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里,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里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fā)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后是撞擊著枝干的磕碰聲,最后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jié),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并不太易得,與環(huán)境有關(guān),更與心境有關(guān)。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里去尋求,只要內(nèi)心清凈,隨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游。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在禮拜堂里我也有過同樣的經(jīng)驗。在偉大莊嚴的教堂里,從彩色玻璃窗透進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線,沉重的琴聲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這渺小的感覺便是我意識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證。因為平常連這一點點渺小之感都不會有的!
我的朋友肖麗先生卜居在廣濟寺里,據(jù)他告訴我,在最近一個夜晚,月光皎潔,天空如洗,他獨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寶殿的石階上,翹首四望,月色是那樣的清明,蓊郁的樹是那樣的靜止,寺院是那樣的肅穆,他忽然頓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個人常有這樣的經(jīng)驗,他的胸襟自然豁達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長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間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東西不時地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一件煞風(fēng)景的事實:我們的兩只腳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蒼蠅撞在玻璃窗上掙扎不出去,一聲“老爺太太可憐可憐我這個瞎子吧”,都可以使我們從寂寞中間一頭栽出去,栽到苦惱煩躁的旋渦里去。至于“催租吏”一類的東西打上門來,或是“石壕吏”之類的東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敗興生氣,就更不待言了。這還是外界的感觸,如果自己的內(nèi)心先六根不凈,隨時都心猿意馬,則雖處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團,六神無主,暴跳如雷,他永遠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說來,所謂寂寞不即是一種唯心論,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現(xiàn)象嗎?也可以說是。一個高韜隱遁的人,在從前的社會里還可以存在,而且還頗受人敬重,在現(xiàn)在的社會里是絕對不可能的?,F(xiàn)在似乎只有兩種類型的人了,一是在現(xiàn)實的泥溷中打轉(zhuǎn)的人,一是偶然也從泥溷中昂起頭來喘口氣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幾口新空氣,喘幾口氣之后還得耐心地低頭鉆進泥溷里去。所以我對于能夠昂首物外的舉動并不愿再多苛責(zé)。逃避現(xiàn)實,如果現(xiàn)實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過靜坐經(jīng)驗的人該知道,最初努力把握著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是多么困難的事!那是強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謂參禪入定完全屬于此類。我所贊美的寂寞,稍異于是。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需強求,一剎那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悵惘。
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選自《梁實秋作品集》)
提煉
一般來說,我們的寫作思路打開后,會有多種寫作角度。選擇的角度太大,涉及的面必然就廣,容易泛泛而談。這時,我們就要選小角度,從而集中一點走筆成文,效果常常會好得多。角度要小,我們就得善于抓住一件事、一句話、一個具體領(lǐng)域,由此入手,聯(lián)系實際,生發(fā)議論。如梁實秋這篇文章,并未面面俱到、包羅萬象,而是從生活中的幾個“寂寞”時刻著手,從小的生活場景著手,最后升華到人生的哲理層面,切入角度雖小,其旨卻大。
拾慧
片段1: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以動物而論,獅吼,狼嗥,虎嘯,驢鳴,犬吠,即使小如促織、蚯蚓,聲音都不算小,都不會像人似的有時候也會低聲說話。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說話愈不以聲大見長。群居的習(xí)慣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無人”的幻覺。我們以農(nóng)立國,鄉(xiāng)間地曠人稀,畎畝阡陌之間,低聲說一句“早安”是不濟事的,必得扯長脖子喊一聲“你吃過飯啦?”可怪的是,在人煙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嚨還是不能縮小。
片段2:“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點睛
我們在作文時,必須對可以入題的角度作比較、篩選。如同拍照并無固定模式一樣,寫作角度的選取、確定也要運用眼力,獨辟蹊徑。比如這兩段,梁實秋就從“小”角度反映了“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