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文
李大釗早年在河北省盧龍縣永平府中學堂求學,接受進步思想,尋求中國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先后8次登臨河北省昌黎縣五峰山,苦心孤詣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拓荒、播種工作。他派遣并指導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到山海關開展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京奉鐵路工人大罷工、港口工人大罷工并取得勝利?,F(xiàn)如今,永平府中學堂舊址、昌黎五峰山、秦皇島工運舊址(山橋集團、秦皇島港)已成為著名的紅色地標。這些紅色地標承載著關于李大釗的紅色記憶,重點展示了他的革命活動和歷史貢獻,集中反映了他一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踐行初心之路。
永平府中學堂:見證初心萌發(fā)
1905年秋,16歲的李大釗離開家鄉(xiāng)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進入永平府中學堂(今盧龍縣一中)學習,這是他人生道路的第一次重大轉折。該校是當時灤東地區(qū)最早的新式中學,這里為他今后一生所從事的壯麗革命事業(yè)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
李大釗被分在第二班,學名李耆年。學堂教授兩類課程,一類是中學,包括經(jīng)學、文學、史學等傳統(tǒng)國學知識;另一類是西學,包括英文、數(shù)學、地理、歷史、物理、外國淺近政治學和體操等。聰明好學的他特別珍惜讀書時光,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中學堂內(nèi)設有藏書室,李大釗在課余時間經(jīng)常去閱覽具有新思想、新觀點的書刊,尤其喜歡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文章。同學韓湘亭回憶,李大釗“受課之余,好讀康梁文章,手把一編,日無暇息”。在潛心研習、獨立思索之余,他還注意尋覓知音同道,共同研讀學說,評議國事,探索救國救民的良策。他和一些進步同學把民族英雄文天祥、明末愛國志士朱舜水等人視為學習楷模,常在課余飯后到古城西灤河沙灘上散步,談論“戊戌變法”的英雄,渴望為民族解放喋血獻身,為救國救民奔走呼號。
從1905年春到1907年夏,兩年多的學習生活使李大釗接觸到了“新學”,受到思想啟蒙,萌發(fā)“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業(yè)”的愛國思想。到1907年夏,他改造社會的愿望日趨加深,救國救民的認識發(fā)生了飛躍。是年,李大釗投考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之所以報考該校,就是因為他“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
這種思想使他能夠認識到,個人命運是與國家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孕育了他一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之源。
昌黎五峰山:見證初心凝鑄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接受并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1913年,他研究了不少主義、學說,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又深感這些主義、學說不能解救中國于危厄之中。20世紀初,日本知識分子開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當時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釗,從圖書館借來由日本學者幸德秋水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利用課余時間埋頭研讀。
隨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fā)了李大釗。在俄國革命的直接影響下,他實現(xiàn)了由民主主義者向共產(chǎn)主義者的轉變。他以《新青年》 《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新紀元》《再論問題與主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進五四愛國運動的發(fā)展。其中,《再論問題與主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重要文章都是在河北省昌黎縣五峰山撰寫完成的。
五峰山風景優(yōu)美,山色秀麗。從1907年至1924年,李大釗先后8次在此游覽、度假、避暑、避難,并寫下許多歌頌五峰山自然風光的散文、詩歌、雜文,如《游碣石山雜記》《旅行日記 》《五峰游記》《自然與人生》《山中即景》《嶺上的羊》 《犧牲》等。他最喜歡的筆名“孤松”是出自五峰山上一棵生長在峭壁上的松樹,堅毅頑強,傲然屹立。正如他在《游碣石山雜記》中所述:“性樂山,遇崇丘峻嶺,每流連不忍離去。對童年昕夕遙見之碣石,尤為神往。”他于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后,乘學校放暑假,與3個同鄉(xiāng)學友冒雨游歷了五峰山,在韓文公祠受到守祠人劉克順的熱情款待,與五峰山結下不解之緣。1913年,他在去往日本留學前,特意到五峰山韓文公祠居住數(shù)日,游覽五峰山的名勝古跡,借以與祖國的壯麗山川作別。1917年春,他由日本回國后,在從北京回家途中,又到五峰山舊地重游,看望了闊別近4年的守祠人劉克順。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后,他把五峰山作為自己每年夏天避暑的地方,在此從事寫作、研究。
1918年夏,李大釗在這幽靜的環(huán)境中潛心研究、學習有關文獻和資料,探索十月革命的成功經(jīng)驗,分析中國革命屢受挫折的原因,對中國革命道路進行了深刻思考。這年秋末初冬,他在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群眾集會上發(fā)表演說《庶民的勝利》,并寫出專述《Bolshevism的勝利》,預言“試看將來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表明他已經(jīng)認同俄國革命所實行的“布爾什維主義”,并準備把革命的社會主義引入中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北京反動政府加緊對“過激派”迫害,李大釗不得不暫時離京避居五峰山,繼續(xù)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宣傳工作。臨行前,7月20日晚,他看到《每周評論》上胡適寫的文章《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文章反對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主張對中國革命進行一點一滴的改良,挑起了“問題”與“主義”之爭。李大釗到五峰山后,首先給胡適寫了一封公開信《再論問題與主義》,8月17日發(fā)表于《每周評論》。在信中表明:“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歡談談布爾扎(什)維主義的……我總覺得布爾扎維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我們應該研究他,介紹他,把他的實象昭布在人類社會?!彼g斥了胡適的觀點,旗幟鮮明地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準備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他率先接受馬克思的“階級競爭說”,選擇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并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緊接著,李大釗又在此寫下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長篇論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概括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3個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他指出,馬克思的整個學說都是以其特有的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理論基礎,用以論證和闡明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發(fā)展和變化,預言了社會主義制度必須代替資本主義制度而起。這篇文章是中國最早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內(nèi)容的重要著作,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后,引起了很大反響。不少革命青年和知識分子,正是通過學習、研讀《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轉移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上的。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tǒng)的傳播階段,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同時也表明李大釗此時已成為一個信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五峰山是他研究革命理論、宣傳革命的陣地,又是他陶冶情操、凝練思想的重要場所。1919年夏天,《新生活》第12期發(fā)表了他在這里所寫的隨感錄《犧牲》。其中寫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边@是他內(nèi)心想法的真實寫照,表明他已經(jīng)有了隨時為革命事業(yè)犧牲的準備。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境界,他一生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不懈奮斗,直至用鮮血書寫了人生最壯麗的篇章。
秦皇島工運地:見證初心踐行
李大釗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探究,絕不是書齋式的純學術研究,而是堅持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為“達到建立——恢復民族自主、保護民眾利益、發(fā)達國家產(chǎn)業(yè)之國家之目的”,他以大無畏精神投身到國民革命的實踐活動之中。
1921年冬,根據(jù)斗爭形勢發(fā)展需要,以李大釗為書記的中共北京區(qū)委,及時提出在京奉鐵路及唐山地區(qū)開展工人運動的斗爭計劃,同時還部署1922年秋冬進行工人大罷工的準備工作。1922年4月,在山海關爆發(fā)的直系、奉系軍閥戰(zhàn)爭,以直勝奉敗而告終。李大釗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向吳佩孚提出“保護勞工”的建議,吳佩孚欣然同意,并把這項建議列為他“召開國民大會、恢復法統(tǒng)、保護勞工、主權獨立”的四大政治主張之一,從而給中國共產(chǎn)黨開展工人運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利用北洋政府向各鐵路派遣密查員之機,李大釗將共產(chǎn)黨員安體誠、陳為人推薦去當了“密查員”。隨后,他還派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京分部成員、共產(chǎn)黨員楊寶昆到山海關鐵路進行革命活動。楊寶昆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李大釗派到山海關開展工作的第一個共產(chǎn)黨員。
20世紀初,秦皇島是中國北方產(chǎn)業(yè)工人比較集中的地區(qū),是適合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地區(qū)之一。境內(nèi)有山海關造橋廠、開灤礦務局秦皇島經(jīng)理處、長城煤礦和柳江煤礦,計有產(chǎn)業(yè)工人8600多人,其中鐵路工人達到2800余人。1922年8月,為加強對山海關鐵路工人運動的領導、創(chuàng)造斗爭條件,李大釗和中共北京區(qū)委派遣王盡美赴山海關,領導山海關京奉鐵路工人的罷工斗爭。王盡美在李大釗和中共北京區(qū)委的指導下,在山海關建立起“京奉鐵路山海關工友俱樂部工會”,并于10月12日取得山海關京奉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勝利。
這次鐵路工人大罷工是黨領導的早期工人運動的成功范例之一。它為京奉鐵路工人樹起一面勝利的旗幟,在中國鐵路工人運動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這次罷工不僅改善了工人的經(jīng)濟待遇,而且從政治上打擊了帝國主義、資本家以及封建把頭的反動氣焰,顯示出工人團結的強大力量,極大地鼓舞了各地的工人斗爭。
在風雨如晦的歲月里,李大釗始終在革命實踐中踐行初心,直至獻出寶貴生命。他指導開展工人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倡導國共合作,積極推進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率先在農(nóng)民中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推動馮玉祥等愛國將領參加國民革命;領導北方革命運動,開展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斗爭。1927年4月,李大釗被捕后,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總結:“釗自束發(fā)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yè),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可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李大釗畢生為之奮斗、死而無悔的初心。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秦皇島成為他心目中的“第二故鄉(xiāng)”,更成為一方革命熱土。在秦皇島7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留下的一處處革命足跡,身后化為一處處紅色地標。
(責編 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