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晨
密封紙箱,常需要用膠帶進行固定,撕扯膠帶時會聽到“吱啦吱啦”的聲音。殊不知,這個聲音和超音速飛機飛行時產(chǎn)生的音爆是同一原理。這一生活現(xiàn)象背后蘊含著怎樣的科學原理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分析一下撕扯膠帶時膠帶的受力情況。
首先,初始位置的膠帶會受到分離點粘性力和人左右手拉力的作用。由于粘性力和右手拉力的夾角α較大,拉力的徑向分力小于粘性力,膠帶并不會立刻持續(xù)分離,而是形成一個轉動的力矩,這個力矩和左手固定膠帶時產(chǎn)生的力矩相平衡。
隨著我們撕扯膠帶,拉力方向和粘性力的夾角不斷減小,當拉力的徑向分力超過粘性力時,膠帶就會被撕扯下來。當這一小段膠帶被撕扯下來時,會在瞬間失去粘性力,在拉力的作用下以很大的加速度遠離。
持續(xù)撕扯膠帶,膠帶就會一直重復上述分離過程。由此可見,撕扯膠帶仿佛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每個瞬間它的受力情況都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在高速攝像機下觀察到,膠帶“跳動”1毫米所用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微秒(1微秒等于百萬分之一秒),所以膠帶沿著撕扯方向的移動速度可以達到600~900米/秒(空氣中的音速在1個標準大氣壓和15攝氏度條件下為340米/秒),這已經(jīng)到達了超音速的范圍。
膠帶的這種超音速運動會強烈擠壓前進方向的空氣,從而會制造一道沖擊波(激波),以膠帶為波面,向上持續(xù)擴散,進而形成沖擊波超壓,發(fā)出音爆。在若干微小的音爆被疊加后,就會形成日常撕扯膠帶時所聽到的刺耳的聲音。
為了更清晰地反映膠帶對于空氣的壓縮情況,在這里我們引入3個概念:馬赫數(shù)、馬赫錐和馬赫波。
馬赫數(shù)M=氣流速度V和音速a的比值,即M=V/a。撕扯膠帶時,V為600~900米/秒,a為340米/秒,可算出馬赫數(shù)為1.7~2.6。超音速飛機的馬赫數(shù)在1~5之間,也就是說,膠帶沿著撕扯方向移動時對空氣的壓縮速度,超過了部分超音速飛機高速飛行時對空氣的壓縮速度。
當物體以超音速運動時,聲波總是落后于物體,在其后面會形成一個圓錐面,所有聲波都被局限在這個錐面內(nèi),這個錐面被稱為馬赫錐。簡單來說,當物體(波源)的速度大于聲波的速度時,便會形成馬赫錐。
高速飛行的戰(zhàn)機
馬赫錐面是介質受擾動與未擾動的分界面,這種波被稱為艏(shǒu)波,也稱為馬赫波。
超音速飛機飛行時,聲波被限制在馬赫錐里,只有當馬赫錐掃過時,我們在地上才會聽見音爆(飛行器在超聲速飛行時產(chǎn)生的沖擊波傳到地面形成的爆炸聲)。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會見到馬赫錐,例如當我們站在海邊看著飛速駛過的快艇時,會發(fā)現(xiàn)在船后水面激起以船為頂部的“V”形波,由于水波傳播速度較小,船速極易超過水波的傳播速度,便能在水面上觀察到艏波。
當光源的速度大于光向四周傳播的速度時,理論上也會產(chǎn)生光子馬赫錐。近年來,研究人員用超高速掃描照相機記錄下光子馬赫錐。光子馬赫錐的發(fā)現(xiàn)有望發(fā)展出全新的成像模式,為下一代生物醫(yī)學成像儀器的研發(fā)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快艇尾跡示意圖
光子馬赫錐
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也許就包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對這些原理的應用可以創(chuàng)造出改變?nèi)祟惿畹母呖萍籍a(chǎn)品。我們要注重以科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科學。
(責任編輯 / 張麗靜? ?高琳?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