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玲
華安沙建鎮(zhèn)現(xiàn)在是一個熱門的旅游打卡地。它地處九龍江北溪中游,華安縣南部,南與豐山鎮(zhèn)相鄰,西與南靖縣接壤,北與新圩鎮(zhèn)、高安鎮(zhèn)交界。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其感興趣,我想,最重要的是因為它有兩個迷人之處——汰口古兵寨、仙字潭。
在九龍江北溪汰溪邊上,有一座古寨叫汰口古兵寨。古兵寨,一個很有軍事要地意味的名字。
發(fā)現(xiàn)古兵寨,是因為路過。在沙建鎮(zhèn)汰口所在地一條通往龜形山的小道入口處,有一個很不起眼的路標——汰口古兵寨,這個名字引發(fā)我許多遐想。會不會也是一座抗倭古寨呢?
早在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明太祖為防倭抗敵,派江夏侯周德興視察東南沿海,管理福建軍務,“經(jīng)略海上防倭戍守”。明洪武二十年(1387),周德興奉詔在漳州沿海線上由北而南、等距分布建立海防前沿軍事要塞,設置了鎮(zhèn)海衛(wèi)所和六鰲、銅山、懸鐘三個千戶所,并在這四鎮(zhèn)筑城,還在銅山設水寨,布成了漳州濱海第一道防線。漳州各地百姓為了保家衛(wèi)國,也紛紛組織起來,許多村社修建堅固的土堡,組建自衛(wèi)武裝,奮勇殲滅倭寇。最著名的是長泰縣高安鄉(xiāng)(今枋洋鎮(zhèn)喬美村),以“林墩寨”為根據(jù)地,發(fā)動各村青年參加習武,嚴格訓練,組成一支驃悍善戰(zhàn)的抗倭武裝,號稱高安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初七,8000倭寇分兩路圍攻長泰縣城,情勢十分危急,高安軍800名壯士在團長林承休帶領下,火速前往增援,經(jīng)過三晝夜奮戰(zhàn),殺傷大量倭寇,保住了縣城,從此,高安軍威名大震……歷史煙塵漸漸散去,走近汰口古兵寨,以為可以聽到快意恩仇的江湖傳說;以為可以了解曾經(jīng)的刀光劍影、鼓角爭鳴、歷史典故……沿著小道走,很快,一座長方形古寨映入眼簾,古寨正門上方,“全保樓”門匾清晰可見。
汰口古兵寨又稱“桃源口古寨”“全保樓”,此時,入口處,幾位老人在那兒聊天喝茶,見我走來,便熱情招呼。
從正門進去,眼前是鵝卵石鋪就的通廊式庭院,被稱為“天街”,其兩側各有兩排房子,內側是20間對稱的平房,外側是上下各22間的兩層樓房,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外圍相對稱的兩側,又各有一排22間的兩層樓房,這樣,古寨內就有了三條巷道、四排房子,被稱為“地巷”。這種兵寨建筑,在抵御外敵入侵時,可以靈活應戰(zhàn)。古寨后門無題字,側門題寫“百谷朝宗”四個字。徜徉古寨,細細了解以后,之前對古兵寨的猜想立刻被推翻了,感覺古寨之所以叫古兵寨的原因,或許在于它的選址和建筑風格。一面是水,三面環(huán)山,易守難攻的位置選擇,彰顯了兵家時代的選址要求。只要兵寨的幾個大門一關,水攻、火攻都無濟于事,生活在里面的族人因此躲過多次戰(zhàn)亂。據(jù)介紹古寨整體風格與南唐、北宋時期的兵寨完全吻合,后來郭氏在上坪岱山建造齊云樓、蔣氏在大地建造土樓時也都借鑒了。
據(jù)汰口寨青陽莊氏公望二房四世均和系譜記載,古寨距今600多年歷史,是南宋末期江蘇淮陰總兵十三世祖莊公望的后代所建。汰口古兵寨莊氏尊公望為始祖。莊公望(1230—1277)號西池,來自中原(今河南光州固始縣)。開基祖莊森于唐光啟元年(885)隨舅父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定居于永春桃源里,其后世子孫逐漸繁衍到福建各地。公望為永春桃源莊森的十三世孫,晉江青陽古山公之四子,自幼受到嚴格教育,愛習武,心懷大志。宋賜進士,曾在江陰為官。南宋末端宗皇帝逼于元兵追趕,從福州逃往泉州。泉州招撫使蒲壽庚準備獻城降元,拒絕少帝入泉州城。當時泉州城莊氏自九世孫莊夏(字子禮,1155-1223),淳熙八年(1181)中進士,歷仕三朝,諸多子孫都是宋朝仕官,有心報國。聽聞少帝到來,居于晉江青陽、曾任江陰總兵十三世孫莊公望五兄弟,莊夏后裔、宋欽授掛印大將軍莊彌淵及宋封護國大將軍莊羅等,連同表弟潮州司戶參軍蔡若濟一起,趕到泉州城南七里下輦埔迎駕,隨陳宜中、文天祥等護駕繼續(xù)南逃,擬往廣東潮州,途徑漳州時,在今龍海岳嶺,遭元兵截擊。莊公望奮勇殺敵,終因寡不敵眾,頭被砍,然威武不屈,屹立馬上,奔跑至九都鳳田(今龍海區(qū)榜山鎮(zhèn)田邊村)才墜地,莊彌淵等莊氏近臣族親奏帝、帝憫其忠烈,封“義勇將軍”,并賜金頭就地安葬,時年僅48歲。
莊公望有三子,歸西后,長子守圻及部下一行9人從現(xiàn)在的龍海(由龍溪和海澄合并而成)出發(fā),沿九龍江北溪上溯,看中沙建汰口的一塊高地,就用銀兩購買,建造汰口寨定居;次子守埏定居平和縣五寨;三子守址與母定居長泰縣歐山。由于與南宋朝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元朝建立后,隱居這里的莊氏后人都不出仕,直到明、清。古寨里至今還保留著兩根旗桿:一為汰口后裔莊有恭,于清乾隆四年中狀元;一為其弟莊有信,于乾隆七年登進士。
古寨入口不遠處,有一棵高大的楠木樹。這是一棵真正的古樹。正是初夏,開著千朵萬朵淺黃色的花朵,聚傘狀,柔和清香。獨自站在樹下,仰頭看,滿樹繁花,微風吹過,便有一兩朵花飄落下來,落在地上,落在肩上,讓人深感天地之靈秀。
穿過長長的天街,來到古寨后門,只見山腰上古木林立,林間掩藏著一條石徑?!斑@是古寨的進出要道,往下面一點還有一棵80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痹诠耪幼×?0年、今年82歲的陳玉英阿婆介紹說。沿著凹凸不平的石階往下走,我見到了粗壯的古樟樹,樹牌上寫:樹齡852年。樹的周邊還有香樟、楓樹和松樹,大概樹齡也都有上百年至數(shù)百年。“除了這棵,寨子前門的樹林里還有一棵400多年的?!标愑裼⑵湃鐢?shù)家珍。從古寨前門出來,穿過一片竹林,不遠處是一棵被芋叢團團包圍的古樟樹,樹齡451年;邊上的楓香樹,樹齡200多年……楠木、樟樹、白荷、松樹、榕樹,近千株參天古樹包圍著古寨,形成一道道獨特的防風林。此時,有白鷺從眼前掠過。這么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得益于古寨先民對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視。在古寨祖祠附近,有個“禁伐碑”,石碑上依稀可見乾隆四十年十月等字眼,這是莊午、莊才、莊張、莊印等兄弟共同設立的,告誡后人要保護環(huán)境,不亂砍伐樹木。當?shù)亓鱾鬟@樣一句話:如果樹被砍,孩子就會“光頭”。居住在古寨的莊氏老人說:“以前有外村人前來偷砍樹木,我們立即組織全村人去制止,把他們嚇跑,后來就很少有人敢來了。”
返途遇見一拎長鏟的農婦,黑褲花衣,一問果然是去挖竹筍的。農婦極熱情,邀我一起去。已近黃昏,竹梢紅燦燦的,感覺特別清爽。突然躥出一條狗,但沒有叫,似乎認識我。此時古寨的炊煙慢慢升起了,煙火氣在每一個角落彌漫。聲響多了,但依然是靜的。
古寨里有216間房間,居住著約80來戶、300多人,大部分還是莊氏后裔。由于族譜保留完整,常有福建及周邊省份、海外的莊氏后人前來核對、認親,特別是每年春、冬兩祭,總有數(shù)百名子孫前來祭拜。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臺灣莊氏子孫多次前來認祖拜謁。
裊裊升起的炊煙,讓人恍若走進時光深處。靜謐安詳?shù)奶飯@氣息,令人著迷。探訪古兵寨,不料邂逅的卻是幽靜的生態(tài)古村落。汰口古兵寨是個聚族而居的古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兵寨,但又不是尋常的古寨,古典,詩意,卻又蘊藏著生機。
在華安縣沙建鎮(zhèn)九龍江支流汰溪中游,溪水彎曲,溯流而上是險灘河段,水深如潭,北岸山巒連綿起伏,臨水懸崖的峭壁上,遺存著許多古石刻,除營頭至九龍山南安縣界一處為漢字外,其余都是離奇古怪的文化符號。這兒離漳州市區(qū)約30公里,我經(jīng)常來到這里,隔江仰視。仰視是一種景仰,更是一種遐想,古老的時間仿佛被照亮。
仙字潭邊上立著兩個石碑:1961年5月,少數(shù)民族遺存的圖像文字,被公布為第一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記載,仙字潭摩崖石刻是新石器至商周時代古閩越人民的重要遺跡,集中鑿刻在汰溪北岸的崖壁上,1957年調查發(fā)現(xiàn)6處13組50多個文化符號,其中一處為漢字題刻;2004年又在原有石刻上游發(fā)現(xiàn)2處5組10個文化符號。石刻似字但又有別于傳統(tǒng)觀念上的文字,似畫但又過于抽象變形,內容現(xiàn)仍無法確認,有待進一步考證。它是我國東南沿海史前石刻最重要的代表作。
自從有了摩崖石刻,人們一直試圖進行考證解讀。
韓愈曾經(jīng)為仙字潭摩崖石刻破譯。當我看到這一記載時,不禁感到驚奇了。韓愈(768-824),是唐代中期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貞元八年(792),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后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墩闹莞尽酚涊d:“長泰縣良岡(即良岡山,其山脈延伸至九龍江北溪之畔,與仙字潭相毗鄰),峻峭壁立,下有深潭,周十余畝,石壁上鑿成古篆十九字,人莫能識??な匾蛎涞貫槭懤铮ㄟ@個地名沿用至今為巖溪鎮(zhèn)石銘村)。后有人臨拓其字持至洛,時韓愈以尚書郎為洛陽令,見而識之。其文曰:‘詔還黑視之鯉魚天公卑殺人牛壬祭神書急急。不知韓公所何據(jù)也。”后來專家分析,韓愈解讀的這 19個字,同“仙字”的原形對照,確實無從查證。
據(jù)史書記載,對華安“仙字”最早作出的解釋為“雷篆”,認為這是神靈通過雷電霹靂顯現(xiàn)出來古篆字。如《閩書》記載:“唐開元中(713-741),漳泉二州分疆界不均,互訟于臺制使,不能斷。迨數(shù)年,詞理紛亂,終莫之決。于是,州官焚香告于天地山川,以祈神應。俄,雷雨大至,霹靂一聲,崖壁中裂,所競之地,拓為一徑,高千尺,深僅五里,因為古道。壁中有古篆六行,二十四字,皆廣數(shù)尺。雖約為此界,人終莫識。貞元初(785),流人李協(xié)辨之曰:‘漳泉兩州,分地太平,永安龍溪,山高氣清,千年不惑,萬古作程。”這個“雷篆”的傳說,是古人受道教神仙觀念的影響而想象出來的。所謂傳說,都是人們想象而生,基本沒有真實性可言。
韓愈的破譯乃是附會,“雷篆”只是傳說,兩者經(jīng)不起科學的考證。真正開啟仙字潭科學研究的,該是嶺南大學黃仲琴教授。1915年8月,黃仲琴教授歷盡艱辛前來實地調查,多方求證,直到20年后的1935年,才將調查情況和研究論文——《汰溪古文》刊發(fā)在《嶺南大學學報》四卷二期,從文字學、民族學、民俗學等角度闡述,明確指出:“縱觀所見各字……實非符箓之類,仙字一說,當然不能成立?!钡贸隽恕疤盼男斡蓄愃乞蝌秸?,與近人法國牧師費亞所述苗文有相同之處,疑即古代藍雷民族(今稱畬族、苗族、瑤族)所用,為爨字或苗文之一種”的結論。
黃仲琴教授的研究成果,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1961年5月,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采用了黃仲琴教授的文字說,認定仙字潭摩崖是少數(shù)民族遺存的圖像文字。
關于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年代,多數(shù)學者認為大約產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其上限延至新石器時代,下限則在唐代之前。至于石刻屬何民族所為,專家學者們提出了好幾種看法:漳州地域古屬揚州,史稱揚州乃“百越”之區(qū),因而石刻的主人可能是越族;福建古稱“七閩”,即有7個南蠻族部落在這里繁衍,石刻的主人當屬南蠻族(即今畬族的祖先);古代吳楚的勢力曾經(jīng)到達閩南,吳族也可能是石刻的主人……
1986年,著名巖畫專家蓋山林教授考察仙字潭后,力排眾議,認定“仙字”實屬“巖畫”,并即興賦詩:“峭壁巖刻仙字潭,閩越先民舞翩躚。古畫悠悠數(shù)千載,敬祭水靈娛神仙?!彼麑懥苏撐摹陡=ㄈA安仙字潭石刻新解》,從巖面學的角度,同廣西、云南、江蘇、臺灣等地的古代巖畫進行對比研究,對6組“仙字”的內容,逐一作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釋?!皫r畫說”也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同。用巖畫學的觀點分析,“仙字”的圖形主要由舞者、人面形、獸面形和山羊形組成,其中的舞者群像,是原始部落在大自然中歡快舞蹈的場面;人面形和獸面形圖像則是戴著面具的巫師和舞者在舉行祭神儀式;山羊形則象征原始部落的獵獲物或祭品……縱觀這些巖畫的內容,是原始部落通過舞蹈、祭祀而祈求神靈保佑的娛神、媚神活動的真實寫照。
石刻氣韻生動,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是“字”還是“畫”,一直未解,成了千古之謎。其實不管是“字”還是“畫”,古人用簡練的線條來表達事物,記錄和認識世界之物象,都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萬事萬物,并且讓更多的人認識,這或許就成了書畫同源的依據(jù)?仙字潭摩崖石刻文化符號的流傳,隨時而興,隨時而動,合著審美,給人無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