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航母比作縱橫深藍的鋼鐵城堡,那么艦載戰(zhàn)斗機就是沖鋒陷陣的圓桌騎士。騎士凱旋,迎接他的是盛大榮耀的歡迎儀式,但對艦載機而言,返航回家的路,卻危機四伏……
在刀尖上舞蹈
陸基飛機降落,機場地基牢靠且跑道長度動輒在2千米以上,相比之下,艦載機要降回航母甲板,難度大很多。海上天氣風云突變,航母隨著海浪一直搖晃,甲板長度也很有限。為此,艦載機著艦時的飛行姿態(tài)、速度、時機都得由飛行員在瞬間決策,并做出判斷和行動。這讓艦載機飛行員得到了“刀尖上舞者”的美譽,他們的飛行風險系數(shù)是航天員的5倍、普通飛行員的20倍。
“攔阻三兄弟”
攔阻鉤:安裝在艦載機尾部,可在著艦瞬間鉤住攔阻索。
攔阻索:航母甲板上用來為艦載機降速,縮短艦載機降落距離的裝置。
攔阻網(wǎng):安裝在中大型航母上,當艦載機在降落時發(fā)生突發(fā)狀況未停下時使用。
艦載機回家靠什么?
試想一下,艦載機在高空飛行,飛行員肉眼看到的航母會有多???再遇上濃霧彌漫的天氣,飛行員估計會恨自己沒有火眼金睛。為了使艦載機安全回家,軍械師們絞盡腦汁,研發(fā)出了著艦指引系統(tǒng)。
繁忙的人工引導(dǎo)
早期的艦載機都是螺旋槳飛機,飛行速度相對較慢,著艦指揮官有足夠的反應(yīng)時間通過信號燈、信號板、信號旗來向飛行員下達降落指令。聽起來像不像在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前指揮交通的警察叔叔?
艦載機在著艦過程中,飛行員依靠駕駛技術(shù),通過攔阻索和攔阻網(wǎng)的阻力,將飛機停在航母的直通式甲板上。指揮官通過觀察艦載機著艦時的姿態(tài)、攔阻鉤收放情況,判斷艦載機是否能成功著艦,是否需要復(fù)飛。
光學助降和斜角甲板
隨著噴氣式艦載機的服役,艦載機飛得更快了。雖然改良后的斜角甲板使艦載機可用的跑道變長,但著艦指揮官已經(jīng)無法應(yīng)付呼嘯而來的艦載機了。
20世紀50年代,英國研制出了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系統(tǒng)。航母上的燈光設(shè)備通過透鏡向空中發(fā)射光束,不同顏色的光束對應(yīng)不同的下滑角度。艦載機飛行員根據(jù)自己看到的光束顏色,調(diào)整飛機姿態(tài),沿著綠色光線飛下來,就可以準確下滑著艦,鉤住攔阻索后成功降落。
當然,燈光也有明顯的缺點,在雨霧天氣時能見度太低。20世紀90年代,擁有更好的穿透性和直線性的激光替代了燈光,即便在濃霧天氣,飛行員也可以在5千米以外捕捉到著艦激光信號。
自動著艦系統(tǒng)
科技發(fā)展使得武器裝備控制系統(tǒng)越來越先進,艦載機的回家之路也變得更容易了。飛行員收到著艦指令后只需要進行關(guān)閉武器系統(tǒng)、打開減速板、放下攔阻鉤和起落架等簡單操作;之后,飛行員和著艦指揮官會根據(jù)天氣情況在全自動、半自動、人工這三種著艦控制模式中選擇一種來完成降落。
智能“魔毯”
隨著計算機算法的不斷升級,艦載機飛控系統(tǒng)也變得越來越智能?!澳骸陛o助系統(tǒng)可以通過智能化算法,計算出最合適的降落數(shù)據(jù),然后實時引導(dǎo)飛行員執(zhí)行降落程序。使用了智能系統(tǒng)后,飛行員在著艦階段的操控更簡單了。
雖然飛行員使用“魔毯”輔助系統(tǒng)降低了艦載機降落的操作難度,并提高了著艦精度。但是“魔毯”只是一種輔助著艦系統(tǒng),最終還是需要飛行員來操控艦載機。
如何讓艦載機更安全地回家,是未來各國海軍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到達是為了下一次出發(fā),艦載機從航母上躍起,翱翔???,一定是軍迷眼中最酷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