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杰
摘 要:中國共產黨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承繼了“培養(yǎng)接班人”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命題,在百年歷程中因應每個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延展其內涵,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教育、人才工作話語,并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首次將其上升至黨的“根本大計”。黨始終把保障政治路線的執(zhí)行作為培養(yǎng)接班人的出發(fā)點,始終對接班人提出德才兼?zhèn)涞闹骶€要求,始終強調將經受斗爭考驗作為接班人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培養(yǎng)接班人”理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為新時代確保革命事業(yè)“后繼有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接班人理論;十九屆六中全會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9 — 0005 — 05
如何確保革命事業(yè)后繼有人,是共產主義政黨必須直面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培養(yǎng)接班人”這一重要的理論命題。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突出強調“培養(yǎng)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以實現(xiàn)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接續(xù)奮斗[1]。《決議》的理論突破為接班人培養(yǎng)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建黨百年的歷史節(jié)點深入學習《決議》精神,梳理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接班人”理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可以加深對接班人科學內涵的認識,為理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提供新的視角,并更好地服務于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工作實踐。
共產主義政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消滅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社會制度、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作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在這一長期艱巨的進程中重視對事業(yè)“接班人”的培養(yǎng),是共產主義政黨相對于資產階級政黨獨有的組織特征。以《資本論》為理論起點,經濟范疇的接班人概念被不斷賦予新的語義,并經由列寧等人的提煉最終走入政治范疇,形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獨特話語。
接班人最初在《資本論》中指代產業(yè)工人的后代。馬克思認為,資本在為產業(yè)工人的勞動力定價時,不僅覆蓋了支撐工人在一定的社會狀態(tài)下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資料,同時也包括其“接班人”即兒童的生活資料在內[2]129,只有這樣,這種特殊商品(勞動力)所有者的種族才能延續(xù)下去[3]294。產業(yè)工人群體因接班人的存在而永續(xù),接班人的生活資料構成了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
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恩格斯將這一概念用在了更廣泛的語境。1878年,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借德皇威廉一世兩次遇刺的機會嫁禍于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導通過了《反對社會民主黨進行普遍危害活動法》,將該黨變?yōu)榉欠ńM織。在德國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時期,恩格斯高度關注并通過信件密切聯(lián)系黨內堅持理論與實踐斗爭的李卜克內西、倍倍爾、考茨基等人,鼓勵他們與俾斯麥政府的“扼殺”作斗爭,堅持培養(yǎng)“理論上的接班人”以等待轉機的到來[4]176,“物色接班人”以對抗黨內的機會主義者[5]203??梢姡@一概念在被運用到政治語境時,德國社會民主黨正面臨外部嚴峻鎮(zhèn)壓形勢和內部思想政治路線分歧,政治語義上的“接班人”概念是共產主義政黨在斗爭中的產物。
列寧和斯大林在沿用“黨內后繼干部”語義的同時,發(fā)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接班人思想,用這一概念指代社會主義國家的工農青年。青年接班人盡管也需要工作,但已不再是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等待被剝削的后備勞動者,而是承擔“攻占科學堡壘”“開創(chuàng)光輝燦爛新生活”任務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紅色事業(yè)繼承者[6]41[7]29,青年不再是被物化的資源,而是有自主能動性的事業(yè)主體。由此,“接班人”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已經發(fā)展為兼具經濟和政治語義的獨特話語。
斯大林在20世紀30年代將培養(yǎng)“接班人”視作黨內政治路線執(zhí)行的重要保障,認為在正確的路線提出以后,事情的成功就“取決于組織工作,取決于正確地挑選人才”[6]342,因此必須大膽而及時地提拔年輕的新干部,配合老干部工作并成為無愧于他們的接班人[6]460。由共產國際幫助建立并自認作其支部的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自然深受來自共產國際的理論影響,強調革命歷史進程中“人的因素”。毛澤東認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8]526,但干部內部也有區(qū)分,如果沒有廣大的新干部同老干部一致合作,黨的事業(yè)就會中斷[9]824。盡管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尚未使用“接班人”概念,但類似“新干部”“后備軍”[9]1014的表述清晰地彰顯了新生力量對延續(xù)革命事業(yè)的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接班人”話語才被廣泛地運用到國家政治、經濟生活,并首先以如下幾種內涵出現(xiàn)。其一,它指代占國家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青年,是“偉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生力軍”[10]和“國家最寶貴的財富”[11]。其二,它從個人概念上升為組織概念,所指代的“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共產主義政黨、老輩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忠實助手”[10]。其三,它還曾在黨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指代“手工業(yè)生產的手藝傳承人”。1962年10月,中共中央為做好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的調整和鞏固工作,批轉《全國手工業(yè)合作總社黨組關于調整手工業(yè)隊伍鞏固手工業(yè)合作社的報告》,要求“組織老工匠、老藝人歸隊,注意培養(yǎng)接班人保存和充實技術骨干力量”[12]219。接班人此時所體現(xiàn)的集體與國家的歸屬關系、群團組織與共產主義政黨的助力關系、新老生產者之間的幫帶關系,反映了建國初期黨在執(zhí)政條件下通過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帶領包括青年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上升圖景。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執(zhí)政環(huán)境發(fā)生的重大變化使黨在培養(yǎng)接班人的問題上有了新的認識。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對新中國第三四代發(fā)生和平演變的預判,與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中全盤否定斯大林的修正主義行徑,從外部為中國共產黨保持革命事業(yè)的延續(xù)性敲響了警鐘。伴隨國內經濟建設波動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展開,黨的最高領導人對當時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估計產生了一定偏差。內外影響推動毛澤東在1964年提出“準備后事,即接班人問題”的政治考慮[13]363,接班人概念的政治色彩更加鮮明。
首先,毛澤東提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五項條件:要搞馬列主義意在精通理論修養(yǎng);要為大多數(shù)人民謀利益是共產主義大公無私的政治道德;團結大多數(shù)人體現(xiàn)革命者的政治胸懷;講民主、自我批評是工作作風,更是黨內政治生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五項要求被寫入中共九大到十一大通過的黨章,成為一個時期內黨為堅持政治路線、反對修正主義、確保黨和國家不變顏色而選拔黨員、干部的標準。
其次,接班人此時還成為領袖繼任者的代名詞。1961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華,試圖探尋毛澤東的繼承人(successor)問題。毛澤東在談及這一名詞的翻譯時表示:“繼承人這個名詞不好,我一無土地,二無房產,繼承我什么呀?紅領巾唱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叫接班人好,這是無產階級的說法?!盵13]22-24恩格斯認為,國家是在私有制和階級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而從社會中產生的公權力又會逐漸自居于社會之上,成為強大的、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鎮(zhèn)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14] 187-189。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公權力為有產者所左右的情況不同,中國共產黨不把領導權力視作可以繼承的私有財產,而是必須傳承的公共事業(yè)。秉持公心看待權力,政黨不是領袖的政黨,但領袖是政黨的領袖,對接班人概念的運用生動鮮明地體現(xiàn)了毛澤東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道德觀念。
最后,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的理論也進入到黨的教育方針中。教育工作要培養(yǎng)的人,從1957年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5]85轉為60年代的“堅強的革命接班人”[16]215,體現(xiàn)國家對社會主義青年的政治期盼。對于青年的培養(yǎng)意義,黨強調必須在教育中反對修正主義,同資產階級爭奪青年一代,培養(yǎng)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而不是修正主義與資產階級的接班人[16]215。在方式上,黨強調青年接班人要參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等偉大的群眾革命運動,在斗爭中接受教育和鍛煉,最終得到成長[17]40。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對培養(yǎng)接班人的理論認識也在繼承傳統(tǒng)、反思教訓的基礎上,因應歷史方位的轉變,進入全新境界。這一時期,領袖繼任者的語義不再出現(xiàn),接班人概念成為黨的組織工作與教育工作的常用話語。
第一,在組織工作方面。時代方位的轉變對培養(yǎng)黨的青年干部接班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各級領導人員普遍老化,以鄧小平、陳云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認識到,必須逐漸培養(yǎng)中青年優(yōu)秀干部,建立完善的干部梯隊,防止“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種人”滲入各級領導機關,干擾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另一方面,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迫切需要接受良好教育、具備專業(yè)知識的人才[18]323-327。因此,善于發(fā)現(xiàn)、提拔以至大膽破格提拔中青年優(yōu)秀干部,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組織工作的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黨進一步完善了對青年干部接班人的培養(yǎng)理論。首先,在接班人標準上,黨提出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革命化體現(xiàn)黨繼續(xù)堅持將干部的政治立場放在首位,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作為選用干部的前提;與此同時,強調干部隊伍建設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突出青年干部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其次,在接班人結構設計上,黨要求各級黨組織都要建設并保持健康的梯隊結構,將優(yōu)秀的中青年選進領導班子,鍛煉出可以接班的堅強的“第三梯隊”[19]349。再次,在新老交替的方法上,黨強調“扶上馬,送一程”[19]325,建立各級顧問委員會,充分發(fā)揮老干部對中青年干部的傳幫帶作用,保障職權的平穩(wěn)交接。最后,在接班規(guī)范上,黨加大了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出臺《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工作暫行規(guī)定》《黨政領導干部任職試用期暫行規(guī)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guī)定》《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暫行規(guī)定》等法規(guī),使干部培養(yǎng)、選拔、任用逐步實現(xiàn)有規(guī)可依。黨的十四大將“選拔使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政績突出、群眾信任的干部,培養(yǎng)和造就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以黨內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培養(yǎng)青年干部接班人的重要意義,此內容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在教育工作方面。黨在新時期提出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努力提高教育科學文化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1981年6月27日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新時期“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20]348。此后,黨對受教育者的定位變?yōu)椤吧鐣髁x建設者”[20]646,在繼續(xù)強調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同時,突出對受教育者在“才”方面的要求。面對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風云變幻的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黨高度重視捍衛(wèi)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強調對廣大青少年要加強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近代史、現(xiàn)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現(xiàn)實問題,增強學生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和一切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能力。最終,“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原則[21]77,建設者與接班人分別從才與德的角度出發(fā),對青年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一直沿用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召開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尤其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和積累的新鮮經驗。決議的第七部分“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圍繞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將“后繼有人”視作黨必須抓好的根本大計,首次把“接班人”問題寫入歷史決議并拓展其原有內涵,對黨的接班人培養(yǎng)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第一,從接班群體上看。黨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優(yōu)秀年輕干部、優(yōu)秀青年、優(yōu)秀人才三個群體,將黨管干部、黨管青年、黨管人才等專題工作集成到“培養(yǎng)接班人”的理論視域之下,提高了各項工作的政治站位。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yǎng)選拔優(yōu)秀年輕干部是一項百年大計,關乎黨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人民的福祉,必須教育引導年輕干部立志接好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班,而不是考慮接某個職位的班、某個個人的班。[22]289;284培養(yǎng)青年干部接班人,就是要建設一支忠實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符合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忠誠干凈擔當、數(shù)量充足、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年輕干部隊伍。
其次,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重視將青年的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一代代中國青年艱難探索民族復興,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高度評價青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先鋒作用,強調“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23]。《決議》強調,青年人才作為接班人,不僅要跟黨走,更要走進黨,要源源不斷把各方面先進分子特別是優(yōu)秀青年吸收到黨內來,讓青年在共產主義熔爐中接受歷練,更快成長。
最后,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是人才競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在實現(xiàn)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方面的重要意義,強調黨和人民事業(yè)要不斷發(fā)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2]270;273-274?!稕Q議》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相關論述,首次將優(yōu)秀人才納入“培養(yǎng)接班人”的視域,強調把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凸顯了人才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面的重要地位。
第二,從要求標準上看。歷史決議對三類群體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要求,但“德才兼?zhèn)洹钡囊笫冀K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這些要求與標準既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探索歷史智慧的承繼,更是新時代黨的領導與黨的建設經驗的鮮活體現(xiàn)。
首先,《決議》牢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7月3日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任人唯賢,著力培養(yǎng)忠誠干凈擔當?shù)母咚刭|專業(yè)化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培養(yǎng)方式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強過硬的擔當本領。
其次,《決議》強調黨要教育引導優(yōu)秀青年黨員。青年黨員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青年黨員也要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在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一靠學習二靠實踐,青年黨員才能做到永遠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賡續(xù)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最后,源源不斷培養(yǎng)造就愛國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人才,關鍵在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yǎng)、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只有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才能為“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提供保障,把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第三,從接班任務上看。《決議》對接班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望,即要求培養(yǎng)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從橫向看,“重任”不是簡單的年輕干部的黨建工作,也遠超教育方針中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責任范疇,是綜合了黨的建設、黨的領導與黨的事業(yè)的重任。具體內容就是《決議》所總結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外交工作等13個方面。從縱向看,“時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動態(tài)概念,強調一代又一代人既要以史為鑒,又要接續(xù)奮斗;既要埋頭苦干,也要與時俱進。每一代人做好自己時代該做的任務,才能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實現(xiàn)這一接續(xù)過程,就要做到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
縱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革命者的年齡限制與革命事業(yè)的長期艱巨始終存在客觀矛盾。是否著力儲備、用心培養(yǎng)足夠的接班人,是檢驗革命者對事業(yè)有無高度責任心的一個判斷標準。中國共產黨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接過了這一理論命題,又在百年實踐中因應每個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延展其內涵,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教育、人才工作話語,并上升至黨的“根本大計”的高度。這一百年歷程中,黨對“培養(yǎng)接班人”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具有鮮明特色與共性規(guī)律。
首先,黨始終把保障政治路線的執(zhí)行作為培養(yǎng)接班人的出發(fā)點。作為“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24]218,中國共產黨需要圍繞階段性任務形成政治路線與思想路線。而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的實現(xiàn)要靠組織路線保障,即依靠人來執(zhí)行。接班人概念在運用到政治范疇時,天然就暗含馬克思主義同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道路的分野。只有培養(yǎng)好接班人,革命事業(yè)才會沿著既定道路前進,在老一代人清理好的地基上“把共產主義由背得爛熟的現(xiàn)成公式變成活生生的東西”[25]337。
其次,黨始終對接班人提出德才兼?zhèn)涞闹骶€要求。縱觀黨在各個時期對不同類型接班人提出的標準,又紅又專、革命化與知識化、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家國情懷與擔當本領、愛國奉獻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表述在不斷變化,但選人用人重德才的基本原則從未改變。所謂重德,要求接班人在政治品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方面都要過硬,其中最重要是政治道德。所謂重才,要求接班人練就過硬本領,能力突出、業(yè)績突出,有專業(yè)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精神。
最后,黨始終強調將經受斗爭考驗作為接班人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就十分鼓勵青年接班人“在大風大浪中鍛煉”[13]363,不能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多經歷一些實踐經歷、重大斗爭磨礪,有助于干部提升在大風大浪面前的主見,對優(yōu)化干部隊伍結構、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和政策執(zhí)行力大有好處[22]294。在斗爭中培養(yǎng)接班人,必須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培養(yǎng)斗爭精神,需要接班人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風骨、氣節(jié)、操守、膽魄;增強斗爭本領,要求接班人科學預見形勢發(fā)展的未來走勢、蘊藏其中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抓好戰(zhàn)略謀劃,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勾勒的共產主義藍圖更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正如毛澤東對青年人的寄語:“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26]650。盡管革命自有后來人,但身處新時代新征程當下的每一份子,也應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樂觀信念,盡好責,接好班,偉大革命事業(yè)就會生生不息。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維爾納·布盧門貝格.恩格斯和倍倍爾通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斯大林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斯大林——今日的列寧[N].人民日報,1949-12-15(02).
[11]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們關于憲法草案和報告的發(fā)言(之七)[N].人
民日報,1954-09-19(04).
[1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1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7]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8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2021版)[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16(01).
[2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6]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