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資本權力批判的雙重進路及其超越

2022-05-30 06:47:47薛紹文
學理論·下 2022年11期
關鍵詞:所有權資本主義勞動者

薛紹文

摘 要:《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將經濟學和哲學思想融會貫通的重要文本,馬克思在其中對資本權力的揭示和批判,實際上是以前提性批判和過程性批判的雙重進路的方式來進行的。資本權力的前提性批判即對資本主義所有權的批判,過程性批判是對資本運行過程中的資本權力批判,馬克思沿著各有側重的這兩條進路出發(fā),揭示出資本權力統(tǒng)治下勞資關系的不平等性。要實現(xiàn)對資本權力的超越,就要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以重建個人所有制、取消資本權力對勞動的統(tǒng)治和人對物的依賴性統(tǒng)治關系等方式,實現(xiàn)包含超越資本權力前提和過程的全程性超越。

關鍵詞:《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權力批判;平等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11-0022-05

權力一詞本身就帶有支配、控制的意味,所體現(xiàn)的是雙方地位的不平等,資本本身作為一種權力,在其運行、發(fā)展的過程中就體現(xiàn)為一種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甚至支配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體現(xiàn)出資本統(tǒng)治的不平等性,成為資本批判的重要方面。資本權力不僅在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應當被批判,而且從其產生的源頭來看亦理應受到批判。當前,資本權力批判常常囿于對資本運行邏輯的批判,易忽視對其前提即資本主義所有權的批判。特別是馬克思已經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下稱《手稿》)中從資本主義的所有權這一前提和資本權力發(fā)揮作用這一過程的兩條進路出發(fā),系統(tǒng)批判了資本權力,因此我們更應該將馬克思對資本權力的前提性和過程性兩方面批判綜合起來看待。

一、前提性批判:對資本主義所有權的批判

資本權力的前提性批判,是對資本權力的先決條件加以批判。資本權力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成為批判的焦點,但資本權力批判還應考察資本權力的先決條件,明晰資本權力從何而來、其合法性依據(jù)是如何取得和確立的,也只有明確了資本權力的前提,才能夠真正找到超越資本權力的途徑。

(一)資本主義所有權批判何以作為資本權力的前提性批判

我們在批判資本權力時,就要從資本權力產生之初加以研究。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引出一個問題,即資本權力的產生與資本的產生是否屬于同一前提,資本權力是否伴隨資本一同出現(xiàn)?若是如此,資本從出現(xiàn)起就帶有了資本權力,那么對資本權力的前提性批判與對資本的前提批判可以看作是一致的。因此這個問題也就可以轉化為資本和資本權力的關系問題。

明確以上問題,需要我們對資本和資本權力進行定性。資本是什么?首先,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無償占有勞動者通過勞動所產生的剩余價值,通過剝削勞動力的方式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增殖,在對勞動力剝削的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了支配權力,因此資本與資本權力具有發(fā)生過程上的一致性。其次,資本是一種關系,這種關系性的存在直接就體現(xiàn)為雇傭勞動和資本這一矛盾關系。在資本社會中,勞動力只有依靠資本的雇傭才能夠取得生產資料進行勞動,資本只有依靠雇傭勞動者才能夠無償占有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因此,資本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不能離開勞動而空談資本。而資本權力是什么呢?簡單來說,資本權力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還體現(xiàn)為對勞動者的控制、對社會的控制等等。資本權力產生之初正是在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所以資本和資本權力實際上是同在的,資本權力與資本不是一種派生的關系,而是資本本身就體現(xiàn)為資本權力這樣一種以勞資關系為基礎的帶有支配性和不對等性的存在。

確立資本正當性的先決條件即資本主義所有權,它是保障資本得以繼續(xù)運行、增殖的前提。資本能夠產生并發(fā)展壯大,正是因為在這一發(fā)展過程本身中就蘊含著社會對勞資關系的一種默許和承認,而這種默許和承認正是資本獲取其合法性和正當性的條件,否則資本難以化身如此具有普遍性的存在。資本主義的所有權從一種默許狀態(tài)到以法權的形式確立下來,成為資本主義誓死捍衛(wèi)和守護的正當權利,為資本權力展現(xiàn)特性、發(fā)揮作用提供了合法性基礎。既然資本本身就體現(xiàn)為資本權力,那么保障資本的前提即資本主義所有權也正是保障資本權力的前提。因此,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資本權力的前提批判與資本的前提批判的一致性,對資本權力的前提性批判就可以對資本主義所有權展開批判。

沒有資本主義所有權這一前提保障,資本權力可以說就失去了成長的社會土壤,這一前提本身就值得批判。馬克思在《手稿》中突出地以一種關系性思維把握資本權力,對資本權力的前提進行了宏觀和微觀的考察,從中揭示了資本主義所有權的不合理性。

(二)宏觀歷史過程中的資本主義所有權批判

馬克思認為,勞動對資本的關系,或者說勞動對作為資本的勞動客觀條件的關系的形成,以勞動者作為所有者的各種歷史形式發(fā)生解體這一歷史過程為前提。資本的產生是在經歷了一系列舊有的前資本主義關系的解體以后實現(xiàn)的,繼而才會產生資本歸屬的合法性問題。

這一解體過程是怎樣的呢?馬克思說,“這種歷史上的解體過程,既是把勞動者束縛于土地和土地的主人而實際又以勞動者對生活資料的所有權為前提的農奴制關系的解體,因而這實質上是勞動者與土地相分離的過程;也是使勞動者成為自耕農、成為自由勞動的小土地所有者或佃農(隸農)、成為自由的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關系的解體(公共所有制和現(xiàn)實共同體的更古老形式的解體,就不用說了);也是以勞動者對勞動工具的所有權為前提的,并且把作為一定手工業(yè)技能的勞動本身當作財產(而不僅僅是當作財產的來源)的那種行會關系的解體;同樣也是各種不同形式的保護關系的解體”[1]496,資本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始真正出現(xiàn)。通過一系列舊的生產關系的解體,生產資料、土地和勞動的統(tǒng)一在這樣的解體中也發(fā)生了分離,生產資料逐漸收歸于資本背后的人格化代表即資本家。資本家只有在這樣的分離發(fā)生以后,取得對生產資料的壟斷權,工人才會不斷地向資本家出賣勞動力,這一雇傭勞動關系才能持續(xù)下去,因此勞動與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分離真正成為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

從解體的手段上來說,前資本主義所有權的解體和資本主義所有權的建立是伴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而發(fā)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從暴力掠奪發(fā)展而來,掠奪者以暴力的、威脅性的力量奪取資本,迫使勞動生產者同土地或者勞動資料發(fā)生分離。被掠奪者害怕暴力威脅,在權力地位中處于下位,因此這種資本的非正當性取得是基于一種不平等的強制關系。

然而,這一解體卻導致了資本占有的合法性問題,暴力掠奪的強盜式行為必然要求為自己開脫,資本必然意欲謀求合法占有,必須以所有權的形式來確認資本的歸屬。上層建筑一定是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而存在的,當資本在經濟社會中取得主導地位,必然會要求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資本主義所有權在法的意義上的確立也就成為資本的必然要求。

勞動和勞動產品的歸屬本應該是同一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勞動者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力加以出賣,同貨幣進行交換以獲得維持生活的唯一來源。資本也越來越成為支配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權力,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性和支配性也在不斷增強,甚至發(fā)展成為資本社會中統(tǒng)治一切的權力。從源頭上來說,資本所有權起初正是為這些暴力掠奪者所確立的,這一所有權本身從資本的發(fā)生史來看就是以不平等方式取得的結果。

(三)微觀生產過程中的資本主義所有權批判

馬克思從考察資本最初的生產過程出發(fā),以微觀視角對資本生產的過程加以剖析,對資本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現(xiàn)分別加以考察,描述了剩余資本的產生過程,繼而過渡到對資本主義所有權的批判。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第一次出現(xiàn)和第二次出現(xiàn)的前提是完全不同的,兩次出現(xiàn)對生產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揭示程度也是不同的?!爱斮Y本第一次出現(xiàn)時,它的前提條件本身表現(xiàn)為從外部由流通中來的……不是由資本的內在本質產生的,也不能用資本的內在本質加以解釋?!盵1]441也就是說,最初被資本家投入生產的資本來自于外部流通,是資本內容的外在來源和外在前提條件,并非是以雇傭勞動的形式無償占有的,并未涉及資本本身的內部,強調這一原始資本與資本的內在本質無關,而對資本權力所做的揭露和批判才是資本的內在本質所導致的。

對第一次出現(xiàn)的資本投入第一次生產過程后資本家可以得到的剩余資本,也就是“從最初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剩余資本”,馬克思在《手稿》中將其稱作“剩余資本Ⅰ”;當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資本Ⅰ后,投入第二次生產過程便產生了剩余價值,這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就是“剩余資本Ⅱ”。然而,當資本第二次出現(xiàn)時,剩余資本Ⅱ的前提和剩余資本Ⅰ的前提完全不同,剩余資本Ⅰ的前提是資本家用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投入生產,而剩余資本Ⅱ的前提就是剩余資本Ⅰ所增殖的價值,是資本家直接拿他人的對象化勞動加入新一輪的生產。我們知道,剩余資本Ⅰ是依靠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才實現(xiàn)的膨脹,于是產生剩余資本Ⅱ,因而剩余資本Ⅱ的前提無非就是剩余資本Ⅰ的存在,同樣也是對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所以,資本一旦被投入生產,所產生的剩余價值就被資本家無償占有,此后便會繼續(xù)投入生產過程,以此維持和推動資本的再生產,同時也不斷推動著雇傭關系的再生產。如此一來,資本一旦進入再生產的循環(huán),此后的投入和占有就并非是資本家憑借自己所得實現(xiàn)的,而是在占有勞動者剩余價值的基礎上,將其轉變?yōu)橄乱淮紊a的資本,繼續(xù)在新的生產中化身資本權力來控制、支配勞動者。資本一旦出現(xiàn),便成為勞動的支配者、勞動關系的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為強制性的資本權力。

從表面上來看,資本主義的所有權貌似是平等交換,實際上我們不管從宏觀還是微觀視角深入資本生產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私有權的出現(xiàn)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一旦進入生產的過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所有權的“秘密”,就可以看到所有權在資本方面,從對勞動力商品的所有權轉化為對他人勞動產品的所有權,轉化為對他人勞動的所有權,并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以表面上的平等交換掩蓋了深層的實質剝削,維持著資本權力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從本質上來說是表里不一的非平等關系。特別是在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同勞動力相交換的東西從一開始就不是從自己的資金中取得的,而是對他人的對象化勞動的無償占有,以此轉而剝削新的勞動,因而資本家也就已經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同勞動者對立起來了,在不斷的再生產過程中擴展著他的權力。

綜上所述,所有權最初表現(xiàn)為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但是現(xiàn)在卻表現(xiàn)為占有他人勞動的權利,以此“權利”從占有他人勞動發(fā)展到支配他人勞動的“權力”。馬克思在對資本權力前提的追溯中,揭露了資本主義所有權的真相,戳破了資本主義平等交換的假象。

二、過程性批判:資本運行過程的資本權力批判

(一)貨幣權力——資本權力的回溯與發(fā)展

貨幣作為購買力的代表,是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中介。資本權力起自于貨幣的購買權力,貨幣權力是資本權力生成的重要基礎,資本權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xiàn)在貨幣權力上。要想揭示資本權力的來源,就必須明確貨幣權力的產生及其內容。馬克思在《手稿》中并非完全按照資本權力的產生發(fā)展歷史來進行梳理,而是從貨幣這一范疇出發(fā),深入解剖資本權力產生和運行的細節(jié),展現(xiàn)資本權力的本質及影響。

首先,在《手稿》中,馬克思說明了產品成為商品、商品轉化為交換價值的過程,繼而也就為說明貨幣的產生和闡述貨幣權力奠定了基礎。馬克思說:“商品僅僅在交換(實際的或想象的)中才是價值(交換價值)”[1]89。通過對手稿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這里的“價值”更多的指交換價值[2]24。亞當·斯密曾區(qū)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qū)別,但卻將價值理解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tǒng)一體,大衛(wèi)·李嘉圖則試圖把使用價值從價值領域中排除出去,但并沒能分清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qū)別。馬克思此時同意大衛(wèi)·李嘉圖應當將使用價值從價值領域中排除出去的看法,這里的價值實際上更多指涉“交換價值”。商品自轉化為交換價值,就逐漸脫離商品的物質存在,越來越成為交換關系中所追求的東西。那么正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在理解貨幣的產生時,能夠從交換價值出發(fā)研究貨幣的起源,認為貨幣是一種脫離于其他商品但仍作為一種商品與其他商品共存的交換價值。明確貨幣作為一種交換價值能夠在商品交換中充當媒介,才能夠進一步說明貨幣權力如何產生。

其次,貨幣權力的產生就蘊含在貨幣所具有的購買力之中。馬克思在寫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就已經明確,貨幣具有一種購買力,這種購買力具有能夠購買他人的本質力量,而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則進一步明確這種權力是對他人或社會的支配力:“每個個人行使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就在于他是交換價值的或貨幣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裝著自己的社會權力和自己同社會的聯(lián)系?!盵1]106作為使用價值的個人產品或者活動逐漸獲得了交換價值的形式,資本家通過占有勞動者對象化勞動的成果即商品獲得了交換價值,進而通過出賣轉化為貨幣。當貨幣能夠以價值的代表去換取他物時,貨幣所有者運用貨幣權力就能用來購買一切他想要獲得的東西。資本借助貨幣購買力所實現(xiàn)的統(tǒng)治,正是資本家取得和證明自己社會權力的形式,更何況這些貨幣的取得是建立在對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基礎之上的,這種不平等的行為是對勞動者與勞動的否定和侵犯。

最后,對于貨幣權力的追求是資本的內在要求,這一追求過程使得貨幣關系發(fā)生了變化。資本權力以貨幣權力的形式在交換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的統(tǒng)治,成為資本權力的重要表現(xiàn)。在《手稿》中馬克思將貨幣權力作為一種異己的關系來看待:“隨著生產的社會性的增長,貨幣的權力也按同一程度增長,也就是說,交換關系固定為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外在的、不依賴于生產者的權力?!盵1]95實際上,貨幣本身并不帶有這種權力,而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換關系中,交換價值越來越成為生產的直接對象,產品同作為貨幣的自身之間的關系中所體現(xiàn)的內在矛盾越來越發(fā)展。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和交換關系下,這些矛盾愈加突出,促使了貨幣權力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初貨幣作為促進生產的手段,現(xiàn)在變成一種異己的關系與生產者相對立。貨幣也就從手段變成了目的,在資本關系下造成了對勞動者和勞動的侵犯。隨著交換關系的不斷再生產,貨幣憑借本身的購買權力所能支配的范圍和程度越來越大,資本權力的支配能力也越來越強大。

(二)異化勞動——資本權力對人的束縛與壓制

馬克思在《手稿》中論述資本權力時,還與異化勞動結合在一起進行。資本生產關系下,工人勞動生產的價值不可能全部歸工人所有,扣除工人生活消費價值之后的剩余價值是歸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內容。從上述兩次生產過程的舉例來看,只要資本家占有了剩余價值,開始將其作為剩余資本投入新的生產環(huán)節(jié),那么資本家所運用和所取得的資本就已經不再是通過公平的手段所獲得的,更不可能是通過外部流通的方式憑空產生的,而是利用勞動者先前的對象化勞動去進一步剝削勞動者,這是由資本的內在本質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剩余資本就表現(xiàn)為資本家把勞動者的活勞動能力的產物作為強制勞動者的工具,勞動產品的異己性就十分明顯地表現(xiàn)了出來?!白鳛楫惣旱摹⑼庠诘臋嗔?,并且作為在不以活勞動能力本身為轉移的一定條件下消費和利用活勞動能力的權力來同活勞動能力相對立的一切要素,現(xiàn)在表現(xiàn)為活勞動能力自身的產品和結果?!盵1]442這一論述表明勞動者的活勞動能力創(chuàng)造的勞動結果在資本關系下成為統(tǒng)治自身的資本權力,已經作為物的因素的死勞動與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對立起來,勞動者通過勞動過程不斷將統(tǒng)治自身的權力再生產出來。

整個生產過程中資本權力與人的勞動能力相對立,導致了對人的束縛與壓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因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處于分離的狀態(tài),勞動者貧窮得一無所有,唯一擁有的便是自己的勞動能力。在這里,馬克思區(qū)分了勞動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勞動者占有的只是必要勞動的主觀條件,也就是勞動能力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但活勞動不可能無中生有,必須找到它的客觀條件——也就是材料和工具等資本的不變部分——在勞動過程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于是便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必要生活資料。這種勞動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分離更能夠凸顯資本所造成的對勞動過程的撕裂和勞動者缺少客觀條件的無力感,以更加鮮明的方式體現(xiàn)出資本對勞動的統(tǒng)治。

勞動者的必要勞動能夠使這些條件通過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形式變成同自身勞動能力相對立的資本權力?!翱傊鳛橘Y本,作為對活勞動能力的統(tǒng)治權,作為賦有自己權力和意志的價值而同處于抽象的、喪失了客觀條件的、純粹主體的貧窮中的勞動能力相對立?!盵1]444勞動能力表現(xiàn)出的產品已經不再是被勞動者所享受的事物和勞動者勞動本質的確證,而成為通過自身的活動而統(tǒng)治自身的權力。從勞動的時間先后關系來看,資本權力表現(xiàn)為死勞動對活勞動的統(tǒng)治、過去勞動對現(xiàn)在勞動的統(tǒng)治;從人與人的關系來看,這一統(tǒng)治自身的權力恰恰成為他人的權力,成為資本家支配勞動者的權力,因而又同時體現(xiàn)為人對人的支配權力。

(三)平等假象——資本權力與勞動的非對等性

資本權力表現(xiàn)出資本對勞動力的占有與支配,這一占有與支配過程本身就體現(xiàn)為不平等的關系。雇傭勞動之所以對資本有利,正是在于勞動者的勞動能夠產生超過自身勞動力價值的剩余價值。在資本不停運轉的社會,貨幣對勞動力的購買,實際上已經是資本對勞動的一種支配,因為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就發(fā)生在這一購買之后。當勞動力成為商品世界的一員,勞動者與資本家似乎達成了某種協(xié)議,資本家以多少金錢就換取多少勞動,而真相卻是勞動者實際生產出的價值大于自身起初與資本家商定的勞動力價值,但這一真相被等價交換的假象所掩蓋了。

勞動力與資本表面上互相生產,實際上勞動力在養(yǎng)活資本家的同時又無法逃脫資本的統(tǒng)治,這一表面上相互依存的形式背后真正潛藏著的是深深的不對等。“在勞動所生產的剩余資本——剩余價值中,新的剩余勞動的現(xiàn)實必然性同時也就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樣,剩余資本本身同時就是新的剩余勞動和新的剩余資本的現(xiàn)實可能性?!盵1]447從勞動能力角度來看,勞動能力不僅要能夠再生產自身的價值,而且還要能夠帶來資本的增殖,這樣才能從它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被他人占有的財富的形式中取得自己的生活資料的那一部分;從剩余資本角度來看,勞動基金只有在剩余資本的其余部分會吸收新的剩余勞動的情況下才能被使用。雖然這二者看起來是一致的,勞動在生產資本,資本也在生產勞動,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資本和勞動的相互生產實際上并不是平等的相互生產的關系,這一過程在本質上來看是勞動已經無法脫離資本,勞動本身通過創(chuàng)造的剩余資本而迫使自己不得不一再地去創(chuàng)造新的剩余資本,不斷為資本的增殖而生產。在這一過程中,勞動仿佛在主動地創(chuàng)造資本的雇傭條件而占據(jù)主導地位,實際上是資本將勞動納入自己的統(tǒng)治范圍之內,使得勞動不得不去尋求資本的雇傭。

三、雙重批判的指向:以真正的平等實現(xiàn)資本權力的全程超越

(一)以真正平等的前提代替資本主義所有權的不平等前提

馬克思對資本權力的雙重批判揭露了資本權力是借由資本的力量形成的控制權,其實質是勞資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要想超越這種勞資關系,就必須超越這種勞資關系建立的前提。沒有資本主義所有權,就不可能使這種勞資關系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在資本主義所有權的前提之下,資本權力才具有存在的溫床。只有資本主義所有權存在,才能夠確認資本的歸屬,才會使得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價值愈來愈成為社會的普遍追求,從而更加促進對資本的追求,因而也更加促進了資本權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資本權力的統(tǒng)治下,平等概念被蒙上了一層“薄紗”,我們能夠看到平等的外觀——以平等交換為前提的形式平等,可揭開薄紗之后卻并不能夠發(fā)現(xiàn)真實的平等。在純粹的經濟交換中,交換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只要考察的是純粹形式,即關系的經濟方面,……他們只有作為等價物的所有者,并作為在交換中這種相互等價的證明者,才是價值相等的人……于是他們彼此不僅處在平等的關系中,而且也處在社會的關系中?!盵1]196-197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付給工人來建立雇傭關系的這一交換過程,正如在商品交換領域內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樣,仿佛多少工資代表了多少勞動,表面上是平等交換,實際上揭開剩余價值被無償占有的那層神秘面紗之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種平等只是欺騙勞動者的視聽混淆。勞動者勞動過后最終占有的只是必要勞動的主觀條件,也就是必要勞動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但是勞動者的必要勞動能夠使這些條件通過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形式變成同自身勞動能力相對立的資本權力。正因為對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才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了源源不斷的剩余資本,也為勞動者套上了似乎永遠無法掙脫的無形枷鎖,控制和支配著勞動者。

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直接體現(xiàn),但是受到資本權力強制的人們進入片面的勞動領域,不但表現(xiàn)為主體的片面化存在,更在于這種強制性的反人性,是對人的本質的否定。資本權力的支配使得這一人本身的本質規(guī)定卻反而成為勞動者最討厭的事情,人開始厭惡勞動,甚至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勞動能力表現(xiàn)出的產品已經不再是被勞動者所享受的事物和勞動者本質的確證,而成為通過自身的活動而統(tǒng)治自身的權力;勞動不再是人本身的先天權利,資本權力的出場取消了勞動者的身份因素,勞動者的勞動反而在勞動之后構成了資本的內容,勞動的權利反而歸屬于資本,勞動者的勞動成為異化的勞動。

馬克思后來在《資本論》中指出要建立個人所有制,這是對資本主義所有權的超越,因而也是對資本權力的超越。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xié)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盵3]874個人所有制中的“個人”并非簡單理解的“私人”,而是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個人所有制是對勞動產品的公平占有,它不再是對原有不平等剝削關系的默許和承認,它是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是真正實現(xiàn)了社會財富的公平占有。在資本主義所有權之下,勞動者只能從勞動中取得自己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生活資料,然而他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勞動結果并不能全部為自己所有,這是建立在勞動與所有權處于分離狀態(tài)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在個人所有制條件下,勞動與所有權的分離狀態(tài)得以消除,這一消除將會實現(xiàn)勞動對生產結果的真正占有,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社會共同所有基礎上的勞動與所有權的統(tǒng)一,這就避免了生產資料私有化帶來的資本在少數(shù)人手中的積累,因而也就避免了資本權力對人的壓制。

(二)超越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展現(xiàn)人的自由個性

馬克思在《手稿》中將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三大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社會的三個階段。譬如在古代社會中,個人與共同體是密不可分的,個人需要在共同體中得到承認,個人只有作為共同體的一部分才能以其身份共同占有共同體的財產。個人抵御風險的能力是非常微弱的,個人無法脫離共同體而生存,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的共同體。在這一共同體中,人們的生產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生產為共同體的存在和人的生存服務,他們追求的唯一目的是產品的效用。但是在第二大階段的社會也就是人對物的依賴關系階段的社會中,正是資本在社會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階段。生產的目的從使用價值到交換價值的轉化,是隨著產品成為商品,商品繼而成為交換價值導致的,貨幣不過是作為交換價值的物化代表而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逐漸被物化,作為交換中介的貨幣最終竟變成人們所競相追逐的目的。雖然這一階段的社會關系已經不再是古代共同體中人對人的依賴關系,實現(xiàn)了人的一定程度的獨立化,但卻也造成了以物為中介的資本權力在社會關系中的高度抬升和對人的關系的遮蔽。

然而,第二個歷史階段的發(fā)展又為第三個歷史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在第二個以資本為主導的歷史階段中,資本權力雖然帶給勞動者以痛苦和摧殘,但是資本權力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存在積極的一面,我們不可僅僅看到資本權力對勞動者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定時期內資本權力所帶來的對于物的追逐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物質財富的豐富。但是,資本帶來的生產力的極大增長終會突破自身,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終將不可避免地被超越,資本權力所帶來的生產力的極大增長將無法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維持,而這將成為自由平等社會的前提,這也是馬克思歷史地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因之所在。

資本權力雖然是資本的本性,資本能夠憑借資本權力不斷滿足增殖,但終有一天將會反噬自我,推動新的社會關系的生成。在消除資本權力的社會中,異化勞動將會被消除,真正的人的本質的勞動回歸于人,人成為自己勞動的主人。掙脫人對人的統(tǒng)治的關系,是一種真正尊重個人的關系。這一新的社會不是資本權力主導下的社會,因而也不是以追求交換價值為目的的社會?!霸诠伯a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4]537。當超越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時,大多數(shù)勞動者的勞動便不再被少數(shù)資本家所掌控,勞動者不必僅從事單一枯燥的勞動,也不再是資本的附庸,勞動又重新成為展現(xiàn)個人內在豐富性的勞動。這一異化勞動消除的必然性內蘊在資本邏輯的發(fā)展本身之中,要實現(xiàn)勞動的解放,必須充分將資本權力所能推動的生產力釋放出來,在自身的發(fā)展中否定自身,從而實現(xiàn)異化勞動的消除,進入到真正平等自由的共同體。到那時,新的共同體是對物的依賴性社會的超越,物不再凌駕于人之上,不再是人的單純依賴,作為人的自由個性終將得以展現(xiàn),不平等的資本權力關系也將隨著勞資剝削關系的廢除而消解,人終將真正成為豐富而完整的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孫樂強.《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與馬克思經濟哲學問題的新突破[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3(5).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所有權資本主義勞動者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勞動者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動產所有權保留
日本法中的所有權保留
在云端
人力資源(2015年7期)2015-08-06 10:45:13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勞動者之歌
大新县| 孟连| 桦南县| 商水县| 洮南市| 平江县| 科技| 汝阳县| 琼海市| 讷河市| 方城县| 玉林市| 若羌县| 桃园市| 乌鲁木齐县| 金门县| 嵊泗县| 赤峰市| 东丽区| 外汇| 贵阳市| 八宿县| 浦县| 广昌县| 读书| 剑河县| 衢州市| 梓潼县| 霍林郭勒市| 威宁| 舟山市| 安龙县| 永丰县| 南部县| 吐鲁番市| 巨鹿县| 西盟| 石台县| 松原市| 庆阳市|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