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打破刻板的性別角色模式,我們不要給孩子“不”的規(guī)矩,而要給他們更多“是”的可能……
在社交媒體上,性別議題開始引發(fā)越來越多爭議。很多人覺得談性別不平等只是為了給女性爭取更多權益。
其實,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對每一位男性女性都是有影響甚至是有傷害的。而這種意識,應該體現(xiàn)在給孩子的性別教育中。性別教育,正是兒童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我有一位非常愛孩子的男性友人,細心體貼,還是教育心理學專業(yè)畢業(yè),在孩子出生前就和妻子商定好自己要辭職帶娃。
但后來,他推著孩子去小區(qū)玩了幾次之后就有點兒動搖了。因為每次一遇到其他家長,人家就會問他:“你不上班嗎?怎么是你在家?guī)Ш⒆?,你們家是不是靠老婆賺錢啊?”同時配上各色怪異眼神。
沒多久,夫妻倆把老人從老家接來,請了保姆,小區(qū)里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他這位開心奶爸帶孩子的身影。
如果我們對男性和女性都有固定的期待,比如男性就該賺錢養(yǎng)家,女性就該辭職帶娃,那么就會給男性、女性出于自由意志的選擇帶來阻礙。在兒童性教育的家長培訓課中,我們會帶大人一起做一個練習,叫作“性別盒子”,即讓大人回憶自己小時候作為一個男孩或女孩是如何被養(yǎng)育的,比如從小是否有人不斷告訴你“女孩要……男孩要……”“男孩不應該……女孩不應該……”回憶自己關于被性別限定的情緒、衣著、職業(yè)、經歷等。
接著分析每一個要求:到底它們帶來哪些好處或弊端?它是否讓你感受到不適?你是否也體會到相反性別的人所受到的限制?
如果父母試圖塑造的個性特點和孩子本身特質有較大差異,就違反了性別教育的基本原則。
比如,一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子被要求必須溫柔細膩;一個敏感內斂的男孩子被要求可以忽視別人冒犯的不適感,這明顯是在壓抑孩子本身的特質,硬把孩子往所謂“正確”的方向上扭。
其實,性別教育很簡單:愛孩子要如其所是,不因為性別而增加限制,不因為性別而降低期待。打破男女刻板的性別角色模式,給每種性格的孩子更多發(fā)展可能,讓他們展露出自己本來的樣子,讓細膩溫柔的男孩和大大咧咧的女孩也可以活得舒心恣意。
這一點要怎么做到呢?只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就可以了。比如當孩子選擇玩具時,不要替孩子們做選擇,而是盡可能地將多種類選擇擺在面前,讓他們自己選擇玩什么,即使男孩選擇娃娃、女孩選擇沖鋒槍,我們也要給予允許、支持和鼓勵。當男孩哭了,不要用“男兒有淚不輕彈”之類的規(guī)矩要求他,要允許他表達傷心委屈;當女孩想在外面瘋跑追逐時,不要拿淑女的標準要求她,給她穿好護具,讓她撒歡玩耍;當男孩說他的夢想是當一名護士,當女孩說以后想當消防員時,我們不要給孩子“不”的規(guī)矩,而要給他們更多“是”的可能……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男性都是典型的“男性大腦”,差不多每五個男性中,就有一個人的大腦為所謂的“女性大腦”,他們喜歡芭蕾、音樂、烹飪勝過足球、拳擊。同時,在每七個女性中就有一個人的大腦是所謂的“男性大腦”,她們更擅長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平時很少做情緒化決定。
所以,我們要給男孩提供充足的情感溝通和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機會,要給女孩提供充足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發(fā)展的機會。
性教育終歸是人的教育,男性該如何?女性又該如何?當我們在教育中多提醒自己,不要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限制孩子天賦、能力、性格的成長,才能給孩子更多、更積極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