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成田
(作者單位:珙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珙縣曾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清乾隆《珙縣志》記載:“僰人居于此,號曰僰國?!苯褚喾Q為“僰鄉(xiāng)”“僰都”“中華僰人故里”。珙縣懸棺又稱“僰人懸棺”,系根據(jù)清乾隆《珙縣志》“珙本古西南僰夷地,縣石巖猶多僰人棺”而命名。珙縣是歷史上懸棺族群活躍的中心地域,懸棺分布在南廣河兩岸的許多大山崖壁上。數(shù)量最多的集中在珙縣洛表鎮(zhèn)麻塘壩和曹營鎮(zhèn)蘇麻灣兩處:麻塘壩懸棺是在崖壁上打孔,插入木樁,把棺材一部分平放在兩根木樁上,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巖穴里;蘇麻灣懸棺是在崖壁上鑿出長方形的龕,把棺材橫著塞進石龕。這兩處懸棺區(qū)被譽為“懸棺葬的天然博物館”。“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1956 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巖懸棺
1988 年1 月,“僰 人 懸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棺葬并不為珙縣獨有,整個長江流域,乃至東南亞都有懸棺遺跡發(fā)現(xiàn)。懸棺葬被學術界公認為起源于武夷山地域,但不少研究者都把珙縣懸棺作為懸棺課題的研究對象,許多關于懸棺葬的電視專題片、新聞報道、文學作品(如新懸疑小說《鬼吹燈》、新歷史讀物《向東,向西》等)都把珙縣懸棺作為基本素材,這無疑說明珙縣懸棺比其他地方懸棺有更多優(yōu)勢,有其與眾不同之處。
珙縣懸棺的與眾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一)保存最完好。東南亞懸棺遺跡只能依稀在一些久遠且風化嚴重的石巖上尋到細微痕跡。武夷山、江西、貴州、湘西等地也只有很零星的殘損棺材,云南鹽津一帶懸棺也有不少殘缺。比較而言,珙縣懸棺有260余具至今保存完好,是真真實實的明代原始懸棺。文物具有其不可再生性,也只有不可再生性的原始文物才具有研究和旅游開發(fā)價值。
(二)安放最集中。世界各地的懸棺葬經(jīng)過千百年風吹雨打,大部分已毀掉,留存下來的零散而稀少,相距也較遠,只有珙縣現(xiàn)存的260 余具完好懸棺密集分布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處,可為研究者進行“探索與發(fā)現(xiàn)”提供部分研究對象,更是新聞報道、攝影以及觀光旅游的首選之所。
(三)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麻塘壩現(xiàn)存懸棺200 余具,與其相距8 公里的蘇麻灣現(xiàn)存懸棺50余具,零散分布的懸棺10余具。是目前原始懸棺數(shù)量最多之地。
珙縣懸棺的這三個“最”,讓其他地方懸棺葬無法相比。再加上珙縣到處奇山秀水、風光無限,擁有深厚的地方懸棺文化底蘊,所以,這里不僅是探奇訪古的理想之地,也是欣賞美麗風光的好地方。
珙縣懸棺葬既是珙縣人民豐厚的歷史財富,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珙縣的一張文化名片。國內(nèi)國外,一說起珙縣懸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某種意義上說(尤其是學術研究上),珙縣借著懸棺的名氣揚名中外。珙縣懸棺主要有以下5 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懸棺之謎
(一)文物價值。珙縣現(xiàn)存的260 余具懸棺全為原始懸棺,是幾百年前的產(chǎn)物。對相關材料的研究,可了解當時珙縣區(qū)域的自然植被狀況;懸棺全用整木挖鑿而成,可知當時森林遮天蔽日、參天大樹密布的景況。棺材內(nèi)的骨骸是研究當時人的體質(zhì)與族別的重要材料;隨葬品是研究葬者貧富、文化背景的絕好物品,也是探索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力水平、人們生存生活狀況的“活圖書館”。
(二)文化價值。從文化人類學上說,一定地域的標志性文化(或品牌文化)能增強地域人群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精神動力,讓人群感覺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自豪和情感歸屬。懸棺文化的神秘性能啟發(fā)人們探索世界、追問歷史的好奇心,不管懸棺是怎么放上去的,懸棺文化透視出的那種奇絕想象、超常智慧和能力,潤養(yǎng)出一方民眾敢想、敢拼、敢干的“爭、強、拼”奮斗精神。
(三)旅游經(jīng)濟價值。挖掘僰人與懸棺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宣傳力度,開發(fā)周邊旅游資源,搞好配套設施建設,吸引游人觀光僰人故里,必將促進當?shù)芈糜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
(四)品牌價值。珙縣“緣僰而名”,因懸棺而提高知名度。在縣外、市外、省外、國外,說到僰人與懸棺就對珙縣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對提升“魅力珙縣”品味,開展形象營造、招商引資、開發(fā)建設,起到推動和吸引作用。
(五)科研價值。通過對僰人與懸棺葬的研究,可考證當時珙縣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習俗情況,為科學研究和地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參考。懸棺周圍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僰人巖畫,其內(nèi)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具有濃郁的民族藝術風格、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shù)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關注的中心。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地方官員沈瑩,他著有一書《臨海水土志》。書中寫道:“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棧格上,似樓狀。居處、飲食、衣服、被飾與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殺牲祭之,作四方函盛之,飲酒歌舞畢,乃懸著高山巖石間……”由此可見,懸棺是歸屬于巖葬的3 種葬式之一——崖葬的一種葬式。珙縣的懸棺為都掌蠻所使用葬式,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處。
麻塘壩是一個狹谷谷底型平壩,約30平方千米,左右綿延聳立著并不太高的山巖,一條叫螃蟹溪的山溪從壩中心潺潺流過,兩邊懸崖上掛著200余具懸棺。
麻塘壩懸棺分布圖
蘇麻灣一帶長約2千米,平均120多米高的山巖上安放著龕式、掛式、洞式懸棺50 余具。蘇麻灣與都掌蠻人曾經(jīng)居住過的家園——石堡寨隔河相向,南廣河上游從它們之間緩緩流過。逝者的靈魂時刻觀望著這片家園的興衰沉浮,生者的奮斗精神也寄托在對面的懸崖上。一個是生的居所,一個是死的歸宿;而今一個供后人灑淚憑吊,一個供游客探奇訪幽。
研究懸棺是叩開宜賓古文化的一把鑰匙。多少年來,珙縣懸棺被稱作“千古之謎”,令世人充滿猜想;無數(shù)專家學者窮經(jīng)皓首、苦苦求索,已逐漸撩開它神秘的蓋頭。
(一)懸棺是哪個族人使用的?對川南懸棺族屬問題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有說是苗、瑤中的部分部落所為,有說是僚人所為……這些說法多帶有推測成分,拿不出確鑿的證據(jù)加以說明。筆者曾通過個人研究,推論出珙縣懸棺為僚人所葬,但也確難加以有力考證。故而筆者認為,一定要在懸棺所屬的具體族別上作出準確判斷確實比較困難;實際上,懸棺不是特定的哪一個民族所為,而是在特定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階段,在特定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信仰追求下一定區(qū)域的一類社會群體的一種習俗慣例。
(二)僰人(都掌蠻)為什么要使用懸棺葬?各種資料上有多種說法。其中,歸祖說認為懸棺是歸祖的象征,至孝說認為懸棺是后人盡孝的表現(xiàn),保護說認為是當時人們?yōu)楸苊鈮娜撕鸵矮F侵害采取的一種措施,游獵說認為僰人是一個“生以巖為居址,死當以巖為葬所”的游獵群體,顯貴說認為“懸葬巖崖,子孫高貴”。還有多種說法,不一而足。
事實上,大量民間事實研究表明,都掌蠻既不是一開始就實行懸棺葬,也不是所有都掌蠻都實行懸棺葬。所以,要為僰人懸棺葬提供一套完整、縝密、精深的學術研究成果,的確非常艱難。
(三)懸棺是怎樣放置到高巖上去的?在那“人蹤滅”“鳥飛絕”的絕壁懸崖上,今天如果不借助機械方式,要把那么重的棺木放上去也非易事;在科學技術非常落后的古代,人們利用什么方法將幾百甚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上去的呢?目前對這個問題的推測眾說紛紜,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8種。
1.棧道說。用人力、畜力順著事先鋪設的棧道,把棺材運到放置的部位。但麻塘壩和蘇麻灣的懸棺安裝之處全是懸崖絕壁,沒有緩坡可架設棧道,此說無法實施。
2.水位說。懸棺一般都臨水而葬,于是有人說過去水位很高,如今的懸棺處,當時離水面較近,是利用水運放上去的。這種說法難以解釋麻塘壩懸棺所在位置,因這里是一片平壩,壩中僅一條小溪,而巖上的懸棺多數(shù)距今只有幾百年,幾百年間水位陡降,卻在當?shù)匚墨I資料中毫無記載,這于理不通。
洛表懸棺大王洞
3.搭架說。類似現(xiàn)代工人蓋樓房的做法。用竹木從懸崖底部開始逐層捆綁搭成施工架,抬棺人沿著這個架抬上去放置在放棺點。這個說法從表面看似有可能,但也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巖崖腳下就是江河(如曹營鎮(zhèn)蘇麻灣)又怎么搭架?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則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則安全性得不到保證。
4.壘土說。用土石壘臺至巖崖上中部,鑿洞釘樁,從上而下放置棺木,從巖的上部往下部懸葬,逐漸降低土臺,最后去掉土臺,重重疊疊的懸棺就成了。這與搭架說一樣,存在巖崖腳下如果是咆哮的江水,則根本無法實施的問題。
5.升置說。由一部分人在山頂握住繩索一端,另一端甩下懸崖,先將工人拉至預先選好的地點鑿好孔,然后將殮好的棺材拉至孔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釘上棺樁,隨后將其緩緩擱置在棺樁上。這種說法依然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于特別高的巖崖而言,很難制作那么長、那么牢固的繩索;二是如果巖面上部凸出較嚴重,下半凹進去很多,那么在山頂往上拉棺材會懸在半空中,距凹陷處很遠,且不安全,而棺材在半空中重量較大,人站在地面用竹竿等工具平推幾乎是不可能的。
麻塘壩九盞燈懸棺
鄧家?guī)r巖畫
6.天梯說。天梯,形容登天的梯子。制作牢固且很長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樓一樣把棺材抬上去。按照當時的木匠技術,長一兩百米以上的梯子可能還是很難制作,安全性能也較差。
7.釘樁說。即從下而上打孔釘樁,然后在木樁上鋪設木板,逐漸上到懸崖頂部(或上中部),從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后就撤去木板,依次而下就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這種說法在興文縣九絲城鎮(zhèn)一帶似有可能,因為這些地方至今仍殘留樁孔,最低的只有1—2 米。但珙縣麻塘壩的懸棺下部分巖面卻沒有樁孔痕跡,可見此說存疑。
8.垂索說。選定葬址后,由置棺人腰纏藤索,從峭壁頂部懸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從下往上鑿孔、加樁,將空棺木垂吊至選好的位置,放在釘好的木樁上;然后如法炮制,從頂部垂吊尸體、陪葬品及保護尸體不被侵蝕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后蓋上棺材蓋,完成安葬。垂索說的依據(jù)來自唐代張鷟在其所著《朝野簽載》中說,五溪蠻父母死后,置棺木“彌高者認為至孝”,以致形成爭相高掛棺木的習俗。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上也說,土僚人死后,懸棺“以先墜為吉”。還有一個真實的案例:1973 年9 月,福建省武夷山有兩個盜取懸棺的盜棺賊,買了幾百斤粗鐵絲,制成軟梯,上端緊綁在巖頂?shù)拇髽涓浚蝗税扬L,一人順梯下到巖洞。因巖洞深凹,他運足氣,蕩起秋千,把身體晃進“仙洞”,撬開懸棺取寶,鋸棺三截,然后攀梯而上,結(jié)果被依法判刑。僰人是否就像盜棺人的做法一樣,從上縋下幾個葬禮“先行官”,在洞口預先架設數(shù)尺棧道,其他人在山頂將裝殮死者的棺材緩緩吊墜而下,先擱在棧道上,再由“先行官”推入洞中;因有的洞穴深度不夠,所以有些懸棺的小部分還露在外面。從目前來說這種推測好像比較合理一些,但如果遇到巖表中部凹陷特別嚴重,恐怕“秋千”是蕩不進去的。有的山巖頂四周如刀砍斧削,人根本無法上去固定繩梯,更不用說吊人下來。
蘇麻灣懸棺
綜上種種,每一種都僅是推測,懸棺之謎至今尚未解開。
(四)懸棺是什么年代放置上去的?關于珙縣懸棺葬的年代問題,由于棺木未經(jīng)碳14檢測,主要根據(jù)文獻和民間傳說推測,尚未發(fā)現(xiàn)確鑿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因此,珙縣懸棺的年代上限無據(jù)可考。從魏晉以來的記載看,都掌(僚)人定居川南地區(qū)的時代較早,大約是從東漢末年開始,他們的懸棺葬被稱為“僰人墓”。其行懸棺葬的歷史,可追溯到百越民族早期;而珙縣懸棺葬的終止時期大約在明萬歷元年(1573)。這一年,行懸棺葬的都掌(僚)人地方政權遭到明政權鎮(zhèn)壓,其權勢消失,懸棺葬的傳統(tǒng)也跟著絕跡。當然,這種推算出來的數(shù)字不夠科學確切,因此,懸棺風俗起止的年代辨析,還期待專家學者對遺留懸棺作進一步科學研究加以確定。
麻塘壩九盞燈懸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