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超
走進湯巧榮的小店,仿佛穿越到了20世紀80年代:玻璃柜臺、分裝的紐扣、老舊的縫紉機和木質(zhì)的貨柜,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小物件。從初生嬰孩的軟底布鞋到老人的棉布褂,從松緊帶到各種顏色的棉線,湯巧榮在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里度過了31年。
湯巧榮說,自己堅守的這方天地與其說是一個店,不如說是個鋪子。“‘店總有點商業(yè)氣息,我這里都是幾角幾元錢的東西,哪里算得上是一門生意?!泵刻焐衔缡沁@間鋪子里客人最多的時候,卻不是最熱鬧的時候。“上午出門買菜、添置日用品的人多,買東西的人也多。但每天下午我這里都熱鬧得不得了,街坊鄰居都習(xí)慣來我這里聊天。”
這個店沒有名字。有人問湯巧榮:“為啥不取個名字呢?”湯巧榮笑著回答:“招牌不是在這兒嗎?”她指指自己,又指指老伴。這個店沒有名字,也沒有固定的營業(yè)內(nèi)容,“只要是做得出來的,都接”。老人的毛衫,做!小寶寶的虎頭鞋,做!換拉鏈、絞褲腳,做!還有人拿著圖片來想做一套一模一樣的衣服,她也能做。
“請問,你這里有玫紅色線嗎?”進店的是兩個50歲左右的好姐妹。湯巧榮放下手中的活計,離開縫紉機,拉開玻璃柜臺側(cè)面的木質(zhì)隔板,摸出了幾個線軸:“玫紅色的概念很寬泛,這些顏色都類似,你比對一下吧?!薄斑@個!”客人拿到店外的自然光下仔細比對后,一邊進門一邊高興地笑著說,“我跑了好幾個地方,批發(fā)市場也去了,都沒找到我要的顏色。還好朋友帶我來你這里,終于找到了這個顏色。這個多少錢?”
“1元錢?!睖蓸s豎起一根手指??腿梭@訝地瞪大了眼睛:“我費了這么大勁兒找到你這兒來,這才1元錢?”
“就是1元錢的東西啊?!睖蓸s笑著回答。
湯巧榮說自己不是手工匠人,就是個“干活的”。只要是能干的活兒,什么活兒都干。
有一次,一名年輕女子找上門來,說是聽別人說,全九江就她這里能幫上忙了?!八謾C里存著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孩子的襯衫和短裙套裝。”那是客人女兒的班服,開學(xué)時買的,每次班級活動的時候穿。因為冬天的時候不小心被火烤壞了,女兒很著急,客人就想再買一套,卻搜遍全網(wǎng)都找不到,班服的生產(chǎn)廠家也停產(chǎn)了。她很著急:萬一孩子班上有活動怎么辦?經(jīng)人推薦,她找到了湯巧榮。起初她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沒想到湯巧榮一口答應(yīng):“這能做。”
一周后,客人拿到幾乎和原版一模一樣的衣服時,高興得連聲感謝。湯巧榮的無名小店,就這樣在大家的口口相傳中變得“有名”起來。
有一次,湯巧榮到武漢辦貨,看到有人穿著她織的毛衣?!拔耶敃r心里很高興,因為自己的手工制品被別人所喜歡?!痹瓉?,那個伯伯之前到九江看兒子,兒媳婦特意到湯巧榮的小店里給公公定制了一件羊毛衫。
從外表看,一點也看不出湯巧榮已經(jīng)76歲了。一頭精干的黑色短發(fā),犀利的眼神,雖然幾十年用眼工作,但她既沒有近視,也沒有老花眼。她每天都要工作10小時?!拔揖褪窍矚g干活兒,干活兒踏實。”
湯巧榮長久以來信奉一點——“憑自己的雙手,總有飯吃。”
20世紀80年代,她從紡織廠回到家里,失去了收入。她嘗試過很多事,最后發(fā)現(xiàn)還是干這個老本行最好。
如今,老兩口日子好了,從地質(zhì)隊退休的老伴每天拉拉琴、下下棋,和湯巧榮一起守著這方天地。兒女勸她別做了,安心在家養(yǎng)老,她卻不同意:“我就喜歡干活,喜歡這個鋪子?!?/p>
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湯巧榮歷經(jīng)了30余載的日升月落。她說,她非常喜歡自己名字中的“巧”字。冥冥中,這也給了湯巧榮一個簡潔的“人生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