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改革與歐洲地緣政治權力的重新洗牌

2022-05-30 14:02:54文一
經(jīng)濟導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宗教改革新教天主教

文一

進入文藝復興之后的15世紀,宗教在塑造歐洲文化中繼續(xù)發(fā)揮著最強大作用。幾乎每個普通人都相信上帝和來世。當時人們不可能理解無神論的概念,因為歐洲遠沒有中華文明發(fā)達和先進。宗教為生活中最深層的問題提供解答,一個人生活中的每一個階段都以宗教信仰為指南。宗教儀式標志著一個人的出生、青春期、婚姻和死亡,宗教代表著歐洲的政治秩序。

宗教改革溯源

宗教改革,是由于教廷在腐敗、商業(yè)繁榮和無政府主義泛濫所導致的歐洲政治秩序的衰落下歐洲政治權力格局的重新洗牌。由于洗牌需要,導致了國家力量對民間宗教改革運動的選擇性支持(或者維護)。

16世紀發(fā)生在北歐地區(qū)的一場宗教改革運動,主要由路德和加爾文領銜。當時的宗教改革并不是傳統(tǒng)歷史觀鼓吹的、讓歐洲人獲得宗教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是要重建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期間被道德墮落所徹底摧毀的基督教信仰,使其重新成為統(tǒng)一北歐思想界的新的“精神鴉片”。

馬克思一針見血地對路德宗教改革的局限性、不徹底性和欺騙性加以揭示:“他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是因為他恢復了信仰的權威。他把僧侶變成了世俗人,是因為他把世俗人變成了僧侶。他把人從外在的宗教篤信解放出來,是因為他把宗教篤信變成了人的內在世界。他把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是因為他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p>

尼采更為直截了當。在尼采看來,“宗教改革”不過是“世俗本能的最具欺騙性的爆發(fā)之一”:“一些強大的、變得不可遏制的、徹底庸俗的欲望想要爆發(fā)出來;所急需的無非是一些托詞,尤其是要虛構一些大話,有了此類大話,這些野蠻動物就可以得到解放了?!?/p>

如果說南歐地區(qū)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十字軍東征之后在商業(yè)繁榮的意大利所展開的一場“徹底的去道德化運動”和人性的極度奢華、腐敗、墮落、兇殘的體現(xiàn),那么北歐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運動就是文藝復興運動在保守和貧困潦倒的北方地區(qū)的一種扭曲的折射。

一方面,重建宗教對人的思想統(tǒng)治權威以拾回人民對上帝的虔誠,另一方面與天主教會爭奪對世俗財富的控制權,才是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因此,這場宗教改革運動滿足了北歐地區(qū)君主統(tǒng)治者們的需要,因而新教很快成為北歐重商主義國家的國教。18世紀德國大文豪席勒一針見血地指出:“一些君主急欲實行宗教改革是為了謀求獨立,指望從教會創(chuàng)立者那里獲取豐厚的獵獲品?!?/p>

歐洲這場宗教改革運動源于羅馬天主教內部的分裂,以及歐洲各國王室利用這個分裂展開的對主導歐洲政治秩序的教會權力的爭奪,尤其是附屬于宗教的政治和商業(yè)利益的爭奪。在一個只有宗教才能掌握民心的年代,誰掌握了宗教,誰就掌握了真正的政治統(tǒng)治權。人類歷史上,如果沒有國家力量的支持,任何宗教或者宗教流派都很難長期流行開來。

16世紀,歐洲對宗教改革的巨大社會與政治需求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十字軍東征導致的道德墮落、教廷腐敗,以及民間和黑社會不擇手段的商業(yè)致富行為,包括天主教教會濫發(fā)贖罪券,教皇公開利用贖罪券搜刮民脂民膏,導致北歐人希望脫離南歐天主教對財富的控制而另立“中央”,獲得對巨額教會財產(chǎn)和自身財產(chǎn)的獨立自主控制權。

(2)文藝復興時期的道德墮落所引發(fā)的梅毒泛濫,破壞了整個社會(包括上層貴族階級)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細胞;因而北歐宗教精英提出了向基督教“道德原教旨主義”與“禁欲主義”回歸的必要性,從而促成了清教徒運動的產(chǎn)生。

(3)對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海外殖民地主權“分一杯羹”的強烈渴望。由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全球殖民運動的拉動,以及歐洲熱兵器戰(zhàn)爭對木材砍伐業(yè)和冶金采礦業(yè)的拉動,導致了波羅的海北歐國家經(jīng)濟圈的經(jīng)濟振興——經(jīng)濟繁榮必然導致北歐王室脫離羅馬天主教控制的企圖;而尋求經(jīng)濟獨立的最好保障是軍隊和意識形態(tài),它們都是新的政治秩序的脊梁。

首先,文藝復興末期在北歐地區(qū)所引發(fā)的宗教改革,不是流行歷史觀所粉飾的“思想解放”,事實上,新教比天主教更加仇視科學,更加強調宗教專制;由于羅馬教廷的權力腐敗和道德墮落到了極端,必然從歐洲基督教世界內部產(chǎn)生一種獨立抗衡力量,要求重建宗教的道德權威,以重樹基督教在歐洲人心目中的統(tǒng)治地位。從這個意義上,這場宗教改革運動是極其成功的。但是從“思想解放”和沖破宗教對人們思想的終極束縛來說,這場宗教改革運動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即便到了19世紀下半葉,基督教(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仍然統(tǒng)治著人們的精神和思想,以至于尼采還需要公開站出來呼吁:“上帝已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宣布:“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這個時候離路德發(fā)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已經(jīng)整整過去了300多年。

其次,方興未艾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殖民運動給南歐國家?guī)淼木薮笊虡I(yè)和政治利益,使得北歐國家強烈要求改革羅馬教皇們?yōu)榱俗陨砝娑x予南歐國家對全球資源的壟斷秩序。它們之所以愿意支持新教改革,不是出于道德的考量(例如同情新教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毫無道德可言,是一個公認的道德敗壞的專制暴君),而是出于強大的經(jīng)濟和政治動機。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和亞洲新航線的開通,為富有十字軍強盜精神的所有北歐野蠻國家,注入了參與這場“打砸搶掠”游戲的強心針,推動了北歐國家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而獨立的政治訴求。如果不能參與全球殖民并形成自己新的意識形態(tài),北歐國家將無法與南歐國家競爭。而國家競爭需要獨立自主的國家政策和意識形態(tài),需要獨立自主的稅收體制和職業(yè)軍隊,需要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和地緣政治。也就是說,北歐的國家力量借機于民間的宗教改革呼聲,發(fā)動了一場對羅馬天主教統(tǒng)治和財富壟斷勢力的反叛。在英國,引發(fā)宗教改革的不是路德,而是亨利八世。亨利八世表面上是出于反抗羅馬教廷對他重婚的阻攔而宣布脫離天主教和接受新教,但是那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而不是出于天主教道德墮落這個原因。

文藝復興時期天主教教廷的腐敗和意大利政治的混亂失序,給歐洲其他國家后來的統(tǒng)治者提供了幾點教訓。第一,以宗教維持社會秩序。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搞了政教合一,形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第二,從羅馬天主教的政治控制下獨立出來,獲得管理自己國家宗教的主權,才能實現(xiàn)在經(jīng)濟利益上的獨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羅馬教皇的袒護下,通過對美洲和亞洲的巧取豪奪獲得的天量財富,使得北歐國家垂涎欲滴。北歐王室的經(jīng)濟利益訴求,就是要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發(fā)動的全球殖民征服中分一杯羹,以在自己統(tǒng)治下的國土上實現(xiàn)國富兵強的目的。

凡是企圖擺脫羅馬天主教控制的北歐國家,都看到了支持新教的好處。英國王室充分利用宗教改革這場分裂天主教的政治運動,為此不惜與土耳其穆斯林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向羅馬教廷以及支持者(比如西班牙和法國)宣戰(zhàn)。并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動用皇室特許的海盜)躋身于這場全球殖民運動之中,因為英國人身上照樣流淌著十字軍東征的熱血,不可能目睹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整個地球;來自東方的財富,包括金銀、香料、絲綢、陶瓷,不能僅僅屬于受到羅馬教皇庇護的南歐海盜。

北歐國家宗教發(fā)展靠國家力量的支持

北歐國家宗教改革的動機是對歐洲財富的再分配意志的體現(xiàn),其成果得益于國家力量的介入。它所充分體現(xiàn)的,是通過血緣聯(lián)系的碎片化的歐洲民族(國家)之間的經(jīng)濟與地緣政治利益的沖突與斗爭。

在大航海開啟以后的時代,歐洲各國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商業(yè)利益,但是每個國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獲得商業(yè)利益的機緣有巨大差別。這導致了地緣政治沖突和戰(zhàn)爭。然而在羅馬教皇壟斷宗教的時代,要想奪權就必須創(chuàng)立新的教派,或奪得對《圣經(jīng)》的新的解釋權。路德和加爾文宗教改革,正是在這樣一個政治背景下誕生并及時獲得了北歐國家力量的支持和歡迎。

基督教本身的誕生歷史清楚地說明了國家力量的作用?;浇虖膭?chuàng)立直到古羅馬皇帝皈依基督教之前,一直都是一個很小的東方教派。但是在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經(jīng)歷了一次“異象”后決心皈依基督教,基督教因此登上了西方世界歷史舞臺。不到一個世紀,基督教已經(jīng)取代各種異教成為古羅馬帝國的官方信仰,并以羅馬的影響力為中介,將“基督的啟示”傳遍歐洲。歐洲新一代“蠻族”首領紛紛皈依,他們提出主張,認為自己擁有作為國王統(tǒng)治部落的神授權利。強大的統(tǒng)一者查理曼自封“神圣的”統(tǒng)治者,他有權并有責任捍衛(wèi)和支持基督教信仰。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運動前夜,拉丁基督教(因為其經(jīng)文及宗教禮儀采用拉丁語而得名)幾乎已經(jīng)滲透至西方的各個角落。可見,古羅馬帝國最重要而持久的遺產(chǎn)便是歐洲的基督教化。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與英國的海戰(zhàn)反映了在國家力量的崛起下,文藝復興時期基督教世界內部權力的再分配過程。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zhàn)爭”也繼續(xù)了這個權力分配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教派沖突是次要的,而地緣政治的考量、國家利益和國家霸業(yè)的圖謀才是主要的。

自15世紀開始,歐洲各國皇室對民間通過海外掠奪來追求物質財富進行鼓勵,推動了全民“大殖民”運動。為了皇室與國民的財富收入,國家出面對本國海盜進行公開鼓勵,使其“合法化”和“國有化”,同時鼓勵他們對鄰國商隊進行掠奪和搶劫。路德宗教改革強調,信徒可以通過私人財富積累而進入天堂,這是宗教意識和國家權力對這個掠奪時代背景的一個反映。所謂宗教的“世俗化”,其實就是為了貪圖商業(yè)利益實施的徹底“去道德化”。

比如,荷蘭和英國這兩個北歐偏遠國家要想崛起,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全球殖民的盛宴中分一杯羹,就必須凝聚民心,尋求獨立,并以某種方式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把民心從對羅馬教皇的忠誠和對以西班牙天主教勢力為核心的權力結構的服從,引導到對本國政府的忠誠與服從,從而形成以國家而不是以教皇為向心力的新的權力中心。這種上下一心組織起來的國家,才有能力出去競爭打天下。這就拉開了荷蘭與英國對天主教公開的宗教背叛和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4年,英格蘭的“最高法令”宣布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是“英格蘭教會在地球上唯一的最高領導人”,代替了教皇的權威。任何效忠羅馬教皇的行為都被認為是欺君叛國,并將以“叛國罪”論處。正是在這個法令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斗士、英國著名大法官托馬斯·莫爾,和英國天主教主教、紅衣主教和劍橋大學校長約翰· 費希爾,因堅持對天主教羅馬教皇的忠誠和不贊同這個“最高法令”而被處死。因此兩人都被羅馬天主教廷追認為“圣徒”和為天主教獻身的“殉道者”?!白罡叻睢鳖C布之后,愛爾蘭從1536年開始被英國王室直接控制,而蘇格蘭也在1560年的宗教改革后宣布取消天主教,天主教活動在蘇格蘭成為非法。

亨利八世脫離羅馬天主教的決定,是經(jīng)過精心策劃和計算的:脫離羅馬控制以后,英格蘭可以不用向羅馬捐稅,可以獲得羅馬教皇在英格蘭控制的土地,從而大大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亨利八世用這筆節(jié)約出來的財富大興土木和投入國家軍事防御工事,一方面拉動內需,另一方面應對來自法國和哈布斯堡帝國的軍事威脅。

1568年,荷蘭向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發(fā)起的獨立革命和“八十年戰(zhàn)爭”(1568—1648),又稱“荷蘭起義”,不過是緊步英國的后塵而已。

在國家崛起的過程中,除了宗教殘殺和迫害以外,殺戮和掠奪成性的海盜也成為歐洲各國王室認可的職業(yè),受到王室特許甚至直接成為建立皇家海軍的基礎和前身。在這個過程中,歐洲人把十字軍東征中對伊斯蘭教徒的宗教迫害、種族屠殺、土地掠奪,轉化為歐洲各國之間和各國向歐洲以外整個世界的戰(zhàn)爭、掠奪和征服。

這個新時代的戰(zhàn)爭和征服,同以往蒙古帝國西征和奧斯曼帝國北征不同,主要以控制商業(yè)通道和貿(mào)易利潤為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歐洲人發(fā)現(xiàn)物質財富的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不一定是金銀財寶和土地本身,而是奴役勞動這個能夠創(chuàng)造一切財富的源泉。通過控制種植園奴隸和殖民地人民的勞動成果和商品貿(mào)易,歐洲人能夠獲得遠比金銀和土地本身還要多得多的財富。因此歐洲人改造和發(fā)揚光大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奴隸制度,發(fā)明了各種形式的“三角貿(mào)易”模式,比如把黑人從非洲販賣到美洲,讓他們種植甘蔗、棉花和咖啡,再把產(chǎn)品販賣回歐洲大陸賺取不菲的巨額利潤。他們也從事亞洲的三角貿(mào)易,用美洲掠奪來的金銀換取中國人和印度人生產(chǎn)的紡織品、絲綢、陶瓷、茶葉,再將這些商品運回歐洲換成美洲殖民地所需要的生產(chǎn)資料。這一切都需要強大軍事力量的威懾和保護。

宗教在維持地緣政治秩序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

美國歷史學家馬克·小山(2017)指出,宗教自由在16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根本就行不通,因為宗教在維持16世紀的政治秩序時發(fā)揮著極其強大的作用。因此,歐洲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個時期的解放(釋放),并不是西方史中所說是由路德或加爾文宗教改革所推動,而是在戰(zhàn)爭中形成的國家機器,為了抗衡外部征服力量而采取的軍備競賽和重商主義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所推動。戰(zhàn)爭的動員和組織以及籌集資源的需要,推動了國家權力的崛起。龐大的軍備開支需要財政預算和資源調動,巨大的財政支出,只有依靠商業(yè)和海外貿(mào)易所獲得的暴利才能夠負擔。這個歷史性的、在皇室主導下的,從統(tǒng)治臣民內心的靈魂世界,向征服廣大的海外物質世界和貿(mào)易通道的轉變,由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對美洲資源的掠奪而一發(fā)不可收拾。

從1500年到1800年,歐洲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和國家能力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Tilly,1992)。第一個改變是歐洲國家規(guī)模的轉變。在中世紀末期,天主教統(tǒng)治者為了贏得與伊斯蘭教派和城邦國家間的血腥競爭,不斷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更頻繁地增加稅收。但是,最具戲劇性的發(fā)展出現(xiàn)在1500年之后,這也是被西方歷史學家稱為軍事革命的軍事技術發(fā)展的結果。這場遍及整個歐洲的軍備競賽是火藥的傳入和引進帶來的,迫使統(tǒng)治者通過大力增加財政和行政管理能力來適應新技術下的軍備競賽,開發(fā)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供養(yǎng)大規(guī)模的軍隊。為了維持專業(yè)化的更大規(guī)模的軍隊,必須增加新稅種和創(chuàng)立永久性的政府借款管理體系。于是稅收體系發(fā)生了轉變,從封建制度下非常規(guī)的和去中心化的稅收體系變成更加標準化的和中央集權化體系(馬克·小山,2017)。這是支付不斷擴大的軍費開支的唯一方法。歐洲軍隊規(guī)模的擴大對國家財政能力和稅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每次軍事對抗的軍隊人數(shù)不過是數(shù)千人,但是在1415年,阿金庫爾戰(zhàn)役(Battle of Agincourt)中,法國集結的軍隊已經(jīng)超過萬人。1600年,法國軍隊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40萬人。西班牙軍隊達到20萬人,占西班牙總人口的2.5%。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中國清朝需要有800萬至1000萬軍隊,才能全方位對抗歐洲并加入歐洲海外殖民擴張的戰(zhàn)爭游戲。

歐洲的第二個改變是1600年后歐洲出現(xiàn)的一種新現(xiàn)象,國家的權力機構不再是貴族和教會,而是君主權威所代表的國家。國家意味著權力向君主的集中和新型官僚體系的壯大,這個過程帶來了其他重要后果。它意味著教會治國管理模式被逐步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推行更普遍的法律法規(guī)。法律體系變得越來越標準化,稅收變得更加規(guī)范。一旦發(fā)生這樣的機構制度改變,統(tǒng)治精英的意見開始更傾向于支持宗教自由。

但是宗教自由并不是不信教的自由,并不是取締宗教迫害。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運動以后,新教與天主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相互仇恨、殺戮與流血沖突并沒有因“宗教自由”而減輕。比如加爾文對西班牙醫(yī)生、自然科學家米歇爾·塞爾維特(Michael Servetus)的迫害就是一例。塞爾維特在醫(yī)學史上以發(fā)現(xiàn)肺循環(huán)的功能而聞名,他也否認三位一體,這讓他成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共同敵人。加爾文與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的人密謀,以其提出異端邪說的罪名迫害塞爾維特。當塞爾維特因背叛宗教理念被燒死在火刑柱上時,引起了歐洲新教徒們的歡呼(馬克·小山,2017)。

信奉新教的宗教改革家們并不尊重科學,也不關注當時的科學發(fā)現(xiàn)。比如當路德獲悉哥白尼將日心說到處私下傳播時,感到極為震怒。路德說:“大家都要聽這么一個突然發(fā)跡的星相術士講話,他處心積慮要證明天空或蒼穹、太陽和月亮不轉,而是地球轉?!@蠢材想要把天文這門學科全部顛倒;但是《圣經(jīng)》里告訴我們,約書亞命令大地靜止下來,沒有命令太陽?!毙陆虈冶扰f教國家有更多的思想自由,不是因為新教更加令人思想解放,而是因為新教國家中的牧師的權力比國王小的緣故。所以羅素指出:“新教的重要性不在于樹立異端,而在于分裂教派;因為教派分裂造成國家教會,而國家教會的力量夠不上控制世俗政權。”

路德仇視科學和加爾文迫害異教徒的例子,說明新教本身并非指向宗教自由的道路。美國的清教徒也只相信清教徒的宗教自由;在確保宗教一致性和對異教徒以及無神論者的迫害方面,他們比很多信奉天主教的歐洲國家更加嚴厲和殘酷。

因此,歐洲近代的科學精神并不是由宗教改革所推動的。文藝復興的歷史提醒我們,真正的思想解放和言論自由,要求相應的經(jīng)濟基礎的推動。這個經(jīng)濟基礎就是國家主導的重商主義,或“重商國家主義”。而推動歐洲國家重商主義建立的物質力量,來自中國商品的誘人倒手貿(mào)易所提供的超額利潤,和來自中國的火藥所引發(fā)的熱兵器戰(zhàn)爭。

火藥帶來的新型戰(zhàn)爭模式消滅了封建貴族、摧毀了保護他們的城堡,鞏固了中央集權政治。所以,是國家競爭體系下的跨國軍備競賽、商業(yè)競爭和貿(mào)易擴張,反過來強化了歐洲各國的自由主義趨向。任何有實踐意義的宗教自由,既不是來自哲學家的論證也不是來自新教信仰的性質本身,而是來自17世紀之后由于工商業(yè)的跨國競爭和百姓生活的世俗化,使得歐洲國家在政治上已做不到要求民間維持宗教信仰的一致性,因為新教也變得越來越派別林立。

歷史學家馬克·小山(2017)指出,即便到了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歐洲各國王室對于宗教自由的寬容態(tài)度,也不是由于啟蒙運動本身,而且由于國家權力的崛起而發(fā)生改變的。因此,“不是培爾、斯賓諾莎、洛克的觀點推動了國家權力的崛起,而是為了行政管理和戰(zhàn)爭而籌集資源的需要。對于越來越強大的財政和軍事國家而言,宗教一致性和迫害只是變得代價過于高昂和效率過于低下而已”。

對于來自北歐的國家力量和新教的沖擊,南歐的西班牙和法國做出了相當強烈的回應。天主教耶穌教會也實施自強型自我改革,反腐倡廉,以捍衛(wèi)天主教的權威和原教旨的純潔。

由于無政府主義和自由主義叢林競爭原則,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條件有利于個人發(fā)展,然而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但是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卻可以從意大利的不穩(wěn)定中受益。比如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吸取了意大利揮霍無度、盛極而衰的教訓,一方面堅持貫徹十字軍東征精神,為傳播天主教赴湯蹈火,另一方面將商業(yè)利益看成王室的最高追求目標。一方面實行重商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鼓勵民間經(jīng)商,另一方面實行政教合一以維護政治穩(wěn)定。它們不打算為追求意大利那種藝術上的繁榮和“個性解放”而忍受“兇殺和混亂”,而是決意完成十字軍東征的未竟事業(yè),將“圣戰(zhàn)”目標推進到地球另一端那無盡的前沿和太陽每天升起的地方。

(編輯 季節(jié))

猜你喜歡
宗教改革新教天主教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權探源
西部論叢(2019年6期)2019-03-08 02:52:02
德意志新教與揚森主義
什么天主教?
天主教社會思想對社會正義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學運動中的現(xiàn)象學視野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3
晚清新教在華漢語培訓學校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英國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
DIY小卡片“玩”轉思想史教學難點——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課為例
澳門大三巴牌坊傳遞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頭
大眾考古(2015年7期)2015-06-26 08:41:00
江达县| 尉犁县| 松江区| 环江| 宜黄县| 图木舒克市| 盐源县| 平泉县| 大英县| 历史| 福海县| 浦东新区| 肇庆市| 电白县| 城口县| 华容县| 芜湖市| 辽宁省| 临沭县| 鲁山县| 大关县| 灵川县| 齐齐哈尔市| 渑池县| 枣强县| 百色市| 金山区| 伊吾县| 曲阜市| 新宾| 潢川县| 毕节市| 鄂温| 盐山县| 龙江县| 浦城县| 保康县| 儋州市| 黄石市| 肃宁县| 绥江县|