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阿芬
初夏的雨輕輕柔柔、細細碎碎的,陸陸續(xù)續(xù)下了近兩周時間。就在這纏綿的雨季,我慕名前往華安縣高車鄉(xiāng)際頭村洋竹徑自然村,為了一睹小有名氣的雨傘樓。一路青山疊翠、綠樹成蔭,車輛隨著導航,沿著水泥山路蜿蜒盤旋,“之”字形的山路不斷向上延伸,山路越來越陡。正感嘆山路十八彎時,驀地,導航冒出了一句:“今天走過所有彎路,從此人生都是坦途!”我和司機都情不自禁地開懷一笑。車窗外一片綠意撲眼而來,茶園、茂林、修竹被一場又一場的夏雨洗過,墨綠、淺綠、淡綠、嫩綠……綠得不染纖塵,綠得賞心悅目!
山重水復,汽車駛進高車鄉(xiāng)際頭村的洋竹徑自然村。這里地處博平嶺東麓,華安第一高峰甲子峰的半山城上,海拔920米。透過窗外,只見綠色茶園之間,一座雙圈圓形土樓巍然屹立在小山頭,格外吸人眼球。我看過氣宇軒昂的二宜樓,看過蔚為壯觀的“四菜一湯”的土樓群,看過獨具特色的“東歪西斜”的裕昌樓,看過精巧玲瓏的翠林樓,從未看過這種“凸”字形的雙圈土樓。高車鄉(xiāng)宣干小林頗為自豪地說:“遠眺這座雙圈圓形土樓如一把撐開的雨傘,因而得名‘雨傘樓,此樓始建于元代,明、清相繼修繕,2013年1月,洋竹徑雨傘樓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一下車,空曠的山谷,山風裹著細雨,略感寒意。洋竹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自然,樸素,寂靜,甚至有些冷清。同行的高車鄉(xiāng)宣干小林說:“雨傘樓就建在洋竹徑村這座孤立的山包上,這座小山包相對高度大約40米?!蔽覀冄刂A拾級而上,輕輕地踩在布滿苔蘚的石階上,就能感受到時空倒錯的平靜與安寧。向上登攀不到兩分鐘,一個左轉就來到雨傘樓前,雨傘樓坐西朝東,大門前那汩汩流出的山泉水宛如天籟之音,氤氳在空曠的山谷,那么溫潤柔和。土樓周圍樹木蓊郁,遠處峰巒疊翠,茶園錯落有致,俯瞰山下,一幢幢新居點綴著綠色山川,好似一幅美麗的畫卷。山上的天氣變幻無窮,剎那間山間霧氣飄飄忽忽,像煙,像云,雨傘樓如夢如幻,宛如輕紗遮面,難怪被譽為“土樓之仙”,置身于飄飄渺渺的雨傘樓之中,似蓬萊仙境。
走進雨傘樓,在東、南兩個方向留有通道大門,墻體用塊石砌基,上部生土夯筑。雨傘樓和其他圓土樓不一樣,一般圓土樓如果有內外兩圈都是外圈高,內圈低,呈碗狀的,但雨傘樓卻相反,外環(huán)低于內環(huán),實在讓人嘆為觀止。徜徉在土樓,你就會發(fā)現外環(huán)土樓順山勢跌落,三層平房環(huán)繞,有32個開間,外環(huán)多用于廚房,靠向內圍一側,則壘些豬圈、雞舍。內環(huán)土樓像高高聳立的圓形碉堡,為雙層單元式土樓,單純居住,有18個單元,各單元自備樓梯上下,均為單開間。每個單元之間沒有走廊連接,都只能通過中庭來通行,每個隔斷就是一房一廳的復式結構的感覺。內環(huán)土樓前是圓形的大埕,那鵝卵石經歲月的打磨而晶瑩光潔,仿佛在訴說這里曾經發(fā)生的滄?;蜉x煌的故事。土樓不僅僅是一種古建筑,更是一種鄉(xiāng)愁記憶。洋竹徑村的郭組長兒時就住在這座土樓里,在他童年的記憶中,在這個鵝卵石鋪的大埕上放著石磨,這間是他們家的,那間是他阿姨家的,都是他滿滿的土樓回憶。他說,雨傘樓原本里面住著的上百人,后居民陸續(xù)遷出,如今土樓里都已閑置,無人居住,像一位沉默孤獨的老者在回憶過往,期許未來……
土樓幾經修繕,屋內墻壁潔白,燕子在屋梁上安家筑巢。我小心翼翼地踩著陳舊的木梯上樓,屋內空蕩蕩,樸素無華,沒有精美花草的圖案,沒有雕梁畫棟,沒有紅漆彩繪,沒有書香墨跡。蜘蛛絲隨處可見,屋內放著陳舊的風柜,墻角的壇壇罐罐滿覆時光的履痕,似乎在訴說著陳年往事。屋內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窗戶,仿佛一雙閱盡世間滄桑的眼睛。倚窗而望,望見土樓一角的天空,眼下那層層疊疊的瓦片上布滿青苔,盡顯滄桑。此時任思緒飛揚,沒有一絲波瀾的心,放下一切凡塵俗事的紛擾,放空心靈,靜靜地感受土樓的靜謐與安詳。
走遍土樓的里里外外,竟然不見土樓匾額的字樣,郭組長說,估計土樓經過多次維修,門上的匾額已無存,他家附近有一座方形土樓門上匾額“德星樓”依然醒目。而這座歷史悠久的雨傘樓曾是一個家族雄踞一方、輝煌幾世的見證,如今卻沒有留下任何字樣,如此自然簡樸正如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雨傘樓至純至精、至簡至美,這種樸素之美為大美,因為樸素即自然,樸素即永恒。
據傳雨傘樓最早為楊氏所建,這就是村名洋竹徑(原名為楊竹徑)的來源。在土樓的煙雨中踱步,跨越千古思緒,楊氏家族櫛風沐雨,歷盡艱辛,最終踏上此地。見此處林壑清幽,群峰競秀,如同人間仙境,是安居樂業(yè)的理想場所,確為一塊風水寶地。在這山頂上,以自然環(huán)境為屏障,建起了這高低錯落,造型別致的雨傘樓,在此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其后楊氏賣給蔡氏,蔡氏又賣給從華安縣沙建鎮(zhèn)上坪區(qū)域遷來的郭氏,據郭氏族譜記載,郭姓族人從上坪(今華安縣沙建鎮(zhèn))遷居洋竹徑向蔡氏購買土樓定居的時間為明末清初。所以后人推斷雨傘樓的始建年代為元代。經過幾百年的時代變遷,雨傘樓明風清韻遺世獨立,隱于山野,在歷史的回眸中訴說著斑駁的歲月。雨傘樓的得名還源自一個傳說,這個美好的傳說穿越歷史的煙云一直縈繞在這片古老而安靜的小山村。傳說七百多年前,洋竹徑山清水秀,林茂竹翠,蔡姓世居此地,開荒墾植,種杉插竹,日子過得安靜和美。南宋末年,一位姓董的武將因有一女美貌絕倫,取名香汗女。朝廷要選入內宮為妃,這位將軍舍不得,只得舉家南逃,逃到華安縣高車鄉(xiāng)這個隱秘的地方,為了隱姓埋名,將“董”的草字頭去掉,改為“童”姓。因其是官宦世家,子孫又勤學耕讀,個個文武雙全。人多勢霸,難免恃強凌弱,經常與蔡氏家族發(fā)生沖突。蔡姓人少勢弱,世代務農,識字不多,武藝不硬,幾次社斗都是敗陣而歸,蔡氏只好忍氣吞聲,敢恨不敢言。
后來,漳州府來了一個姓蔡的巡按大人,蔡氏家族認為本家當大官,是他們的大救星,于是滿懷信心前往漳州府告狀。而蔡巡按是位廉政明理的清官,他告訴同族蔡氏:我蔡某到漳州府巡察是暫時的,童家作為你們的鄰居是萬世的。如果我今天懲辦他們,我走后他們肯定尋釁生事,冤冤相報,永無盡頭!同鄉(xiāng)之間更應該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從此蔡童兩姓結秦晉之好,蔡家要興學練武,童家就派人去教練。蔡家為了感謝蔡巡按愛民如子,就仿造蔡大人出行的涼傘,在山上蓋一座圓樓,以此紀念,傳于萬世。從此,“有萬世童家人,無萬世蔡大人”這個美好的傳說一直代代相傳,口口相頌,流傳至今。
滄海桑田,悠悠數百年。這座土樓不僅承載著滄桑與歷史的記憶,而且對現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有極高的科學價值。雨傘樓依山就勢,外圍環(huán)山而建的毛石干砌護坡和墻腳屹立數百年不倒,說明堅固耐久,其工藝精湛。雨傘樓在建筑技法、布局、結構、審美等諸多方面都有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山區(qū)民居建筑形式。另外,樓內郭氏部分族后遷徙至臺灣,雨傘樓作為聯系兩岸血緣的紐帶,對研究閩臺淵源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
參觀雨傘樓后,我們一行冒著星星點點的雨絲,和著涼涼的微風,踏著斑駁的卵石路,沿著悠悠巷道走向村莊腹地,滿路皆是被風雨打落的皂莢樹羽狀的綠葉和紅褐色的皂莢果。據說這棵高大的皂莢樹已有160多年了,和這棵皂莢樹相偎依的是一株260多年的木蘭樹,晶瑩清亮的雨珠浸潤著一片片綠葉,顯得生機盎然。這株木蘭樹盤根錯節(jié),斑駁的樹干布滿青苔。木蘭樹雖然不語,卻以歲月不老的光澤彰顯百年滄桑。古樹名木保護牌上寫著“樂東擬單性木蘭”,而村民們一直以深山含笑相稱。徐徐走下山坡,走進洋竹徑小村莊,整座村莊格外悠然,恬靜。從郭組長口中了解到洋竹徑整個村莊47戶,160多人,常住只有幾十人而已,村民以茶為業(yè),種植金觀音。郭組長熱情好客,邀請我們到他家里喝茶,高山出好茶,洋竹徑的金觀音,茶湯淡綠,香氣清純,口感甜潤,淡淡的茶香,暖暖的鄉(xiāng)情,在茶香四溢中流淌。
歷史更迭,世事變遷。別具一格的雨傘樓以歷史的韻味和樸素之美巍然屹立山頭,在時代變遷和自然變幻中透露出沉靜孤獨的氣質,它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向人們訴說村莊的變遷,家族的記憶,村民的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