的初吻獻在這里?
“西西里西餐”,這個擁有美麗名字的老牌西餐廳,在觀前街邵磨針巷靜靜地開了二十幾年。它的門頭很小很隱蔽,不起眼得就像電影里神秘的交易場所,一不留神就會錯過。
很多蘇州人是在這里第一次打開西餐的味蕾之旅,從此愛上了西餐無與倫比的美妙享受。上世紀90年代整個蘇州西餐廳都屈指可數(shù)的時候,西西里就開始向蘇州人傳達西餐的獨特魅力。
問問你身邊的蘇州人,他的初吻是不是在這里發(fā)生的?西西里西餐廳罕見的地中海的風格,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他們在這里相戀,還有的在這里求婚。
西西里西餐廳其實并不豪奢,就像意大利路邊一家很隨意的餐廳,里面燈光暖暖的,暗暗的,好像什么情話在這里說出來都很合適,這里給人一種溫馨,篤定的踏實感。
西西里的西餐并不昂貴,從以前到現(xiàn)在,走的一直是親民路線。這么多年過去,在西餐遍地的今天,還是有很多老顧客會來西西里,點上一份經典烤肋排、千層皮、羅宋湯……再用手指撫摸過那些桌子的紋路,感受那里歲月流淌過的印跡,追憶一下自己的青春。
朱新年點心店
要吃湯團,肯定這家
老蘇州都知道的這家“新年點心店”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最早開在山塘街上,雖然店面很小,但是每天前來吃湯圓的人總會排成一條長龍。臘月廿四、春節(jié)及元宵時,這里更是擠滿了趕來買湯圓的市民。這個店平均一天要賣掉三千多只湯圓,最多的一天一萬五千只。
蘇州人嗜甜,但是湯團卻愛吃肉的。肚子餓的時候,鮮肉湯團來一碗,簡直不要太愜意。朱新年點心店的湯團是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水磨掛粉湯團。什么是水墨掛粉?糯米泡了五六個小時之后再上磨漿機打成漿之后,要用布袋將米漿裝好再掛起來,將米漿里的水分花10小時瀝干,只有經過時間打磨的粉,才夠白夠細夠滑夠糯,也只有這樣的粉才能稱之為掛粉。
朱新年,就是“朱新年”的老板,店名即人名。老板從出生就和這湯團結下了不解之緣。朱新年說,自己出生的時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11點鐘,生下來一個小時,過年,所以長輩給他取名:“新年”。
店里招牌湯團的手藝是從他祖父那一輩傳下來的,到現(xiàn)在也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現(xiàn)在朱新年用上了科技手段,部分工序用機器取代,粉也變得更細,口感更好。湯團餡也有很豐富,鮮肉、花生、蘿卜絲、豆沙、芝麻,五種口味每一種吃完都是唇齒留香。新年的湯團還有還有一大特別之處,買回家后如果一下子吃不掉,即使到第二天回鍋燒,也不會爛掉,還是滋味好味道佳。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朱新年點心店已經不光只做湯團,還有餛飩、生煎、小籠、蘇式面等特色小吃,也是收獲了老蘇州們的一致好評。
矮腳樓
蘇州人的“下午茶”
下午有點餓怎么辦?蘇州人可是有自己體系里的“下午茶”,那可就繞不過這個名字——“矮腳樓”。
矮腳樓,那是童年每個放學的下午,奶奶牽著我的手會走進的店。半客生煎,一碗餛飩,當時還扎著小辮兒的我狼吞虎咽,奶奶總是時不時拿著手絹擦掉我嘴邊溢出來湯汁。即使現(xiàn)在,奶奶已經去世多年,每每走進矮腳樓,童年的畫面,奶奶的臉龐,依舊歷歷在目。矮腳樓確確實實承載了不少蘇州人的童年回憶。它的一碗三鮮餛飩,是特色招牌,用鮮肉、開洋(腌制曬干后的蝦仁干)、榨菜制成的餡心,稱為“三鮮”,吃起來很有家的味道,有一種“奶奶做的餛飩”的親切感。還有薺菜餛飩、蝦仁餛飩等,也是高人氣美食。
生煎饅頭也別具風味,色澤金黃、皮薄餡豐,鮮香誘人。吃的時候,要先開一小口,吸掉里面鮮美的湯汁,再蘸醋,將皮和餡一起吃下。
如今的矮腳樓還開在書院巷,白天的店里總是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尤其是帶著孩子來填肚子的。這是獨屬于蘇州人的“下午茶”,小餓時候,冒到頭腦中的選擇不是什么蛋糕咖啡,而是一碗三鮮餛飩或是一客生煎饅頭。
德仔恩卿煲仔飯
蘇州人自己的“黯然銷魂飯”
德仔恩卿煲仔飯,可以說是蘇州煲仔飯的“鼻祖”,很多蘇州人對于煲仔飯的啟蒙,就是從這里開始的。21年前,德仔恩卿煲仔飯還叫“德仔煲仔飯”,一直開在十全街,印象中換過一次門店,現(xiàn)在藏在十全街的張思良巷,但依舊隱不住光芒,很多老蘇州在想不出外賣該點什么的時候,看見平臺上“德仔”兩個字,便就會不自覺地下單了??梢哉f,在那個沒有滿城小黃人、小藍人的日子里,德仔煲仔飯是蘇州為數(shù)不多,率先開啟外賣形式的餐館。記得學生時期,在圖書館苦苦刷題奮戰(zhàn)的日日夜夜,德仔的煲仔飯絕對是首選。
如今的德仔恩卿煲仔飯依舊那么“不起眼”,小小的門店,簡單的裝修,一樣的味道,從每一天的開門到營業(yè)結束,店里“滋啦滋啦”的聲音就沒有停過。德仔最靈的就是它的醬汁,熬得非常黏稠的醬汁,淋在剛端上桌還在滋滋響的三元或是叉燒煲仔飯上,簡直是最有誘惑力的操作。
在飲食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德仔的菜單上也多出了很多炒菜可以選擇,但一個煲仔飯配上一份軟綿綿的西多士依舊是很多懷舊的蘇州人不變的搭配。
啞巴生煎
蘇州生煎界的第一塊招牌
生煎饅頭,不知道可不可以算作蘇州的特色小吃,這種外脆里嫩的肉饅頭讓蘇州人狂熱。在蘇州有一家生煎饅頭店,名氣響當當,每一個蘇州人小時候幾乎都吃過,他們的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去吃過,甚至爺爺奶奶年輕時也是這里的常客。它叫做“啞巴生煎”。
江湖上一直流傳著這家店的故事,也難怪,光聽這個店名,就知道這家店必定有故事說。啞巴生煎的創(chuàng)始人是一對聽障夫婦。當初可能隨意定下名字的他們,也未曾意料到在長達幾十年的光景里,“啞巴生煎”這四個字會成為蘇州響當當?shù)拿柊伞?/p>
創(chuàng)始人俞二媛從9歲就已經開始學習制作早點,也是在這一年他失去了聽力。隨后的70多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如何把生煎做到“出神入化”,讓每一位食客吃過一次就能愛上一輩子。2009年,70多歲的俞二媛將秘訣傳授給下一代。現(xiàn)如今,他雖已逝,但自己的孩子們仍在用心打理著這家店,嚴格按照俞老研制的獨家秘方為食客精心烹飪。正如觀前店門口掛的那一副對聯(lián):食客口福有口皆碑享譽蘇城,啞巴無言傳承姑蘇生煎真諦。
啞巴生煎,它的美味很難用言語形容,熱氣騰騰出鍋子后,面皮煎的金黃,吃起來香酥脆,還帶有芝麻的香氣。輕輕一咬,里頭湯汁多到滿出來,一口都咽不夠,新鮮的純肉餡,口感鮮甜,肉汁濃郁,甜而不膩。正如美食家葉正亭在《尋味蘇州》中描述:“‘啞巴生煎歷來是要排隊購買的,隊伍排在大觀樓外,排隊人眼看著一鍋鍋生煎饅頭的誕生,盤算著這一鍋能賣幾個人,輪到自己該是第幾鍋?!?/p>
珍珠飯店
要什么黑珍珠,蘇州人自己有珍珠!
如今,各家飯店餐館為了爭一塊“黑珍珠餐廳”的名號,可謂是“卷”得頭破血流。但在蘇州觀前街的珍珠弄有一家自帶“珍珠”的飯店,與世無爭,自顧自地美味著,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蘇州人。
珍珠飯店開了至少三十年,整體風格和它的名字一樣老派。這里是做正宗蘇式菜的,濃油赤醬,不時不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舌頭,這是家的味道,很多附近的居民時不時就要過來吃吃,他們說:“有念頭的?!边@種“念頭”,可能是一代蘇州人的情結。
招牌的響油鱔糊,油滋滋響的一瞬間,香味便出來。這道菜甜香,但又不像在無錫吃到的那么甜,總體就是噴噴香。這里的一碗蔥油拌面,也是特色,別看它越簡單,卻是越難做好。原料簡單,蔥、油、醬油、白糖、面。但是各家各味,完全看廚師水平,水平差的,面糊在一起而且不入味。珍珠飯店的蔥油拌面,重油重蔥,面條整個拌在一起,爽朗勁道,響油鱔糊再淘淘蔥油拌面,別提多美味了。
吃拌面要有湯,這個時候再配一碗當季的莼菜銀魚湯,可以起飛了。用正宗水八仙莼菜,滾一滾太湖三白的銀魚,這個羹倍兒鮮美。最后再來一碗,蘇州特有的甜品——桂花雞頭米。清香四溢,入口彈牙,咀嚼起來糯糯的,搭配點金桂的清香,眼鼻口通嗨,哪怕再飽也要吃完。
阿福砂鍋
青春熱烈,砂鍋滾燙
讓我第一次接觸砂鍋這種料理,不是在沙縣小吃,而是在“阿福砂鍋”。
阿福砂鍋,存在在很多蘇州人學生時代的記憶中。這曾經是很多學生黨,在觀前街的聚集地。二十年來,這家砂鍋店承載了名為青春的記憶。在沙縣小吃還沒有遍地開花的當年,阿福砂鍋將砂鍋帶進了蘇州人的生活。
阿福砂鍋開在觀前街小商品市場里面,背靠玄妙觀。那時候的寒暑假約同學一起逛小商品市場,中午飯一定是在阿福砂鍋解決的。記憶中,阿福砂鍋是一位很實在很和善的阿姨開的,砂鍋又實惠又大碗。就算現(xiàn)在去吃,砂鍋里的菜和粉絲依舊盛得滿滿當當。
招牌的咖喱牛肉粉絲砂鍋熱氣騰騰地端上桌來,一瞬間帶你回到那個青澀的年代,牛肉粉絲湯順口入味,咖喱香氣濃郁,味鮮且?guī)в行┰S辣味。砂鍋里的粉絲勁道,牛肉酥爛,連著湯吃完,渾身上下都舒坦。
這是一家適合約上發(fā)小死黨結伴一起去吃的店,一起回憶熱烈的青春,嘬上一口滾燙的粉絲湯。
朱記羊肉
這口羊肉,是蘇州人的執(zhí)念
蘇州人的基因里,就對羊肉湯有執(zhí)念。畢竟出自蘇州的藏書羊肉,在羊肉界也算聲名遠揚。喝得藏書一碗湯,抵得寒冬一床被。說起冬日里去哪里來一碗羊肉湯,轉頭問問身邊的蘇州人,得到的回答,百分之八十都會說“朱記”。
朱記羊肉開在五卅路與十梓街的交叉口,1996年開店,曾經的小朱,已經變成了“老朱”。至今。他和老婆依舊一起守著這家羊肉店。夫妻兩人為人厚道,27年來從不短斤缺兩。老朱的一刀準在老蘇州圈子里已是很有名氣了。老板娘是溫柔漂亮,土生土長的藏書人,講起話來輕聲細語的,說蘇州話尤其軟糯好聽。冬天那幾個月他們從早晨7點營業(yè)到凌晨3點,那些“凍手凍腳”的清晨或深夜,夫妻倆用一碗羊肉湯溫暖城市中的每一個人。
記者從20歲約會到如今孩子快上小學,每個冬天都會來這里吃羊肉。老朱見證了我戀愛、結婚、生子,還有孩子的每一年成長。有趣的是,老公覺得老朱是見證了他的成長。一直以來,吵架了,老公會帶上一碗我愛吃的羊肉面表示道歉。而他遇到開心事或是煩心事時,我也總能在朱記羊肉找到喝酒喝得臉紅紅的他。
對不起,扯遠了。說回店里美食。朱記羊肉,最勾人魂魄的就是那一碗“藏書羊肉湯”,白湯白肉,配上白菜、粉絲、豆腐泡,湯色乳白、香氣濃郁,原汁原味。也有人愛吃面,畢竟面是蘇州人的靈魂。蘇式細面,吸飽紅湯鮮味。湯頭鮮甜微辣,撒上一把蔥花,香氣馥郁,一口下去,心滿意足。一碗羊肉面活羊肉湯配一碟羊糕或羊肝,雖然偏硬但粉糯,肝臟特有甜味讓人想咪一口黃酒。蘸上醬油,鮮甜余韻如碟中水波一般在嘴中回蕩。
最后再來一份紅燒羊肉,朱記的紅燒羊肉勝在甜味不像其他店那么突出,只留了一點微甜,每塊羊肉滋味飽滿。這一頓組合,絕對是蘇州人心目中冬天最誘人的味道。
代阿姨喜蛋
癡迷喜蛋人士的心頭好
蘇州喜蛋江湖的初代網紅大多無名無姓,只以某個橋頭或巷口作為據(jù)點,能吃到的都是緣分。
不少老蘇州對喜蛋是很鐘情的。比如我和我們的美編小祁。蘇州賣喜蛋的地方不多,菜市場目前也就葑門橫街有得賣,生的熟的都有。但你要說起來蘇州人的喜蛋江湖,那必定有代阿姨的名號。
每一個喜歡吃喜蛋的老蘇州都知道,車水馬龍的閶門吊橋橋頭,有一個阿婆坐在橋邊,面前支著4口大鍋,一口賣喜蛋,一口賣茶葉蛋,順帶賣紅薯和鹽水花生。木頭椅子,蜂窩煤爐,不銹鋼大盆里,幾十只可愛的雞蛋鵝蛋挨擠翻滾。
這個阿姨,叫代阿姨,她的喜蛋攤已經開了20年,每天中午12點出攤,一開攤,前來賣喜蛋的人絡繹不絕,賣的快,收攤也早。這個深受蘇州人喜歡的“無證攤點”在金閶街道的幫助下,在去年終于有了自己的門店,就在西中市107號。
店面不大,就12平方米,但是店里傳出的陣陣香味,正是20年里不變的味道。只要去買蛋,代阿姨就拋出靈魂拷問:“全喜、半喜,還是渾蛋?”科普一下,全喜就是20天毛發(fā)長齊,鼻子眼睛已成型的小雞仔;半喜就是15天成型到一半的雞仔;渾蛋就是7天正在成形的胚胎蛋。
幾元錢就可以吃到的喜蛋,別看它價廉,在經過清洗后加入醬油、茴香、八角、桂皮等作料,以文火慢燉后, 就變成讓人欲罷不能的垂涎美味。
樂惠餛飩
劉嘉玲回蘇州都要吃
在《姑蘇繁華圖》中,學士街上掛著“小餛飩”招牌的食肆,胥門外有也有一處店鋪招牌叫“清潔餛飩”,可見蘇州人吃餛飩的喜好從古時候就開始了。
蘇州人是愛吃餛飩的。一大早或是下午來一些湯湯水水的東西,暖胃暖心,尤其鐘愛這誕生于蘇州的“泡泡餛飩”。
泡泡餛飩,顧名思義,它在碗里像個泡泡一般漂浮著,皮兒之薄能透出里面星星點點的肉餡兒來。泡泡餛飩之所以能像泡泡,技術難點在于包餛飩,皮兒包裹住之后仍留有空間,下鍋之后被熱力“吹”鼓起來,就能像個小氣球一般漂浮在水面上。
蘇州最出名的泡泡餛飩店就是樂惠餛飩了。這家店在姑蘇區(qū),地方不大,店里不到,10張桌子, 老板做了30多年的餛飩,靠的是傳統(tǒng)手藝,一直保持上世紀70年代的味道不變。就連劉嘉玲回蘇州,都會來上一碗。
樂惠的泡泡餛飩味道是讓人安心的。一碗泡泡餛飩端上來的時候所有的餛飩都浮在面上,清湯里只撒了幾顆蔥花,無論是外形還是味道,都只能用一流來形容。一個個非常飽滿就等著你來咬,感覺一口下去就可以爆汁,勁道緊致透明,讓人胃口大開,尤其是那一碗加了勺豬油的湯底,鮮得直呼過癮。
寫完這一篇,小編回憶的淚水感動地從嘴角流了出來……這些老味道,只有做了20年以上蘇州人的,才會上癮。
對于蘇州來說,這些老店都承載著獨家的印記,都是無可替代的美味與回憶。請你們堅持下去,這座城市不想失去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