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身材嬌小的老鄧滿頭白發(fā)。她嘗試復(fù)活瓷器上的郎紅釉,已經(jīng)花費了56年的時光。每時每刻,她都在腦海里模擬釉色變幻,想象著如何在盤盞上燒出一朵浮在空中的、變幻莫測的血紅牡丹;如何在扁肚瓶上將郎紅釉與烏金釉融于一體,描繪出如紅色晚霞從鑲金邊的烏云中破空而出的景象。她吃飯時在想,洗碗時在想,熨衣服時在想。想到出神處,熨斗會在衣服上燙出一個洞。
老鄧至今依舊在制釉、上釉、燒窯的第一線,跟20多歲的徒弟們一起,嘗試駕馭郎紅釉。
為了再現(xiàn)郎紅釉那“暈如雨后霽霞紅”的色彩之美,老鄧嘗試調(diào)配過各種微有不同的礦物釉料。所有的釉料都是本白色的粉末,老鄧以手捻動它們,鼻尖湊近嗅聞它們,甚至把粉末放在舌尖上嘗,以仔細(xì)感知調(diào)配的比例是否合適。接著,她會把這些礦物釉料加上清水,調(diào)配成濃稠的漿液,以各種方式上釉。
與我的想象不同,郎紅釉不是用筆畫上去的。比較寫意的一種方法叫“澆釉法”,就是用瓢將液體釉料舀起來,均勻地潑上瓷坯,任由它流淌。老鄧慢慢地澆釉,好似舀出山泉水,給心愛的孫兒沖淋一樣,滿臉蕩漾著微微的笑意。這種手法看似隨意,實則一定要控制好在每一個弧面的潑灑力道,才能讓郎紅釉燒成后形成自然的流淌感,而且器具的口沿下自然顯露出白色胎體。這就是郎紅釉典型的“脫口”特征,仿佛深紅的器具有一個雪山般的頂部。中間的流釉要像牛毛一樣細(xì)膩,而流釉到達器具的底部后,不能在底部形成太多深紅色的積釉,而要顯示出雞翅紋。
還有一種精工細(xì)作的方法叫“吹釉法”。只見老鄧手持一節(jié)一端蒙有細(xì)紗的竹筒,蘸取釉漿后,在另一端用口吹。每一次吹的力道都要一樣,竹筒的移動速度也要不差分毫,這樣才能使坯表的釉厚度均勻。吹釉與噴槍制作的效果不同,用噴槍做出來的釉面往往過于均勻,顯得平庸,人鼓腮而吹,釉面才能富有層次變化。
陰干器物表面的釉層后,再入窯去燒。在高達1600℃的柴窯中,窯門一關(guān),自成天地。火在流竄,風(fēng)在鼓蕩,一切看似可以謀劃,一切又不可謀劃。一窯郎紅釉器具需要煅燒兩天一夜,再經(jīng)過一夜冷卻方可完成。運氣不好時,也許連燒數(shù)窯,一個精品都沒有。
窯開后,小心翼翼地靠近窯口觀瞧,可以聽到一陣丁零之聲,如風(fēng)鈴般悅耳。那是郎紅釉自然冷卻時生成裂紋的聲音,俗稱“開片”。那聲響就像輕叩玉片或霜雪迸裂,是大自然的呼吸。郎紅釉的開片過程可能持續(xù)3年,就像樹生出的新枝、花綻開的輪廓,又如碎冰隱于火海之中,紋理之間華彩流轉(zhuǎn),越來越清晰迷人。而剛開窯時,為了避免開片過深、過快,老鄧會戴上厚手套,將郎紅釉器具迅速包進棉被中,讓它徐徐降溫,釋放應(yīng)力。
郎紅釉器具要想圓滿燒成,既有賴于人的匠心,又有賴于天賜。老鄧手中那些有著強烈琉璃光澤的郎紅瓷器,有醉仙瓶,有流霞盞,有福桶瓶,每一件都像瓷器中的紅寶石,有著“明如鏡,潤如玉,艷如花,赤如血”的光彩。
郎紅釉器具是景德鎮(zhèn)瓷器中一支流淌數(shù)百年的血脈。它至今綿延不絕,是因為有老鄧這樣的守護者與研究者,從青春年少,琢磨到白發(fā)蒼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