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富
文化常識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考語文考查的熱點之一。筆者整理并歸納了如下文化常識,希望同學們能夠整理并掌握。
一、古代文人的并稱
古代的一些文人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常常被后人并在一起稱呼。常見的有:
(1)“陶謝”:指晉末南朝初的陶淵明和謝靈運。他們是田園山水詩的開創(chuàng)者。
(2)“李杜”:指李白與杜甫。李白擅長創(chuàng)作浪漫主義風格的詩歌,杜甫的詩作則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他們是唐代杰出詩人的代表。
(3)“小李杜”:指李商隱與杜牧。他們均是晚唐時期非常出色的詩人,為晚唐日漸衰弱的詩壇添上了瑰麗的一筆。
(4)“高岑”:指高適與岑參。他們都是盛唐時期擅長創(chuàng)作邊塞詩的詩人。
(5)“王孟”:指王維與孟浩然。他們都是盛唐時期杰出的山水田園詩人。
(6)“韓柳”:指韓愈和柳宗元。他們均是中唐時期杰出的散文家,也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7)“三蘇”:指北宋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8)“周柳”:指北宋詞人周邦彥與柳永。他們均工于音律,喜用長調(diào)。其詞作詞風婉約。
(9)“漢賦四大家”:指漢朝的司馬相如、楊 雄、班固和張衡,他們是“漢大賦”的集大成者。
(10)“初唐四杰”:指唐初時期的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四位詩文大家。他們改變了當時文壇的風氣,拓寬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容。
(11)“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大家。
(12)“南宋四大家”:又稱為“中興四大家”,指南宋的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等四位詩人。
二、古人的名號古人取名不僅有“名”,有“字”,還有各種“號”。如:
(1)字號?!疤枴笔恰懊迸c“字”以外的稱呼。如陶淵明,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李 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杜甫,字“字美”,自號“少陵野老”;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歐陽修,字“永叔”,號“醉 翁”“六一居士”;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等。
(2)謚號。謚號是指古代帝王、諸侯、高官等社會地位高的人死后,后人根據(jù)其生前的所作所為追加的稱號,常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煞譃槊乐u(如文、武、景、明、惠等)、平謚(如 懷、悼、哀、閔、思、殤等)、惡謚(如紂、厲、幽、靈、煬、隱等)。比如,蘇軾的謚號為“蘇文忠公”,范仲淹的謚號為“范文正公”,歐陽修、蘇軾的謚號為“歐陽文忠公”。這些謚號都屬于“美謚”。
(3)齋號。齋號,即根據(jù)文人雅士的書齋或書室名來稱呼其主人。如:南宋詩人楊萬里,因其書齋名為“誠齋”而被后人稱為“楊誠齋”;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因其書齋名為“聊齋”而被后人稱為“聊齋先生”;梁啟超因其故居書齋名為“飲冰室”,因而被人們稱為“飲冰室主人”;清代古文第一人姚鼐,因其書室名為“惜抱軒”,故被稱為“惜抱先生”“姚惜抱”等。
三、謙辭與敬語
謙辭與敬語,顧名思義就是表示謙虛和敬重的詞語。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了豐富多樣的敬辭與謙辭。常見的有:
1.謙辭
(1)敝:用于謙稱自己或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事物。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氏。
(2)家:用于謙稱自己的親屬。如家父、家 尊、家嚴、家君等,都是對自己父親的謙稱;家 母、家慈,是對自己母親的謙稱;家岳,是對自己丈人的謙稱。
(3)拙:用于謙稱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人或物。 如“拙荊”是對自己的妻子的謙稱,“拙見”是對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的謙稱,“拙作”則是對自己的文章、作品的謙稱等。
2.敬語
(1)令:用來稱呼對方親屬的敬辭。如“令 尊”用于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用于尊稱對方的母親,“令嬡”用于敬稱對方的女兒。
(2)垂:用于英雄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為。如“垂問”表示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垂念”表示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掛念,“垂愛”表示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賞識、愛護。
總之,文化常識包羅萬象、繁復龐雜。在平時的學習中,同學們既要注意廣泛涉獵,又要有意識地積累和記憶,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