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英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題的提示語與往年不同,往年的提示語一般是“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提示語比較寬泛,考生理解一般不會產(chǎn)生偏差。今年提示語是“以上材料對你未來發(fā)展有什么啟示?請寫一篇文章”,這就需要考生觀照自身,思考自我的“未來發(fā)展”。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握考題的提示語呢?
首先要意識到這個提示語的存在。這雖是自然之理,但不能缺乏這個意識。2022年浙江省高考結束后,有一名高二同學試著寫了一篇高考同題作文《學會創(chuàng)新》,老師給了他一個極低的分數(shù)。這篇文章從題目看,似乎抓住了“創(chuàng)新”這個關鍵詞,但整篇文章看下來,作者完全無視了提示語。這篇文章開頭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創(chuàng)新,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是國家發(fā)展的動力。當一個社會只知道沿用舊法,而不懂得創(chuàng)新,那這個國家也就差不多到頭了。
然后用武王伐紂、秦滅六國、法軍守馬奇諾防線、農(nóng)村包圍城市策略四個例子佐證,最后以“創(chuàng)新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學會創(chuàng)新,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收尾。通篇無“我”,通篇只有歷史沒有“未來”。當然,這篇文章雖然抓住了“創(chuàng)新”這個關鍵詞,但實際上除了“創(chuàng)新”這個詞,整個都游離于材料之外。兩方面都未及題意,自然得分極低了。
把“我”“未來發(fā)展”這兩個要素置入文中,在行文中體現(xiàn)出來,才算是理解了這個提示語。比如另一名參與202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競寫的高二學生試著寫了一篇題為《爭做人才,勇立潮頭》的作文,開頭是這樣寫的:
秋去冬來春又回,幾回寒暑,長河浩蕩,世事萬千,浙江在錢江潮水的濤聲中,在潮頭簇擁下,邁向了更高的臺階。面對未來,浙江有無限可能;身為學子,我也有無限可能;作為浙江學子,我亦將爭做人才,勇立潮頭。
這個開頭兩句話,第一句照應了材料,雖然這個照應比較含蓄;第二句直接點出面對未來“我”將如何,干脆利落。說明這名同學完全把握住了這次考場作文的方向,用第一段表達自己對作文試題的思考成果,以此來為整篇文章定調,以適應閱卷情境下快速批閱的情況。這個開頭無疑是這一類寫法做得比較成功的。
當然,把“我”“未來發(fā)展”這兩個要素置入文中的任務也可以交給文章的后半部分,我們再來看下面這一段:
于我,我堅信我“生而有翼”,因而我不會“形如螻蟻”碌碌無為,平庸一生。我或許做不到像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研究團隊那般在智能超算應用領域斬獲最高獎項,但我一直堅信我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在屬于自己的領域發(fā)光發(fā)亮。創(chuàng)新報國,人才強省,浙江省實施人才強省、創(chuàng)新強省戰(zhàn)略,就是浙江省對我們這類新時代浙江青年最大的支持與期盼。我們也定不負期盼,創(chuàng)新強省,創(chuàng)新報國!
這段話在行文過半的位置,前文主要說的是“創(chuàng)新”的背景和對“創(chuàng)新”的理解,然后筆鋒一轉,進入這一段。這一段包含了材料的引述,有具體例子,也有有關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的文字,但都是從“我”的視角組織起來;而“堅信”“或許做不到”這些字眼表達了“未來發(fā)展”的意思。后半用“我們”,這個“我們”同時指向“我”這個個體,而且也是非用“我們”不可。
但用“我”與“我們”還是有不同的,提示語決定了應該用“我”這個視角。如果用“我們”而實際指向個體也是合適的,否則,不能說準確理解了提示語。比如不少作文用“我們青年人”之類的話來表達對提示語的呼應,思考就顯得不夠嚴密了。
雖然并不是所有的考場作文題都有明確的提示語限制寫作的方向,但通過分析,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整體把握作文試題的信息從而做出判斷,對完成一篇考場作文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