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清枝
五月,一陣豪雨之后的銀塘村蕉林如海,萬物蔚然,站在崇本堂前東望,碧澄的天空高遠而敞亮。
華安縣豐山鎮(zhèn)銀塘村,蜿蜒的北溪湯湯,在不遠處泛著亮光,日夜流淌。南宋后期,鼓角爭鳴,兵荒馬亂,有稱“太祖派”的宋太祖嫡系后裔,避兵入漳至此開基,其子孫即世代聚居于北溪之濱。歷史上的趙氏縱橫北南宋300年,締造了華夏大地極為燦爛輝煌的時代,盡管雨驟風疏,滄海奔流,撫今追昔,我們依然會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吟“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中國人歷來講究根本,崇尚源遠流長。趙姓是中國的大姓氏之一,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的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根據(jù)傳說,少昊氏后人顓頊的孫女女修因吞了玄鳥卵而生了大業(yè)。大業(yè)的后裔飛廉為商末大臣,其一子曰季勝,其后代造父,因為善于馴馬和駕車,深深得到周穆王的寵愛,后來因為他在平定徐偃王亂中及時駕車帶穆王回京,穆王就賜造父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zhèn))作為封邑,造父的后代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趙姓,造父也被奉為趙姓始祖。造父的后人事奉晉國,成為晉國的門閥巨卿,在三家分晉中成為諸侯國,是謂趙國,從此趙氏大興。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族人主要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入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趙姓宗室紛紛外逃,分居全國各地。銀塘人,就是背井離鄉(xiāng)的趙宋的族裔,他們身上的血脈,可謂依然有著皇族的因子。
安定下來的趙氏族人,在南方的荒灘野嶺上開園拓土,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農(nóng)耕生活,繁衍生息。時世更迭,命運難料,一代皇族后裔在時間的長河里,慢慢化作布衣的身影,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擁抱了日子的平凡和時光的安祥,直到數(shù)百年后趙德懋的出現(xiàn)。勤奮好學的銀塘人趙德懋在明隆慶四年(1570)考中進士,從此不再在家里辛苦勞作,走上了仕途經(jīng)濟之路。他隨后被分配到廣東新興縣當縣令。這個銀塘子弟在任職期間,廉潔奉公,心系民生,特別是率民眾植樹抵御風沙,被百姓譽為“趙臣甘棠”。同時,他敢于懲治贓官,糾正冤假錯案,人們歌頌他為“趙青天”,門生遍布各地,后晉階為長史大夫。
晚年的趙德懋致仕回鄉(xiāng)后,并沒有以自己的權(quán)勢欺負鄉(xiāng)鄰,而是以身作則,以廉潔、仁義、有孝、有愛心來善待鄉(xiāng)親,影響他人。其后,頗有見識的趙德懋著手發(fā)動鄉(xiāng)親興建趙氏家廟。德高望重的趙德懋帶頭捐地捐錢,鄉(xiāng)人亦將興建祖廟視為宗族大事,紛紛響應,爭先恐后出錢出力。明萬歷壬寅年(1602)吉日吉時,銀塘趙氏祖廟破土開建,一時鞭炮齊鳴,煙火騰升。四年之后,祖廟落成,取名為崇本堂,就是崇尚根本之意。
華夏民族的聰敏智慧最表現(xiàn)在建筑之上。崇本堂坐西南向東北,面積750平方米,整座建筑為石磚木結(jié)構(gòu),是面闊三間二進懸山頂燕尾脊式的建筑,建筑大方雍容,拱梁交錯,簡繁有度。木檁精雕細刻,結(jié)構(gòu)巧妙,活靈活現(xiàn)。祖廟分前后二進式上下廳,上廳為堂,堂后隔屏為祀龕,堂前為拜亭,堂上鑲有金色的“崇本堂”三字巨匾,熠熠生輝若先人的目光燭照后世,綿長而深沉;堂廳兩旁木柱鐫刻一付金字楹聯(lián)“宋南寶慶入閩漳遠紹三百年祖澤,溪北銀塘由汴浙重光二十四代宗坊”,寥寥數(shù)語盡顯族人風流百代、光耀千秋的今昔。廳前正中梁上掛有明皇賜以“王門寵賜”榮匾,廳旁兩側(cè)梁上各掛著歷代為臣的“進士”“貢元”“父魁”“亞魁”等十五副匾額,下廳大門上赫赫顯目掛著“父子兄弟進士”巨匾,相對梁上一進大門抬頭一見就是“玉蝶傳芳”紅匾。一座宗廟,就是一個家族的變遷史;一座總廟,就是一部凝固的家國史。
據(jù)銀塘村長輩介紹,宗祠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它的形狀像一只烏龜,兩端窄中間寬?!爸虚g天井部分比前廳和主堂寬50厘米,像烏龜一樣肚子比兩端大?!倍魈们岸藘蓚?cè)也沒有和其他地方的宗祠一樣開耳門,就是因為祖先覺得在龜?shù)亩亲娱_口子不吉利。祠堂最具獨特的地方是天井,天井由條石鋪砌而成,天井四邊是排水溝,中間成方形凸起浮臺,用花崗巖石板鋪就象征龜殼,浮臺的四邊都有進水洞,下雨時,水從四方排進水院中,意為四方進財。走在浮臺的石板上,其中一條石板可活動,人站在上面左右擺動,能發(fā)出“硿硿”的響聲。“這個是在建設(shè)的時候故意沒有用黏土封牢的?!贝謇镩L輩說,因為宗祠沒有耳門,祖先怕后代子孫耳聾,所以留一條能活動并發(fā)出聲響的石板。堂內(nèi)今尚藏有自宋沿襲至清的《趙氏族譜》七部,譜中既有文字記述,又有宋十八帝畫像等圖,還有許多名家墨跡,彌足珍貴。
銀塘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在浩浩北溪慷慨的撫育與溫暖的庇護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繁衍,趙氏宗族人丁興旺,生生不息。如今,銀塘趙氏已經(jīng)衍傳近40世。趙氏宗族開枝散葉,人口遍布閩南、廣東等地,僅銀塘村就有3000多人口。此外,據(jù)趙氏族譜記載,趙氏族人還有一支遷到浙江的蒼南,一支遷到莆田,在清朝時也有一支遷到臺灣臺北, 1999年旅臺宗親趙其倫、2000年旅臺趙文興都曾前來謁祖認宗。如今,銀塘趙氏宗祠已成為重要的涉臺文物,被視為趙氏家族的扎根地,成為漳臺宗親謁祖會親的聯(lián)絡(luò)點,具有十分密切的涉臺淵源關(guān)系。據(jù)介紹,多年來,趙氏族人婚嫁、求學、外出、添孫都要到宗祠祭拜,告慰祖先,于斯為傲;每年的冬至,不管分散多遠,趙氏子孫都會回宗祠祭祖?!斑@一天是村里最熱鬧的一天,由村里的趙氏子孫輪流做東,殺大豬、宰大羊,祭祀祖宗,歷時將近半天?!比碎g煙火,于斯為盛。
銀塘趙氏宗族名人輩出,從宋末到清朝,家族中共出了7位進士,故而在崇本堂祖祠門前的埕地上豎有7座旗桿石,它們在銀塘的天空下,猶如一面面旗幟,招搖的是族人無上的光榮與夢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還是趙德懋。如今依然懸掛在宗祠內(nèi)的木匾——“王門寵錫”,就是趙德懋退休回鄉(xiāng)后,漳州府正堂呂純?nèi)缢C發(fā)的,以表彰他的功績。祖先趙德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明的優(yōu)良品質(zhì),影響了一代代趙氏后人。崇本堂內(nèi)存有的早年出土的趙德懋墓志銘,文辭細膩,詳其功德,亦是對他的最好的紀念和致敬。而1933年出生的趙石柱,是新中國成立后,銀塘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成為一位研究原子能的專家。他一生從事核科研究工作,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shù)骨干力量,為我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應有貢獻,1988年,國家國防部為他頒發(fā)了一枚金色勛章。這枚小小的勛章,滿含新時期趙氏子孫更為宏大的質(zhì)樸信念和濃厚的赤子情懷。
2013年1月,銀塘村趙氏宗祠崇本塘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再次成為華安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