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
我10歲那年,父親常年患病,母親離家出走,叔姑們加我和妹共6個孩子,僅靠幾畝薄田和爺爺出門打工賺錢維持生計。家里一貧如洗,土坯墻,茅草屋,紙糊的窗戶,晃動的柴門,仿佛有場風都能將房子推倒。
一次深夜,父親又發(fā)病了?;璋档男枪庀?,奶奶照著手電筒找來了鄰居張叔,張叔二話不說背起父親就奔向醫(yī)院,奶奶拿著手電筒艱難地跟在崎嶇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張叔被一個石塊絆倒,不慎摔成小腿骨折。
正值五月農(nóng)忙時節(jié),張叔家黃燦燦的麥子卻少人收割。奶奶愈發(fā)愧疚,先去幫張叔家搶收。結(jié)果自家的麥田延誤了時機,趕上狂風暴雨,麥穗全浸在地里??弈[眼睛的奶奶邊長吁短嘆,邊和我在雨水里搶收麥子。
第二天,雨漸停歇,爺爺風風火火地趕回來了。奶奶向爺爺檢討沒有守好麥地。爺爺一邊安慰奶奶,一邊擦去她的淚水。然后,爺爺穿上雨鞋去麥田了。
他首先用腳試試土壤,接著一步一個腳印踩入濕土地,割那些亂麻似的小麥。他弓著背,彎著腰,揮動鐮刀把那些蘸了泥土的麥子收割完捆好。奶奶用瘦弱的肩膀扛,爺爺用扁擔挑,把那些慘不忍睹的麥子碼上了架子車。經(jīng)過連續(xù)五天的搶收,總算把一摞摞麥捆都馱回了家。
我也爭分奪秒地學著他們的樣子,把麥捆豎起放地下,麥穗朝上,碼成垛,垛成堆,放在大門口和屋內(nèi)。幾十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夠放,十幾捆就滿滿當當了,剩下的另外再擱置屋檐下。還不夠放的,就只能垛到村上麥場的空地,用塑料薄膜覆蓋,找磚石壓好。
好不容易等到第八天,天徹底放晴了。我跟在奶奶身后,她將麥捆放到場周邊曬,我也一捆捆放好。爺爺把麥捆在麥場上解開,進行了晾曬。
那時沒有脫粒機,只能用石磙把曬好的麥依次碾壓。爺爺和奶奶把麥秸用木杈挑起來,翻一翻,重新再碾,碾上兩三遍,再拿木杈把麥秸挑出來放一邊,剩下麥糠和麥粒,就用木掀隨風揚起,把麥糠和麥粒分離開來。曬了兩天太陽的第一批麥粒,終于顆粒歸倉了。
奶奶拉著人力架子車,到磨坊去磨面。一般人家一周是做兩次饅頭,我家人多,吃得太快,早已沒有陳糧。先前熱心的親戚拉來幾袋麥,我家只能一到兩周做一次饅頭。
小叔和我年紀相仿,調(diào)皮搗蛋愛闖禍。正值長身體的年紀,他飯量大,容易餓。每晚他放羊回來,就像老鼠尋食一樣到處翻,發(fā)現(xiàn)廚屋內(nèi)靠墻掛鉤下面的饃筐里剩下一個饅頭。他叮囑我不要吱聲,剛?cè)∠聛砩焓株艘恍K,就被磨面回來的奶奶抓個正著,“啪”一個木杈抽上身了,嚇得他落荒而逃。
奶奶一邊把面粉放進甕里,一邊念叨著:“娃啊,你小叔也不想想,你爺爺干多重的活兒,這是留給勞動力吃的??!”她邊說著邊抹眼淚。
到了晚上9點,家里人都還沒吃飯。饑餓的妹妹哭得我心煩意亂。我的肚子也咕咚咕咚地叫,但我體貼勞累一天也沒吃東西的奶奶,忍著不吱聲。
奶奶舀面做起了饅頭。她先用面引子拌上溫水和面,蓋上干凈的布發(fā)一個小時,發(fā)好后把大面團用堿水揉一揉,切成饅頭大小放在屜布上,再等一會兒后使用大鐵鍋蒸。我就在爐灶前燒火,火光舔舐著鍋底,熱氣氤氳著房間,熱氣騰騰的饅頭終于出鍋了。
可是,一半饅頭白乎乎,一半饅頭青蛋蛋。白饅頭外形美觀,看起來潔白優(yōu)雅;青饅頭外皮緊皺,好像沒蒸熟一樣。我好奇地問奶奶:“為什么顏色不一樣???”奶奶含含糊糊地說:“可能是受熱不均吧!”她點了點白饅頭數(shù)量,交代我把白饅頭、青菜湯端給場里忙碌的爺爺和病榻上的父親吃,而把青饅頭留給自己和其他人吃。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青饅頭,嚼起來有一種粘牙感,已沒有之前吃過的那樣蓬松和軟乎,但我吃的口齒余香……后來我從鄰居張嬸那里才知道,麥子發(fā)芽了,打出的面粉發(fā)灰,蒸出的饅頭也發(fā)青。
農(nóng)忙結(jié)束了,奶奶開始拾枝撿柴,結(jié)果在拾柴路上摔了一跤。但奶奶閉口不提,強撐著給去東北打工的爺爺蒸饅頭。爺爺走后,奶奶一下子栽倒在床上,渾身發(fā)熱,我用濕毛巾給她擦拭降溫,還是高燒得厲害。我喊小叔叫來醫(yī)生,當醫(yī)生看到她背上紅紅的傷口已經(jīng)潰爛紅腫,趕緊給她消毒、敷藥、包扎,我這才緩了一口氣。醫(yī)生還說:“你奶奶背上長有疹刺,是她不舍得吃肉吃菜,只吃腌菜下飯的緣故。”我的淚水一下決堤了。
第二年,奶奶就把那些好的麥子賣到糧站換成錢,供我上學,那些差的麥子留著一家人蒸青蛋蛋的饅頭吃。
一晃,我已大學畢業(yè),在城市過了很多年。一次回到家鄉(xiāng),奶奶意味深長地告訴我:“想想咱們原來多可憐,那時候缺吃少喝,青饅頭黏糊粘牙我們都過來了?,F(xiàn)在呢,天天都能吃到潔白松軟的饅頭啦!”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